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要素做好党报新闻评论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评论则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是党直接发出声音、输出意见、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它既是一种高级的新闻写作,也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肩负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做好党报新闻评论工作,必须注意把握好政治立场、正确文风、人才队伍三个要素,自觉涵养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担当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一、做好党报新闻评论,必须坚定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做好党媒新闻评论,必须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一以贯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努力做好文化引领者、灵魂塑造者。

一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中心与多元”,对象更具社交化、视觉化、情绪化倾向,互联网传播迭代升级加速等特点,是办好新闻评论的重要前提。唯有如此,新闻评论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有效落地。为此,新闻评论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做到服务中心有见地,对国家、省、市中心工作及时给予舆论支撑、正面宣传、建言献策;反映民声有建树,关注困难群众的利益问题,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纷争,团结人民,成风化人,凝聚力量,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二是把握热点,适时发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党报评论必须紧跟全局性、社会性的热点事件与热点话题,及时发声,正确发声,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对此,梅州日报不断增强时评栏目刊登频率,设置“客都议事厅”和“首席评论”头条评论专栏,结合当下国家、省、市各级中心工作及时发声。比如,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对梅州地区涌现的典型人物,如兴宁罗岗镇源清村那位从农村出来又回到农村垦荒创业、辐射带动3000多名农民实现增收的“新农人”张雪莲等,及时组织系列评论进行宣传,以期更多类似的农民“创客”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实现振兴;又比如在推进扶贫工作中,我们广大扶贫干部也是不遗余力,像梅县区侨联派驻隆文镇木寨村扶贫干部赖宝义这样的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其为了工作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形象必须树立起来,以激励广大驻村帮扶干部像他那样深入群众,带着真感情做好扶贫工作、谋划大事业,激励广大干部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贡献……通过对各个领域先进人物的评价论述,引导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共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做好党报新闻评论,必须坚持正确文风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新闻评论除了“新”——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还要“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深奥的道理。要提倡大众情怀,以平民视角评点世事,仗义执言,道出普通百姓的利益诉求和酸甜苦辣。只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不忘初心把握大局,平易近人贴近群众,才能受人欢迎,取得“评论”的初衷。例如针对当今我国农村中还存在“重男轻女”落后意识,如果我们干巴巴地说教“不准怀有重男轻女思想”,效果肯定不好。但如果从科教角度,分析传宗接代必须由男女双方共同完成,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男女比例失调严重的现象,分析由此可能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就更加增强了我们“男女必须平等、人口必须均衡”这一观点的说服力。一些地市报时评版面设置的“街谈巷议”“百姓论坛”“百姓茶座”“来信选登”“网罗天下”(刊载网友评论)等栏目,便秉持这种通俗易懂的文风,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

做好新闻评论,还要求“全”,全面客观,真实辩证。没有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阐述事实真相,评论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在评论工作中,必须对新闻事实多质疑、多考量,多方求证、多维解读,避免偏信偏听、以讹传讹,跟风炒作、低俗媚俗。面对所谓的舆论热点事件,尤其是对看起来特别“雷人”、超乎常理想象的事件,首先要质问一番:事件来源可信吗?是否存在断章取义?其中是否另有隐情?力避“污名化”现象。

三、做好党报新闻评论,必须构建合理人才队伍

新闻评论代表党报的态度和立场,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政治觉悟水平。因此评论人才队伍的建设也相当重要。组建评论人才队伍,可从内部挖潜、借用外脑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内部挖潜,充分调动采编人员撰写评论的积极性。采编人员拥有高学历,知识结构各有专长,长期工作于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往往能看到问题的本质。鼓励、培育他们撰写评论,不仅直接影响到报纸评论的质的提升和品牌的影响力,长远来看,更影响到该报记者编辑的成长,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大题材驾驭能力,对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大有裨益。对报纸采编持续保持高质量、高水平运行也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是借助外脑,聘请特约评论员补充本报评论人才队伍结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评论也是如此,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由专业人士去评论,不然可能会闹笑话。由此而言,评论员队伍就必须构建经济、历史、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构架,才能满足工作需要。以《梅州日报》为例,该报在办好时评和理论栏目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专业评论人才队伍的构建,前后聘请三批特约评论员,与本报、本地评论员形成优势互补,确定了立足本地、深耕本地、放眼全国的办栏原则和“本报评论员+特约评论员+编外评论员”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方位(涵盖全省、全国各地)全面发展的基本格局。目前,与梅州日报建立合作约稿关系的省级、国家级专家有20多位,特约评论员50多位,本地作者有50多位,其他时评作者100多位,为梅州日报办好评论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综观当前新老媒体的博弈,传统媒体时效性优势越来越淡出,特别是纸媒如何突出特点,差异发展,是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权威渠道、权威发布、深度报道、独到观点仍然是纸媒等传统媒体的重要法宝。其中,评论更是纸媒差异化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应充分发挥优势,在创新渠道、载体、平台,应当从评论上下功夫,把报媒评论打造成有观点、有态度、有内容的重要品牌。

梅州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柏明

编辑:李子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