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丨代表委员聚焦“苏区融湾”积极建言献策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推动高质量发展

“苏区融湾”,是梅州2023年的高频词;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市“两会”期间,参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结合本职工作与履职实践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梅州更好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用好政策 敢想善为

“国家有关部委印发的《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梅州方案》)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出台实施,让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发展的信心和共识,一批融湾重大政策和项目逐步落地,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速。”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局局长吴特宏表示,全市发改系统将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深挖《梅州方案》《若干措施》政策红利,努力转化为“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实效。

“一是抓政策促融湾,积极做好《若干措施》的学习贯彻和宣传解读,争取省出台2024年工作要点和相关部门配套措施。二是抓产业促增长,借力穗梅横向帮扶和省直单位纵向帮扶,积极承接珠三角等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四上”企业和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反向飞地”等融湾平台。三是抓项目促投资,加快推进梅龙高铁、梅武高铁和大埔电厂二期、五华抽蓄二期等重大交通、能源项目,完善融湾基础设施。四是抓改革促服务,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推进营商环境立法和综合改革。五是抓保障促安全,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扎实做好能源保供等工作,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吴特宏说。

坚定信心 大胆作为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市政府工作报告针对‘融湾入海’提出的具体工作部署,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方向。”市人大代表、广东大周湖农业观光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艺桦表示,目前企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发展思路进行资源整合,推进战略转型,寻找发展机会。接下来,企业也将继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继续扎根“三农”,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扩大种植面积,保证产品质量,采用“文农旅”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王艺桦也希望可以借助此次大会,加大丰顺农特产品宣传力度,让更多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知道、了解丰顺,感受丰顺特色农产品的独特魅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产销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助力农特产品更好“走出去”。

文化融湾 大有可为

推动梅州的文化建设是市政协委员李锦让一直不遗余力持续呼吁的事情。今年,他提交了《以文化产业赋能梅州“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关于进一步深入推动嘉应古城建设》两个提案。

“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是梅州最大的优势和底牌。我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能因为强调抓经济就偏废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他认为,文化产业绝对是关联性强的产业,绝对是富民产业,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文化产业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融湾,是梅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融湾入海的题中之义。

“现在梅州不少乡村,已经开始文化产业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探索。比如说在大埔县西河北塘艺术部落,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把写生经济搞得红红火火,辐射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增收致富。”李锦让说,作为文化之乡,梅州在抓好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打粮食,而且可以同时打物质粮食和精神粮食,实现双丰收。

“客家文化在澳门生根成长,历史悠久。”广东海外联谊会理事、澳门嘉应同乡会理事长梁钢是来自澳门的市政协委员,他认为,梅州“融湾入海”,不仅仅要经济融湾,也要做到文化融湾,客家文化也可以“出圈”。

“去年10月份广东汉剧全国巡演走进澳门时,澳门嘉应同乡会是演出的协办单位,我们提前通过澳门日报和企业友好社团进行宣传,演出门票一票难求,前来观演的观众中有不少人第一接触广东汉剧就表现出很大兴趣。”梁钢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广东汉剧、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采茶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擦亮品牌,让这些艺术精品既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能走出“山门”、融入“湾区”。

梁钢还提到了前几日在澳门完成录制的“客家春晚·粤港澳大湾区(澳门)之夜”。“汉剧巡演也好,客家春晚也好,都是以文化搭桥的方式,彰显世界客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让粤港澳大湾区的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梅州,进而到梅州观光旅游和投资兴业。”梁钢说。

梅州日报记者:黄科 何梓瑜 黄钰然 王锐

编辑:林仪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