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 圆 · 暖 · 真!中秋夜,总有一味属于你→

编者按

Mid-Autumn Festival

月是故乡明,情是中秋浓。圆月、月饼、蜜柚、围龙屋,是客家人的中秋意象,团圆、和谐、真诚、传承,是客家人的中秋情怀。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佳节,承载着血脉亲情、家国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让我们透过这些客家意象和家园小景,回归家园,品味客家。



送你一曲

♪ 花好月圆美梦随♫

歌词滚动丨移出+展开动画

客家月光饼

●钟思婷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伴随着秋风乍起,我们迎来了白露,准备承接中秋。

各大商场早早摆上了各式月饼。广式、苏式、京式、滇式……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但可以感受到的是,人们对吃的理念越来越返璞归真。传统的客家月饼——月光饼,不再隐藏在街头巷角小商店,而是落落大方正式登台,与其他月饼一争高低。

“妈妈,妈妈,这个月饼怎么这么特别,我们买一块回去尝尝好不好?”与众不同的月光饼果然引起了女儿的注意。回到家,架不住女儿的馋念,我立即打开包装切了几块,女儿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块吃起来:“嗯,好吃!”我也拿起一块吃着,那记忆里的味道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到儿时。

我们家的月饼,最初并不是圆的。爷爷讲的故事中,金黄色圆圆胖胖的月饼与现实中奶白色长方体的月光饼之间的差异,一直成为小时候困扰我的“十万个为什么”之一。我们家的月光饼,实际上是切饼,其实是由糯米粉加上白砂糖、花生、芝麻、冬瓜糖等,压制而成的一大块长方体样的饼。或许因为制作工艺中需要用刀将一大块切开,所以又被命名为切饼。从记事起,家里过中秋,一家人就围坐着一起分吃一块月光饼。父亲一般提前一个星期买好,用塑料袋装着,挂到客厅墙壁的钉子上。那是一个对小孩子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更是一个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偷吃的距离。熬呀熬,盼呀盼,日子终于走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不知怎么的,那天的晚饭时间总是特别长,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也没那么可口了。经过漫长的等待,父母亲吃完晚饭还忙完了所有的家务活,茶也泡好了。父亲终于有时间把那袋月光饼从墙上拿下来了。父亲用两张报纸垫着,拿来小刀开始把月光饼切成小块。那是一个对于小孩子来说有点神圣的时刻。刀子在切饼上落下,每一块都像用尺子量过似的均匀。倘若刀子在切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往外或者往内拐了,我和姐姐的嗓子眼可就提起来了。眼睛直愣愣地盯着那一块,在心里偷偷许愿希望得到大一点的那块,倘若愿望实现了,那高兴劲是不亚于过年穿了新衣领了红包的。

吃月光饼有两个惊喜,除了吃到比较大块的,另一个就是吃到带有冬瓜糖的那一块了,内心也能获得额外的满足。冬瓜糖那种犹如翡翠一般的淡青玉色,在我看来多少是有点神奇的,味道清甜,特别合我的口味。等长高点了,胆子也大了些,就会偷偷搬了凳子去把父亲提前买的月光饼从墙上取下来,仔细对月光饼观察一番,找到边沿有冬瓜糖的,就偷偷抠下来吃掉,然后若无其事地挂回去。

等日子宽裕些了,家里过中秋的月光饼就从一块变成了两块,一块中秋节晚上吃,一块用来解馋。在我看来,这除了因为父亲疼爱我们姐妹,多少也有他自己需要解馋的缘故。父亲14岁就当家,除了上学还要照顾弟妹,养活家里,可以说是吃了生活中很多的苦。或许也因着这样的缘故,父亲格外喜爱甜食。他还时常对节俭的母亲说:“连吃的都挣不了,那我们还那么勤苦做什么?”我听到这句话,欢天喜地,终于有理由闹父亲买吃的了。长大后才明白,其实是因为人生道路上有许多苦,所以我们需要更多一点的甜,才能够抚慰人心,让人带着对幸福的期盼走下去。

“妈妈,这月光饼真好吃。我要再来一块!”看着女儿吃得如此满足,我想,人们对于儿时味道的怀念,时间越远,味道愈是真切,这是食物的魅力,也是故乡、亲情在游子心中的一道“白月光”,而这种对故乡、亲情的怀念也借由食物的味道得以一代代延续下去。

月光与白发

●吴建

掐指算来,我已有好几年没在家乡过中秋了。

儿时的记忆里,故乡中秋的月亮最明最亮。每到中秋,母亲总要烙几块月饼给我们吃。烙好的月饼,外焦里脆,香酥可口。接下来就是“敬月”。三间低矮的瓦屋前,青青竹枝围成的篱笆院里,一张陈旧的方桌上,摆放着一个大柚子、一盘青里透红的苹果,还有糖果、花生等,再加上飘香的月饼。

我们坐在桌前,静静地等候月亮升上来。月亮刚上树梢时是蛋黄色的,继而掺入了一点青白,而后是完全的洁白如玉。待到月近中天了,父亲就带着我们姐弟四人面对圆圆的月亮,把双手合在胸前,许下自己小小的心愿。敬好月神,母亲便分给我们每人一块圆圆的月饼。拿到垂涎已久的月饼,我们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品着月饼的甘甜、水果的清香,那一刻,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一轮圆月,洋溢着欢乐,就连家中的小花猫,也兴奋地在地上打滚、撒欢、跑前转后地跳个不停。

多少年以后,我远离了故乡,团圆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少,想念父母的时候,就给家里打个电话,而父母却很少给我打电话,说怕影响我工作。有一年中秋,我出差路过家乡。“回来了,回来了!”母亲连声说,父亲的脸上也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看着喜出望外的父母,头发已然变成灰白,一种无法言说的怅惘悄然袭来。在我离开的日子里,父母不觉已渐渐老去。那晚,一轮满月穿云而出,照亮了我家的小院,也照亮了离人回乡的路。父亲照例摆出那张小八仙桌,月饼、柚子、苹果、花生、云片糕……刚刚出锅的月饼还散发着诱人香味。一切都如儿时,一杯清茶,一双竹筷。母亲抬眼看看圆月,浑浊的眼睛忽然变得迷离,轻叹一声:“又一个中秋!”我不知母亲这声轻叹中有着怎样的内容,我只看到父母的白发,在月光下闪烁。

“独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的中秋,常常是喜宴尽了,我便独自回宿舍,一路走来,月色是那么清凉,树影在秋风中摇晃着。此时,我觉得,我应该回去,回到那篱笆扎的小院子去,回到那小院的月光下去,回到白发父母的身边去,那是我心灵的星空中最真实的存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读《静夜思》,只感觉它朗朗上口,由于与故乡没有距离,加上少年不知愁滋味,没能领悟诗中隐含的浓浓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今,又一个中秋节即将来临,如水的月色洒在窗前,我的眼前又浮现出父母那丝丝白发在月光下闪烁。眼下,最想做的就是,拨动电话,告诉母亲:明天,我将回家团圆。

买柚子

●陈中华

客家人的中秋佳节,食物十分丰富,除了土味月饼,还有各种蜜柚。月光下,品完蜜柚,再品月饼,肥而不腻,不由得感叹它们确是绝配。作为客家人的媳妇,妻子每年转外家(回娘家)都不用费心思挑选礼物,蜜柚就是最好的礼物了。因为外家(娘家)增城虽盛产荔枝,却少有蜜柚,物以稀为贵。

按照往年的惯例,中秋节前预购了些柚子库存起来,盼到放假时,把归心似箭的妻子和沉甸甸的柚子护送到外家,既大方又实惠。丈母娘见到两份“大礼”,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说起柚子,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蜜柚销量减少,买柚人也变得挑剔起来。

周末,我见有位老伯在小区后门摆地摊卖蜜柚,一番品尝之后,感觉柚子品质还可以,忍不住夸了几句。老伯见我满意的表情,连忙介绍说:“如果量大的话,可以到家里来挑选柚子,价格也可以再商量!”我时刻惦记着采购蜜柚的任务,在实惠面前,我承认有些心动了。讨价还价不是我的特长,我便邀请妻子一同前往。

老伯开着摩托车在前面领路,我们在后面跟随着。一路上,我们夫妻俩都在商量砍价的问题,我试探着说:“每斤3元的价格,可以砍到2.5元吗?”妻子却说:“必须砍到每斤2元!”我从妻子说话的语气中感觉到她的自信,这是经常在菜市场磨炼出来的本事吧。我正好一个顺水推舟,开始分工:“好呀,我比较细心,负责挑选柚子,砍价这么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经过一段弯曲的村道,到达了老伯的农家屋。这是一座老屋,地上堆放着一大堆蜜柚,一片喜庆的丰收景象。我们先是品尝蜜柚,再次确认蜜柚质量,然后按照计划开始砍价。我蹲在旁边认真挑选柚子,拿出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给柚子挑些毛病出来。妻子不动声色开始讨价还价,抓住对方急于脱手的心理,说自己是大客户,朋友也多,需求量大(其实才200斤),再结合我挑出的瑕疵,如愿将蜜柚价格砍至每斤2元。这是一次成功的砍价,分工合理,配合密切,我们流露出得意的微笑。有人欢喜有人愁,我留意到老伯苍老的脸上一副忧伤的表情,我奇怪地问他:“老伯,柚子卖出去了,应该高兴才是呀,你怎么还是不开心呢?”老伯叹息说:“唉,农民年年盼丰收,现在丰收了,却连肥料钱也收不回来。”我突然被他真实的心里话触动了。是呀,农民辛勤培育的柚子被贱卖了,谁不心疼?我自认为我们夫妻俩配合巧妙的砍价,其实将老伯善良的心也砍伤了。

我内心十分惭愧,决定以每斤3元的原价进行结算,悄悄将600元塞到老伯手里。老伯见我多给了钱,正想要退回来,我轻轻按住他粗糙的手,暗示他不要声张。老伯很感激,忧伤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当我转身离开时,却发现妻子正目视着“鬼鬼祟祟”的我们。

在回来的路上,我已经做好了挨批评的心理准备。不料,妻子却温柔地夸我说:“你刚才做得不错呀。”我感觉气氛不对呀,她应该是正话反说讽刺我吧。妻子解释说:“看到老伯忧愁的表情,我也意识到我们错了,不应该伤了老伯的心呀。”原来,我们是心有灵犀呀,不愧是夫唱妇随。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我终于松了口气,安慰她说:“你放心,老伯的心情应该是雨过天晴了。”在拐弯观看汽车反光镜时,我突然发现老伯正跟随在我们的车后面。老伯一定是担心我们迷路,一直在护送我们出村,我的心暖暖的。

我知道,他的开心,不是因为我多给了一些钱,而是他的劳动成果得到了理解和尊重,温暖了他的心。

融进月饼里的家风

●赵自力

从儿时记事以来,我家就有中秋节做月饼的传统。有一幅画面,一直不曾忘记,那就是一家人在中秋佳节团圆,大家一边忙着做月饼、吃月饼,一边听爷爷给我们“训话”,“做人一定要干净,要吃月饼就自己动手做,莫贪莫占莫拿,这样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舒坦”,这是爷爷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聆听着爷爷的“家庭讲座”。爷爷是小学教师,后来当上了校长,给人讲课是他的特长。我和妹妹当时很小,听着似懂非懂,但听爷爷的“训话”和吃月饼是最佳搭配。

有一年中秋节前夕,一位老板来我家,提了几盒包装极为精美的月饼,我和妹妹好奇地去看那些月饼,手还没挨上包装盒,就被爷爷吼到了门外。

原来,这个老板想承包爷爷学校食堂的维修工程,便趁着中秋节的时候来拉关系。

我和妹妹站在门外听见爷爷说:“谢谢你,心意我领了。但学校的事是公事,要公事公办,不要让月饼坏了规矩。”老板提着月饼悻悻地走了。

“你们两个进来。”爷爷摸了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莫学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凭本事、讲规矩。”

爷爷奶奶上了年纪后,做月饼庆中秋的担子就自然落在父亲肩上。父亲也是做月饼的行家里手,月饼的花样年年更新,但有一样一直没变,就是吃月饼时的规定动作——“听训话”。

“做人一定要低调、清廉、遵纪、守法。”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办事,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

就这样,中秋节做月饼,聆听家训,在我家传了几代人。对于我和家人而言,那是一笔足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也是代代相传的好家风。


图片:汪颂生 吴忠

编辑:黄振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