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生机无限,万物酣畅淋漓地生长。在兴宁市新圩镇,连片的西瓜、丝苗米、南药、莲藕等种植基地点缀在宁江河两畔,放眼望去,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土地,焕发着生机、写满了故事……近年来,新圩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抢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大机遇,创新思路举措,通过整村打包流转撂荒土地,把块块“小田”变“大田”,因地制宜导入特色产业,变“荒地”为“宝地”,让村集体收入涨起来、农民钱包鼓起来,努力探索出一条镇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路。
兴宁市新圩镇土地连片流转、规模化经营初见成效,西瓜、丝苗米、莲藕等种植基地连片、规整地分布在宁江河两畔,构成一幅良田连片、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乡村画卷。(连志城 摄)
整合零散土地“小田”变“大田”
新圩镇新北村,连片的莲藕基地里,采藕工人在淤泥里如履平地,熟练地采摘最新鲜的莲藕,今年这片300多亩的莲藕种植基地能产出200吨鲜藕。不远处的鲤湖村,到处可见整齐排列的盖着白色薄膜的西瓜基地,秋实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张德剑正带领着村民打理着这片占地250亩的西瓜基地,除草、除虫、施肥……他们正在为下一季的西瓜大丰收做着准备。望着这些连片种植的农作物基地,新圩镇副镇长陈远辉心中感慨万千:“以前包括鲤湖村、新北村在内,新圩镇不少地方的土地撂荒,草都长得有人这么高了。”陈远辉介绍,2022年以来,镇党委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契机,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干部深入各村实地调研考察,敢闯敢试、因势利导建立了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的工作机制,引导各村把村民的撂荒地整合起来,由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连成片,实现全村土地打包流转,各村还按照规划进行杂草清理、道路维修、水利设施修复等工作,让企业实现“拎包进驻、规模化经营”。
工人在位于新圩镇崇上村的玲丽农业公司新圩种植基地采挖莲藕。(高讯 摄)
“如今新圩镇有2000多亩的西瓜基地,香甜可口的西瓜已成为新圩特色农副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陈远辉告诉记者,至目前,全镇集中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基地多达30多个,共计面积有5000多亩,土地连片流转规模经营初见成效。
产业多点开花 “荒地”变“宝地”
走进鲤湖村张德剑的西瓜棚内,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棵棵瓜苗碧绿娇嫩,生机勃勃。“现在种的是反季节西瓜,上市要等到十二月,到时能卖个好价钱。”张德剑告诉记者,2022年,家在江西的他萌生了到外地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驻新圩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多方联系,得知这一消息便上门邀请他过来考察,发现这周围都是荒芜的沙坝土地,非常适宜种植西瓜。发现商机后,张德剑开始与鲤湖村支部书记曾东旺洽谈土地流转经营等事宜。“他说你们能集约多少土地,我就要多少,我有种西瓜的团队。”曾东旺说,最后村里用了2天时间集约了300亩土地,租金200元一亩交给农户,管理费50元一亩交给村集体。原本的荒地变为宝地,西瓜每亩年产有15000斤,每亩年收入达30000元。
梅州市兴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显斌在基地查看西瓜苗长势。如今新圩镇有2000多亩的西瓜基地,土地连片流转、规模化经营初见成效。(连志城 摄)
鲤湖村连片流转土地种植西瓜的成功案例在新圩镇引发规模效应。在新圩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主动“牵线搭桥”下,梅州市兴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玲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很快瞄准了新北村的这些“沉睡资源”。新北村800多亩土地分批次打造成500多亩的西瓜种植基地、250多亩的莲藕种植基地和100多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土地盘活后,村民们可在基地从事除草、施肥、灌溉,采摘等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兴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潘显斌介绍,以西瓜基地为例,每10亩就需聘请一人管理,仅新北村的基地就可为村民提供45个就业岗位,采摘时节还可提供更多临时岗位。“我骑自行车从家里到西瓜基地只需要十多分钟,在这里上班不仅有份收入,也方便照顾家庭。”村民刘秀芳告诉记者,如今在这里上班每天有120元收入,比以前自己务农挣得多,也更有干劲。
兴宁市新圩镇镇村干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茶星村南药种植基地了解情况。(连志城 摄)
兴宁市新圩镇茶星村南药种植基地的工人正在除草。(连志城 摄)
随着土地的盘活,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壮美画卷在新北大地徐徐展开,农企、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成为乡村振兴的浓墨重彩。鲤湖村和新北村的成功,在全镇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各村因地制宜引进种植大户,特色产业“多点开花”:茶星村300亩的南药种植基地、大村村300亩的蔬菜基地、步东村约300亩的毛豆基地,还有船添村600亩、崇上村500亩、石崖村500亩的水稻种植基地……“我们已建成了30多个百亩以上的农业基地,涵盖了西瓜、莲藕、毛豆、丝苗米、油茶、柚果、广藿香等品类,全镇下辖19个村集体收入均超10万元。”新圩镇党委书记陈静表示,该镇将继续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引进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新圩,进一步破解产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难题,以实招硬招推进“百千万工程”。
文/梅州日报记者:罗诚浩 陈思杰
编辑: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