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视觉丨乡村老屋 向新而生

在大埔县的绿水青山间,一座座古朴的百年民居如星辰散落乡野。禾坪池塘大天井、围屋土楼黄土墙,这些颇具特色的客家老屋,曾是祖辈们的生活之地,如今依然是乡愁的栖息之所,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屋从古而来,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向新而生,感应着时代的脉搏。走进这些乡村老屋,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悄然展开——老屋在修缮中延续筋骨,在创意中焕活灵魂,在烟火中沉淀温度。

青溪镇蕉坑村斯馨堂依山势修建,重檐叠瓦,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两位老人坐在堂中边聊天边晾晒菜干,好不惬意。

大东镇联丰村,四百多岁的花萼楼正张开环形臂膀,迎接匠人。老师傅踩着梯子更换黛瓦,木槌声宣告它即将展露初建时的雄浑弧线。去年以来,大埔县对花萼楼、张弼士故居光禄第等进行修缮维护。

四百多年历史的大东花萼楼正在修缮,工人更换着屋顶破损的瓦片,期待这座宏大古朴的土楼重新焕发生机。

古朴堂皇的光禄第坐落在樟溪河畔,翠竹绿树与水田菜地、池塘村落相映成趣,一派田园风光。

修缮后的古民居,有着越来越高的人气。春天的光禄第,古朴大气的围龙屋与青绿连片的田野、静静流淌的小河、青翠欲滴的山坡融为一体,构成了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游客纷纷拍照打卡。另一边,“90后”摄影师小管将镜头举起,对准老屋的苔痕砖瓦,也许,曾困守时光的老屋,此刻化作他取景框中的蒙太奇——飞檐翘角切割天光云影,迅速走进公众视野。

枫朗镇上木村大夫第,摄影师正在记录着老屋的故事。

枫朗镇坎下村依梅居前,三位老人正在唠家常。

走进西河镇北塘村,古民居星罗棋布,古木参天,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型艺术馆。栈道在满眼苍翠的田间蜿蜒,不经意间便把人们引入一座老宅子前——振德楼。这里是咖啡馆,是创意社区,是艺术民宿。当天井茶席氤氲着单丛茶的蜜香,我们才知道,老屋最动人的变化,不在梁柱间涂抹新漆,而在旧年轮里冒出新枝芽。

西河镇北塘村振德楼是一栋民国时期的建筑,活化利用后是充满艺术气息的民宿。游客坐在充满古朴气息的大堂里喝茶聊天。

清晨,脚下的鹅卵石泛着光泽,蜿蜒巷道被孩童的嬉闹声叩醒。百侯三十六巷,巷巷都一样。如今这里仿若成了流动的露天博物馆,36条石砌街巷将大小祠堂和老宅连为一体,稚嫩足音与百年老屋交织成不一样的鲜活日常。晨光不一会就爬上老屋的瓦片,竹筛里的菜干被翻晒成金色的波浪。老人们踩着旧时光的刻度劳作、唠家常,仿佛成了老屋呼吸的韵律。

百侯三十六巷,鹅卵石铺成的巷道蜿蜒曲折,放学的孩童打闹嬉戏。

在梅潭河潺潺的水声中,大埔的百年老屋正被新时代的晨光温柔唤醒,它们从古而来、向新而生,向世人娓娓讲述着源起和新生。静态保护与活化利用,让老屋不再是被时光封存的标本,而成了承载乡愁与创意的容器,期待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有更多旧时光与新故事的温暖相拥。

图/梅州日报记者:高讯

文/梅州日报记者:梁松春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