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梅县区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梅州市梅县区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如期召开,总结2022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描绘2023年发展新蓝图。过去一年,梅县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向好。

展望新的一年,梅县区将在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绿美梅县行动、城市扩容提质、文旅名城建设、平安梅县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梅县发展新篇章。

梅县区正全力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坚持产业兴区

夯实实体经济“基本盘”

全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投资81亿元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动工建设,嘉元科技年产3.1万吨锂电铜箔项目全部投产,超华科技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年产1万吨锂电铜箔项目顺利开工……在过去的一年,梅县区铜箔产业发展“一枝独秀”,全区铜箔年实际产能达到9.6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0.6%,在建产能11万吨,成为全国重要铜箔生产基地。

投资81亿元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建设正快马加鞭,这是全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这是梅县区大抓工业、延链补链的生动体现。一年来,梅县区坚持制造业当家,走实走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增资扩产,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现代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投资完成总量、增速稳居全市前列,宝新能源、嘉元科技、超华科技上榜“2022广东民营企业500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加快建设,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32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1家企业上榜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全区产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力明显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今后,梅县区将坚定不移走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之路,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总部经济、城市经济,为全面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培育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平台、支持创新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在全会报告中表示。

抢抓发展机遇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积极参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力争取省“1+N”政策支持,主动对接省发改委、省旅游控股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对口支援和广州增城对口帮扶,梅县高铁新城、九龙嶂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纳入“梅州方案”……一年来,面对改革发展的叠加机遇,梅县区积极争取、主动把握,发展势能后劲不断积蓄。

2022年,梅县区清单式推进重点改革;健全完善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深入实施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广“容缺受理+并联审批+以函代证”机制,最大限度压减项目审批时限,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绩:52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74亿元,梅县产业集聚地完成工业产值65.82亿元,梅州综合保税区首期实现封关运营、二期正式动工建设,梅州国际无水港如期建成。

近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接连出台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国家出台的《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支持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省委省政府正在制定“1+N”落实政策,并同步出台《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重点老区苏区工作方案》,明确由省发改委、省旅游控股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对口支援梅县区。

“这些政策措施是梅县全面振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强大引擎。”温助民在全会报告中说。接下来,梅县区将抓紧制定方案、列出清单、细化措施,主动跟进省、市“1+N”政策出台,争取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政策、措施、项目列入国家、省“盘子”,推动国家、省、市确定的任务清单一一落实到位,举全区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城乡华丽蝶变

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持“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持续培育壮大金柚、茶叶等优势产业;全区76%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1+N”工程建设,加快打造“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的“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省道S223线、梅畲快线沿线林分改造成为全市示范项目……一年来,面对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梅县区突出特色、强农兴农,乡村质态业态持续提升。

梅县区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聚焦做大做强金柚产业。

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梅县区一步步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变成“实景”。接下来,梅县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坚决树牢责任意识、全力建设和美乡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全力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争当广东乡村振兴新典范。

雁洋镇雁上村美丽乡村建设风貌一景。

一直以来,梅县区坚持乡村振兴与城市提质扩容双向发力。“2023年,梅县区坚持‘大提质、小扩容’,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温助民在全会报告中说道,主要从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加强精细管理三方面来推进城市提质扩容,围绕构建“一中心四片区”城市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建设槐岗片区、高铁片区、丙雁片区、畲江片区,着力打造高铁新城、畲江产城融合发展先导区,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梅县区坚持“大提质、小扩容”,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

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新增中小学学位800个、普惠性学前学位900个;粤东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序实施“十个一批”城建民生项目,48个老旧小区、17家农贸市场完成改造提升,宪梓公园基本建成,人民公园启动规划建设……一年来,面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梅县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稳步增进民生福祉。

新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艺队正在吹拉弹唱跳,气氛欢快热烈。

在过去的一年,梅县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科学施策,快速高效处置“0818”“1108”和“1120”输入疫情,以科学有效的手段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平稳转段,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23年,梅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要突出就业优先,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增收。”温助民在全会报告中表示,同时,要全力构建覆盖全民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作为民生答卷中的两大重要元素——教育、医疗,梅县区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区”和“健康梅县”。新的一年,在教育方面,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前教育、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努力实现“应读尽读”;在医疗方面,支持粤东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打造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文/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图/梅州日报记者:吴腾江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曾勇

编辑:罗欢欢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