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善治筑牢人民幸福之基!丰顺县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提升为民服务新效能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近年来,丰顺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灵活便捷、及时高效的作用,着力在调解队伍、组织、方式、文化上下功夫,创新打造“有人解事、有地说事、有法办事、有效息事”的“丰调语顺”调解工作法,促进矛盾双方息争止诉,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就地化解,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打响丰顺“和顺之城”品牌。

丰顺县连续5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丰顺样板,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近3年来,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343起,未发生民转刑案件,民事纠纷案件同比下降16.35%。

丰顺县连续5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丰顺样板,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高讯 摄)


党建引领

下好治理“绣花功”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

对此,常年奋斗在政法战线的丰顺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徐淑斌深有感触。“基层治理要在用情、贵在精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她说,下好“绣花功”,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根线”,才能绣出服务群众的“幸福图”。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拓展延伸党的组织体系,是推动基层善治的核心关键。

“‘绣花功夫’要精准聚焦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才能让党组织全方位融入基层治理。”徐淑斌表示,只有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根基,才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做到‘不松手’‘不甩手’‘不缩手’,在服务一线、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练就破解难题的过硬功夫。”徐淑斌说。

丰顺县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调解委员会,整合各地调解资源,对综治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打造“1+1+1+N”(1个接待大厅、1个调解受理窗口、1个调解室、N个功能室)的综合性“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大力推进调解委员会实体化、阵地化。当前,该县已建立“延伸到底、上下联动”的调解中心18个,为群众搭建“家门口”的说事、商事、调事平台。

丰顺县还不断丰富调解方式,以“义正词严”保证“有法办事”;深化“1+6+N”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打造诉调、警调、政调、访调等多路对接的调解模式,切实以法治方式推动调解工作由“情理法”向“法理情”转变。

升级改造后的汤西镇综治中心,成为了群众“家门口”说事、商事、调事平台。

因家庭原因,汤西镇河西村的困境未成年女童小马(化名)在入学读书、身份户口、生活抚养等方面存在困难,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力量,与河西村村委会和相关部门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促成了小马入住儿童福利院,保障其健康成长。

这是汤西镇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绘就基层善治好“枫”景的一个缩影。“持续深化‘1+6+N’工作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发挥镇干部的工作效能,加强与村级综治网格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聚焦镇村风险排查、就地矛盾化解、强化诉源治理、促进讲信修睦,不断提升全镇基层治理水平。”汤西镇党委副书记陈兴富表示。


诉前调解

握手言和化纠纷

“真没想到这么方便就把事情解决了,还不用交诉讼费,我给你们的服务点个大大的赞。”在丰顺县法院人民调解室,记者看到调解员正在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反复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经过调解员耐心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在丰顺法院人民调解室,调解员在与双方当事人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反复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高讯 摄)

丰顺法院因地制宜谋划部署深化“丰调语顺”调解工作品牌,大力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该院成立了全市首个民商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立人民调解室,配齐办公设备,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制定规范调解制度,以人齐、物齐、制度齐,推出多元调解便民利民服务,依托民商事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与丰顺县司法局的联动,邀请2名人民调解员驻点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开展诉前调解,依托司法所建立诉讼服务站,发挥人民调解矛盾感知的“前哨”作用,提供风险告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等“一揽子”法律服务,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实现“调解一案,息诉一片”。今年1月至10月,该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253件,新收一审民事案件同比下降12.63%,民商事诉讼案件同比下降22.5%。

“诉前调解形式方便灵活、程序简便,它的显著特征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不像诉讼程序那么剑拔弩张,调解员居中沟通、情理交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同时诉前调解一般不公开进行,调解过程中充分保护当事人隐私和一些不便公开的信息。”丰顺法院审管办工作人员徐略军表示,诉前调解纠纷立“诉前调”案号,调解结案后,不收取受理费。据介绍,经调解形成的调解协议具有约束力,双方可共同申请司法确认,符合法律规定的,由法院出具法律文书。出具的民事调解书或者经司法确认后出具民事裁定书与民事判决书一样具有强制执行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全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盘活资源

打造基层善治地

乡村基层治理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新机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基层治理,我认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通过实践走出一条符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落实。”徐淑斌表示,哪里讲、谁来讲、谁来解、用什么语言讲,这是基层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宗祠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种宝贵的乡村文化遗产。汤西镇双湖村依托本地宗祠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深入挖掘其有益成分,注入新时代内涵,将宗祠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

在双湖村,五姓祠不仅是乡村治理和村民议事的“主要战场”,还是乡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林翔 摄)

双湖村广湖寨的五姓祠“敦和堂”,由五个姓氏的村民共同建设而成。在双湖村广湖寨,300多年来,冯、卢、曾、邱、陈五姓村民共同居住,世代团结和谐。

“客家祠堂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村规民约,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园。”徐淑斌表示,村民对祠堂都怀有敬畏之心,再对祠堂注入新时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村里的事就能迎刃而解。“如今,祠堂不仅是乡村治理和村民议事的‘主要战场’,还是乡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徐淑斌说。

近年来,丰顺县按照省委政法委确立的“1+6+N”工作体系,创新“N”的新课题,充分挖掘“五姓祠”这个“N”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做法,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带群建”宗旨,确定五姓祠“敦和堂”为改革创新典型项目进行培育,对其做法进行总结提炼,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双湖村还在五姓村民中分别选出威望高、品德好、办事正的村民代表组成五姓祠堂“敦和堂”理事会,引导村民形成无论“好事、难事、大事、小事”都来祠堂讲事的共识。今年以来,“敦和堂”理事会共商“大事”“难事”“小事”共13件,办“好事”3件。“双湖村广湖寨在全市率先建成‘驻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基层法律服务队伍,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和参与邻里矛盾纠纷化解,达到见之未萌、化之未发、止之未诉的良好社会效果。”徐淑斌表示,丰顺县不断开拓“五姓祠”社会功能,通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和调解工作室,为到“五姓祠”讲事解决问题的村民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并为“和”文化注入法治元素。

双湖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如文表示,理事会日常运作实行严格的规范流程进行,按照充分协商一致原则,定期对有关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或村民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协商,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决议。“理事会对重大事项决策实行‘一事一议’,采取‘三议三公开’的方式民主议事。”罗如文说。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磅礴动能。”徐淑斌说。

梅州日报记者:王锐

特约记者:郑坤 卜优芬

编辑:李舒宇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