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49年。1949年5月,接管了国民党官办的平民医院,改名为大埔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6年4月至1968年11月为大埔县人民医院;1968年12月至1969年10月为大埔县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卫生工作站;1969年11月至1978年6月为大埔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至今为大埔县人民医院。经过七十余载的栉风沐雨,如今发展成为大埔县唯一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甲综合性医院,是县域内医共体总院,承担着大埔及周边区域主要医疗救治任务。
医院是“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爱婴医院、广东省县级人民医院眼科能力建设单位、关节外科加速康复建设单位、PCCM规范化建设单位、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广东省防治卒中中心、广东省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广东省县级癌症防治中心、广东省县级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医院入选了国家首批“千县工程”建设医院,是广东省“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医院。在2021年度全国2626家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进入全国前10%,获得A+等级;在省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广东省DRG住院医疗服务综合评价分析报告》中,大埔县人民医院DRGs能力指数位于全省266家二级综合医院中第17名,学科建设第23名,CMI指数(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第13名;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符合率为优秀等级,推荐标准符合率为良好等级。
医院现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业务用房约5.5万平方米,编制病床800张,开放病床600张。目前医院在岗职工77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6人,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88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院长期派驻专家到大埔县人民医院开展技术帮扶。
现有飞利浦1.5T MRI、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联影“天眼”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西门子胃肠DR机、数字乳腺X射线摄像系统(钼靶)、四维产前彩超、电子胃肠镜、电子支气管镜、电子鼻咽喉镜及腹腔镜、椎间孔镜、宫腔镜系列微创手术设备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
科室设置有心血管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科(发热门诊)、感染科、神经内科、消化肾内科、骨科中心(骨一科、骨二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儿内科、新生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康复医学科、疼痛科、五官科、门诊部、中医科、口腔科、胃肠镜室、血液透析中心、皮肤科、放射科(DR)、CT室、MRI室、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科、病理室、高压氧舱室、体检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介入诊疗中心等临床医技科室。配置了万级层流手术室9间、百级层流手术室3间。其中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普通外科、麻醉科是梅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儿科是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今后的征程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秉承“仁爱、济世、精医、创新”的院训精神,锚定“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的发展目标,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和苦干实干的奋斗姿态,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以内涵建设为主线,狠抓医疗质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扎实推进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推动大埔健康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