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激励机制”真给力!看大埔这个村如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春日中的大埔县西河镇溪头村,青山绿水间移步皆景,安静恬适。但随着一声货车鸣笛,宁静的山村顷刻间热闹了起来。

梅州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正在为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鸭苗供其养殖

“杨书记又来发鸡鸭咯!”不少村民挑着竹笼从四面八方赶来,聚于大榕树下,树荫里人人笑逐颜开,排起队儿等着认领鸡鸭,满车鸡鸭苗嘈杂的叫声,却打断不了他们兴奋的言语。

偏僻山村为何也有这般热闹景?原来,这源于一项机制。在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工作队着力改变一些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精神状况,推出“绩效激励机制”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勤劳实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用信心换来千万金。

内生动力不足

扶贫“一头热一头冷”

大榕树旁,领完鸭苗的71岁村民黄禄生,正在自家鸭圈忙着给青头鸭喂食。

村民黄禄生正在给青头鸭喂食

“养鸭不简单,就拿喂食来说,中雏鸭处于生长期,食量增大,饲料要添加一些稻谷、玉米等谷类饲料。”看着圈里的鸭子吃得欢,这位村里知名的“养鸭能手”又抓起一把玉米洒进鸭群中,“靠养鸭子我银行卡里已经攒了4千多元了,赚的钱可以给孙子读大学当生活费用了!”

满脸笑容,双眼有神,老人的喜悦让人感同深受。但时针拨回一年前,说起他,人们却满含同情。黄禄生妻子早年罹患胆囊炎,几年治疗费用加起来得有几十万。就在他拼了命赚钱养家之际,祸不单行,外出打工的儿子又因煤气中毒意外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让这个家庭的希望在当时彻底燃尽……

“阿黄伯,辛苦你开下门!”梅州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来到后,得知情况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振河立马敲开了黄禄生的家门,眼前的情景却让他也颇为唏嘘,黄禄生提着廉价酒呆站着,浑身酒气不说衣着也是破烂污浊,哪还有一丁点过去勤劳的影子。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杨振河尝试着给老人一些家禽饲养,想让他能够靠卖点蛋帮补家用,可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干部前脚送鸭,贫困户后脚卖鸭,这让满腔热血的杨书记出乎意料。

他不甘心,但在溪头村这是普遍现象,作为西河镇偏远、分散的村,这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下贫困户18户33人,老年化、疾病、残疾是主要特征,突出问题是内生动力不足,存在干部与贫困户“一头热一头冷”现象。

“单纯送钱送物无法激发内生动力,也会助长了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有的贫困户认为是干部要他脱贫,干部更着急,会源源不断送钱送物,扶贫常规措施很多,但是扶志的却还是不够。”杨振河这样总结。

建立绩效激励机制

“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如何既能把“蛋糕”精准地分到贫困户手中,又能有效杜绝“养懒汉”等现象的发生?一天,杨振河苦思瞑想。只有打破平均主义,让多劳者多得,让先进带动,典型引领,才能激发贫困户“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在贫困户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他决定这样干。

回到村委会后,他即刻召集村两委进行讨论。最终结合贫困户实际推出了《贫困户绩效激励实施方案》。方案包含保底收购和奖金两方面的激励机制。奖金方面单项第一名奖励300元、第二名200元、第三名100元。18户贫困户可同时申请参加4项产业的绩效奖励,各项名次可重复获得。除单项冠军外,还设立总冠军,第一名300元、第二名200元、第三名100元。

“通过林业项目的抚育管理作为突破口,再结合产业扶贫重点发展的种植、养殖等贫困户自己擅长的1至4个项目参与绩效考核”。杨振河介绍,“指标设置也很简单,到今年10月底,哪个项目谁卖出农产品最多,收益最大,谁就是单项冠军,同时,可以参与总冠军的评比。

“溪头一定要形成‘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才有希望!”他在帮扶工作会上提出建议,以种养为主产业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当看到村民眼神中的犹豫,杨振河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天说了这番话,这事扶贫干部就管到底!”

承诺既出,驻村干部说到做到!项目不够?玉米、养殖、红心芭乐等任你选择;没有技术?与省农科院梅州分院合作,协调技术员在现场办起培训课堂;销售不通?引进大埔东茂林果种植有限公司保价收购,并成立家庭农场保障长期销售。

梅州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正在为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鸭苗供其养殖

现场领取梅州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发放的鸡苗鸭苗后,贫困户签字画押留底

新冠疫情期间,正值鸭子上市的黄金季节。为了减少贫困户的损失,杨振河亲自带着企业人员,将车开到贫困户家门口收购家鸭,收购9户贫困户家鸭1300余斤,其中黄禄生一次卖出80只鸭子,增收12000元,是这次收购中卖货最多的“冠军”。3位工作队还从每天100元的生活费中节约出奖金颁发给老人。

典型示范发挥出了作用,养殖项目从第一轮只有5户参与到第三轮18户都迫不急待地全部参与。

“这个书记还真没有骗大家!”丰厚的绩效让贫困户的眼里有了光,当初的置疑和犹豫消失了,到第三轮养殖时18户都迫不急待地全部参与。“书记一来家门口收鸡鸭,钱又实打实给到人手上,我们就知道他是老实人,看到黄伯尝到甜味,那大家就自愿报名去选项目了。”贫困户付庆堂笑着说道。

西河镇溪头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振河正在喂养五黑鸡。

为了进一步增加激励力度,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又和贫困户签订“借鸡生蛋”合同书。合同书初步约定,今年9月30日前,贫困户均可无偿借得五黑鸡,所产鸡蛋保价回收,其中贫困户获97%收益,村集体获3%收益。

“一方面贫困户户均预计增收6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00元。另一方面,扭转了贫困户长期依赖观念,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骄傲地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杨振河告诉记者。

脱贫不脱贫,还得看收入。如今,通过鼓励生产、为企业和贫困户牵线签订帮扶合同等多项措施,2019年溪头村18户33名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16792.94元。 经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溪头村退出贫困村,18户33名贫困户全部“摘帽”。

本报记者:刘润涛

约记者:刘招迎 罗文燕

摄影记者:吴腾江

通讯员:陈晓斌

编辑:李子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