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扇咸菜腌出“致富路”!梅县区产业村长邓荣生带领村民发展壮大石扇咸菜产业

梅县区石扇镇松林村,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山区村庄,却凭着一道“不起眼”的农家咸菜,成为远近闻名的“咸菜村”。近年来,在石扇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松林村党支部书记、产业村长邓荣生立足当地资源,带领大家将以往村民单一小作坊小规模生产制作升级为“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大力发展石扇咸菜特色产业,让石扇咸菜变成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的“香饽饽”,推动乡村振兴。





扩大种植规模  产业发展添动力

走进石扇镇松林村的咸菜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把从瓮中取出来的石扇咸菜分袋打包,一包包散发出诱人香味的咸菜准备销往全国各地。“松林村已有百余年手工制作咸菜历史,每年入冬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咸菜,打开咸菜瓮的那一刻就是咸菜最香之时。”邓荣生介绍道,用来制作石扇咸菜的芥菜是季节性蔬菜,村民们利用每年秋收后的冬闲田种植,制成咸菜后好吃易保存。

石扇咸菜在梅州几乎家喻户晓,但想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想把石扇咸菜产业做大做强,光靠单家独户小打小闹是不太可能的,必须要走规模化道路。”2021年,邓荣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因此,松林村成立了榕绿专业合作社,集约了100多亩村民的土地种植芥菜,并统一全村的咸菜制作流程,包括种、收、腌、包装、销售等,既带动村民增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合作社“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模式下,石扇咸菜实现了从过去的小作坊生产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2022年石扇咸菜种植面积达200亩,年产咸菜30万斤、梅菜干5万斤,产值约300万元。

在发展壮大石扇咸菜产业的同时,合作社联动带农100多户,发展咸菜厂社员100多人,并为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农户人均增收6000多元,2022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有了合作社,我们都不用担心种的芥菜卖不出去,反而种的比以前多了。”村民刘丽娇告诉记者,农闲时还可以过来打打零工,挣点钱补贴家用。

“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中和、西南、银钱等村庄种植芥菜,并通过‘传统渠道+互联网+新零售’三位一体的销售模式把石扇咸菜等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被聘任为产业村长,邓荣生有了更大的发展动力。





抢抓发展机遇  跑好预制菜赛道

走进松林村的预制菜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煸炒切好的五花肉片,加入些许调料,然后把五花肉整齐码好放在特定的碗里,加入梅菜,一份梅菜扣肉便初步成型。“最后一定要再次经过高温蒸透,一方面是为了味道融合,另一方面则是高温锁鲜,保留现做口感和美味。”邓荣生说,梅菜扣肉的食材很常见,但制作过程繁杂、耗时长,很少人愿意花时间去做。因此,结合石扇咸菜产业的发展,他们决定打造预制菜,让客家传统美味更加便捷地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

近两年来,预制菜成发展新风口,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合作社发挥松林村盛产原材料芥菜的优势,成立了咸菜研发项目部,成功研发出梅菜扣肉、咸菜肉包、梅菜干肉包、梅菜牛肉酱等预制菜产品。“通过发展预制菜产业,可以延长石扇咸菜整个产业链,把季节性农作物打造成常年可销售的产品,增加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邓荣生说,2022年,预制菜产值达50万元。

今年6月,梅县客家预制菜(石扇)产业党支部在松林村正式揭牌成立,积极探索“1(党支部)+1(产业村长)+N(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的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据介绍,结合产业发展主要环节,该党支部下设种植端、生产端、市场端3个党小组,各党小组按职能分工发挥所长,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目前,合作社建有6条生产线及一个100立方米容量的冻库,其中预制菜日加工量可达1000多斤,“为了跑好预制菜这个新赛道,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二期厂房的建设。”邓荣生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春风,他今后将努力履行产业村长的职责,发挥自身力量寻求产业发展新思路,继续打响“石扇咸菜”品牌,带动产业健康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我为改革献一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目前,有部分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就如曾经的松林村。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敢于破局,以发展的眼光来调整产业布局,做到因时、因势、因地,让乡村产业更接地气、合实情,这样才能加强产业与村民关联度,提升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能力,持续推动村民稳定增收。(讲述人:梅县区石扇镇松林村党支部书记、产业村长邓荣生 整理:吴丽伶)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