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土特产” 走好“富民路”!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兴宁市径南镇新洲村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盘活资源、延伸链条、深化合作,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筑基、现代加工提效、多元联动共赢”的乡村振兴路径。作为“百千万工程”第二批省典型村培育对象,如今的新洲村,产业种类丰富多样,集体收入连年攀升,村民腰包鼓起来,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新图景跃然眼前。

径南镇干部在茶园跟茶农探讨新洲村茶产业发展情况。

深耕特色农业

激活乡村产业“一池春水”

在新洲村,茶农何苑珍每天伴着朝阳,在有机茶山里开启一天的劳作。“我们村有比较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每年3月初至4月中旬是春茶的采摘旺季,大家又准备忙碌起来了。”何苑珍说。

这些年,从广州务工到返乡开荒,何苑珍和丈夫戴勇平在新洲村的创业致富路上越走越稳。他们成立集四季水果、茶叶种植加工等于一体的兴宁市农丰水果专业合作社后,与农户签订协议保价收购,解决村民们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要想让新洲茶走进更大市场,品牌化是关键一步。”新洲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村近年来注册“何树排”“大锡坑”等9个农产品商标,推出“新洲富硒大米”“新洲绿茶”“兴宁单枞王”等特色产品,农产品销售额每年达120多万元,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在新洲村生态种植基地,新洲村产业村长邓颖君正忙着查看红松茸的生长情况,手中的篮子装满刚采摘的新鲜红松茸。黑木耳、千禧圣女果、草莓番茄、豌豆、甜玉米等多种特色作物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2023年以来,径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同村经联社、农业企业等,打造新洲村生态种植基地。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竞争力,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致富路径。

“我们整合30余亩冬收后的闲置土地,依托当地富硒土壤资源和生态优势,推动特色种植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并打造采摘体验园,助力培育产业集群。”径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赖其兴说。

延伸产业链条

锻造集体经济“硬核实力”

为破解农产品“增产不增收”难题,新洲村以深加工为突破口,推动产业从“田间地头”向“车间市场”延伸。

新洲村瞄准腐竹加工行业的广阔前景,投资80万元建设标准化腐竹加工厂。“腐竹作为客家传统美食,市场需求量大。目前,腐竹加工厂的土地平整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将加紧推进项目建设。”径南镇党委副书记赖海桂表示,腐竹加工厂占地约600平方米,将配备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执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力,线上联合电商平台打造品牌,线下与火锅店、连锁超市等合作,并策划‘腐竹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径南镇镇长李满红告诉记者,除了腐竹加工厂,该镇还将进一步推动新洲村完善米酒厂、茶叶加工厂等。同时将进一步坚持“以消促产、以消提质”的组团式消费帮扶模式,整合优化农产品资源,盘活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农产品规模品质,增加就业岗位与村民收入,实现镇村产业高效协同发展,以产业帮扶壮大镇村经济收益,赋能乡村振兴。

凝聚多方合力

绘就乡村振兴“幸福蓝图”

丝苗米、蜜柚果脯、葛根粉……在客都优选·乡村振兴馆(新洲馆),梅州市各地农特产品、老字号产品、非遗产品、地标产品,以及兴宁市、径南镇的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可满足当地群众和游客的消费需求。

这是由客都文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新洲村村委会合作建设的农特食品优选平台,它以“线上+线下”消费帮扶的合作模式,全面拓宽销售渠道。客都优选·乡村振兴馆(新洲馆)以消费帮扶为牵引,在梅州首创“省直帮扶单位+地方国有企业+重点帮扶乡村+村民合作社+特色优质产业”模式的新型消费帮扶合作机制。

“通过对当地碎片化、分散化农产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可以进一步盘活当地农产品消费市场,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赖其兴表示,他们还发动省戒毒管理局等帮扶单位,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模式,推动年销售农特产品超200万元,村集体收入年增收4.8万元以上,所得利润用于当地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以及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联农带农和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切实帮助广大农户增收。

如今的新洲村,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笔,以产业振兴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编辑:张晓珊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