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近日,院本部心内科刘金来教授、董睿敏教授的指导下,中山三院粤东医院成功开展了一例单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标志着医院心律失常治疗水平又前进了一大步。
刘叔今年53岁,是一名曾因冠脉多支血管病变在我院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近日,因严重心衰合并肝肾功能损伤再次来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彩超心脏显著增大、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EF31%)。
刘金来教授查房后指出,患者诊断缺血性心肌病明确,EF<35%,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风险极高。
为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预防猝死,经过科室病例讨论,患者具有明确ICD植入指征,可实施该手术。
【专家说】
刘金来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将ICD植入作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首选方案。特别是重度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很高,ICD可以显著降低该类患者的死亡率。在我国,由于医患意识不足、经济等因素,ICD植入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是非常可惜的。
患者经药物将心衰控制稳定后,在院本部董瑞敏教授指导下,我院心内科心电生理组许云俊副主任医师、许云耀副主任医师成功完成手术。
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植入手术,装置重量大约70克,通过胸部的一个小切口,安装在左上胸部皮下,手术耗时1个小时。
手术后,患者即刻下床活动,经过7天后续治疗,拆线后便康复出院。
科普小课堂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就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非常有效的措施。
ICD是一种植入上胸部位的小型自动除颤器,它能自动识别、诊断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进行早期自动干预,及时终止各类恶性心律失常。
我们要预防猝死,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1、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陈旧性心梗、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脏射血分数过低的患者;
2、心肌疾病,如扩张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等;
3、遗传性心律失常,如Bruag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等。
对于这三类猝死高发人群,平时要合理用药,合理饮食,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但当患者出现室速或室颤所致的心脏骤停、存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左室功能障碍的非持续性室速以及原因不明的昏厥时,均需由心血管专科医师评估是否需植入ICD。
中山三院粤东医院心内科在院本部心内科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引进,现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前已熟练掌握各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ICD/CRT-D植入以及室上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
近年来,来就诊的梅州市辖各县区的心律失常患者不断增多,河源市、揭阳市、赣州市、龙岩市、漳州市等周边地区亦有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
部分专家简介
编辑:张晓珊 林颖(实习)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