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远县长田镇高南村,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绿野平畴,新播种的稻谷拔节孕穗。同样的变化,正发生在平远乡村的各个角落。今年来,平远县将撂荒地复垦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为农民致富增收拓宽渠道,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至目前,全县合计完成撂荒地复垦1.7万亩、复种1万亩。
8月17日,平远县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大柘镇凤池村举行,该主题活动很快得到来自该县新阶联35家会员企业响应,它们踊跃带头认耕撂荒地。自2022年平远县撂荒地复垦复种工作开展以来,该县不断创新形式、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吸引不少企业家、乡贤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形式加大撂荒地复垦力度,形成乡村振兴合力。
梅州可其山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大柘镇凤池村认耕的撂荒地已经实现复种。
在大柘镇凤池村,连片稻田绿意盎然,由梅州可其山种养专业合作社认耕的撂荒地已全面完成播种任务。很难想象,这里两个月前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我们是首批与大柘镇政府签订撂荒地复耕复种服务合同的企业,接下来我们不仅会尽责任将撂荒地复垦复种,还会将农产品兜底销售增加村集体经济。”可其山公司负责人林豪江说。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县已有35家企业认耕了71.5亩撂荒地,并全部完成夏季播种任务,作物以平远丝苗米为主。
据大柘镇副镇长陈伟雄介绍,政府通过积极引进农业企业盘活撂荒耕地,将农民手中零碎的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粮效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大柘镇为例,我们主要通过宣传引导更多企业、乡贤、个体户等,共同参与认耕认种活动,逐渐盘活撂荒耕地,为乡村振兴不断增添新动力。全镇总共有3400多亩撂荒耕地,至目前已经完成复垦复种2800多亩。”陈伟雄说。
通过引进社会力量,连企带村盘活撂荒地的模式,如今在平远县并不鲜见。如泗水镇梅畲村引进广东鸿艺集团实施村企共建,发展优质稻、莲子等特色产业,今年完成撂荒地复垦复种700多亩;热柘镇广天梵谷公司,大力发展以广藿香、玉米为主药粮产业项目,实现富民兴村;长田镇高南村依托当地微风农场畜牧产业发展,在撂荒地上复种青贮玉米,形成产业配套。
日前,在热柘镇热水村寨燕坪粮药产业种植基地内,南药广藿香收割季节结束后开始种上玉米,破土而出的绿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负责生产托管的平远县供销远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丰告诉记者,这里此前曾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务农越来越少,致使耕地丢荒。眼前的绿色蝶变,正是热柘镇撂荒地逐渐被唤醒的一个缩影。
热柘镇热水村通过农机托管服务复垦撂荒地 。
据热柘镇党委副书记郭婷婷介绍,今年来,该镇探索建立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托管”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联合体,通过引进远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广天梵谷龙头企业和镇供销运营公司经营生产,大力发展粮药(甜玉米和广藿香)间作、粮药(有机米和广藿香)轮作项目,积极推广农业托管服务,共同解决撂荒耕地“种什么、谁来种”的问题。在不久前的秋播之际,全镇已经完成撂荒耕地复垦面积3400亩,完成3000亩地的复耕复种。
如今,驱车穿行在热柘镇山间田野,大型旋耕机、无人机等实施农田托管服务的农机器械随处可见,过去的撂荒地已改头换面,广藿香、玉米、水稻冒出嫩芽,绿油油的农作物覆盖在一片片山坑田上。“这些土地由镇供销社负责流转,由我们远禾农业公司进行全程生产托管。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在热柘镇全程托管了约1200亩地,至目前已基本完成玉米种植。”李丰介绍说。
除此之外,热柘镇还创新“农产品保价收购+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民多元化复耕”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联结机制,由农业企业负责农产品保价,镇供销运营公司统筹土地平整、机耕道路、临时排灌等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户通过业主流转、集体托管、自行复耕等联农带农方式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获得耕地地力补贴并享有劳务优先权。2021年来,企业和政府共投入资金282.3万元,完成撂荒耕地宜机化改造2692亩,为全县撂荒地复垦复种工作提供了扎实基础。
“这里原先是10多年无人问津的山坑田,除了机耕路通不进来,排水灌溉设施也跟不上,下雨了怕水浸,出太阳又担心长虫。”雨后初晴,长田镇高南村村民丘远君和妻子早早过来查看位于丹竹小组撂荒耕地复垦复种项目的水稻生长情况,看着农田排水顺畅、稻苗茁壮成长,他们脸上笑意满满。看来,经过农田改造,曾经的荒田已然变成良田,具备良好的耕作条件。
长田镇高南村撂荒耕地承包户丘远君在田间劳作。
高南村党支部书记丘伟成告诉记者:“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我们村大部分撂荒地都是山坑田,因为耕作条件差,基本没有农户愿意耕种,地里的杂草比人还高。为把丹竹小组这段山坑田复耕,村里筹集资金8万多元,新开通一条长1公里、宽2.5米的机耕道路。”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撂荒地复垦复种过程中,平远长田、石正等乡镇发挥统筹作用,鼓励镇、村自筹资金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良撂荒地耕作条件,提高农户复垦复种的积极性。
高南村丹竹小组撂荒耕地种上水稻。
今年初,高南村将多年来丢荒的170亩撂荒地进行复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优质水稻和全株玉米种植。在外务工的村民丘远君得知消息后,主动与村委签订租约,承包起村里107亩耕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为了耕好村里的撂荒地,我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置了2台打田机,平时还会聘请村民来务工。”看着撂荒地复耕后长势良好的秧苗,丘远君显得信心十足。
高南村开设机耕路改善撂荒耕地种植条件。
春华秋实,粮丰仓满,沃野平畴绘就平远乡村美丽画卷。眼下,平远广袤乡村已经掀起撂荒耕地复垦复种热潮,各地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纷纷采取鼓励村民自行复耕或村集体代耕、委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耕种,或交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等方式,破解撂荒地复耕复种难题。与此同时,随着种粮补贴、撂荒地复耕补助等惠农政策的落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粮主体的积极性。
文字:梅州日报记者 傅思林
图片:梅州日报记者 钟小丰
特约记者:朱双玲 袁志鹏 吴辉燕
编辑:李舒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