我市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全力做好防溺水工作:预防溺水早行动 织牢生命防护网

随着高温天气和雨季的到来,溺水事故进入易发期、高发期。为有效预防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提早谋划,加强家校联动,建立线上线下并行的立体宣传平台,进一步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技能,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网。

未雨绸缪 提早构建防控机制

“蓝天碧水好心情,游泳安全放第一”“水中非天堂,涉水请慎重”“生命只有一次,溺水只差一念”“珍爱你我生命,河塘切勿靠近”……近日,各式各样的防溺水宣传标语在学校黑板报、走廊以及大街小巷宣传栏、LED电子屏幕等地随处可见,这些宣传标语朗朗上口,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了警示和教育,将防溺水安全知识牢记心里。

拧紧防溺水“安全阀”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谨记防溺水知识,绷紧安全弦,我市教育行政部门早谋划、早部署、强推进,打出了预防溺水“组合拳”。

早在今年2月春季开学前,市预防学生溺水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就组织了全市防溺水联席会议,还开展了“开学第一课”预防学生溺水宣传活动,要求各地各学校采取集中观看、集中教育、集中引导等方式,组织观看《广东省青少年防溺水警示片》,并召开主题班会深化宣传引导,通过案例式、警示性教育,强化学生预防学生溺水的安全意识。

市教育局德育与学校安全管理科负责人介绍,为了完善工作机制,今年3月1日,市教育局牵头制定了《2024年梅州市预防学生溺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并以预防学生溺水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对今年防溺水工作分阶段进行部署,下发了任务清单,制定了预防学生溺水工作的“二十项必须”和市县镇村以及学校的职责清单。“我们要求各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应急机制,强化督导问责,坚持预防在先的履职主动性,定期分析研判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形势,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家长监护责任,建立健全防溺水防控体系,把防溺水各项工作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严密防范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3月份,我市成立了17个市直单位组成的8个联合督查组,深入8个县(市、区),通过“四不两直”、随机抽查等方式,围绕预防学生溺水等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镇(街)、村(社区)、涉水隐患点和学校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和各学校进一步落实落细防溺水工作措施,加强闭环管控。

同时,教育部门还专门制作了防溺水动漫、公益广告,利用社会、学校、家庭、政府四方联防联控机制,通过“两微一端”、家长群、班级群等媒介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醒家长履行监管责任,以防止溺水事故发生。

花样活动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今年3月15日至4月30日是我市“预防学生溺水宣传教育月”,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以“防溺水安全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醒广大青少年儿童及家长时刻绷紧防溺水之弦,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西郊派出所民警走进梅江区西街小学,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而实用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黄旭芬供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腿抽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发生腿抽筋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日前,梅江区西街小学邀请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西郊派出所民警走进该校,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而实用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此外,该校各班还结合真实案例、视频教学等内容召开“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呼吁学生预防溺水、珍爱生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在五华县第一小学,该校开展了以“加强防溺安全、杜绝溺水事故”为主题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活动期间,该校除了举行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防溺水签名等活动外,还组织了“学生安全千万家教师家访”活动,向家长宣传了防溺水的知识,并发放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全体学生围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这一主题完成了收集防溺水儿歌、撰写预防溺水心得等多样化作业,增强了学生们的防溺水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大埔县高陂实验学校,该校每个班级的宣传栏上都贴满了学生制作的防溺水主题手抄报。防溺水自救小知识、防溺水“六不准”、防溺水童谣……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书写、绘制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安全的理解。家长与学生还分别签订了由学校发放的防溺水安全责任书、防溺水承诺书,让防溺水安全教育警钟长鸣。“作为教师,我们接下来也将通过微信、班级群等方式,反复提醒家长加强对子女预防溺水教育管理,督促家长增强安全意识、履行监护职责,切实做好学生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的安全管护。”大埔县高陂实验学校教师林诗依说。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情况以及各责任单位防溺水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教育部门还将联合各应急、消防部门等再次对前期排查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从多方面加强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工作。

本报记者:吴海清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