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医院院刊》四版:医讯

“巴掌婴儿”的生命奇迹

一个孕28周的早产女婴,体重只有890克,只有成年人的手掌般大小;一个幼小的生命,却面临着心肺功能不全、早产贫血、各种感染等重重生死考验,她是那么幼小,却又那么脆弱。她是中山三院粤东医院救治的低体重早产儿的“新低”。降生的一声啼哭,坚定着医护人员“不抛弃,不放弃”的天使信念。

“巴掌婴儿”在医院与父母视频。

皮肤温度的维持、子宫环境的模拟、呼吸机的使用、气管导管的大小、静脉通路的建立等一系列的问题,每一个都是难以逾越的挑战,一场“巴掌婴儿”的生命拯救行动即时展开……

先保命!

黄金一小时的迅速反应

儿科主任梁粤、新生儿科病区负责人肖奕青组织团队开启“黄金一小时”处理,在手术室内进行早期呼吸管理,保障有效通气和循环,即刻保暖,并使用高级暖箱、转运至NICU,建立有效呼吸支持、开通脐静脉通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肺成熟、液体营养支持。

发丝般的血管上:

PICC 静脉置管技术

在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积极治疗护理下,乐乐闯过了第一个呼吸关卡。由于消化系统胃肠道尚未发育,不会吸吮和吞咽,只得靠静脉营养,而脐静脉置管已经达到使用期限,必须重新建立静脉通路。

头发丝一样细的血管,可能都包裹不了一根针。经验丰富的廖秀春护士长带领PICC团队,快速准确地进行PICC置入,既保障了输注静脉营养和药物,又降低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24小时精心呵护

为孩子“披荆斩棘”

为避免发生各种感染,护理团队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一对一”特护团队,对乐乐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护理过程中尽可能少触碰,避免宝宝柔嫩的皮肤溃烂造成屏障功能丧失;少打扰,暖箱上盖着厚厚的遮光布,营造妈妈子宫里的安全环境,帮助她继续生长;从孩子体位的保持到所有护理操作,特护团队慎之又慎,确保乐乐在保温箱里生命体征稳定。

为了让乐乐的胃肠道处于功能状态,出生后的第二天,医护团队计划母乳微量喂养,但由于乐乐妈妈使用了抗生素,无法提供优质母乳,产科的医护人员便发动科室力量帮忙寻找优质乳源,为乐乐的肠道功能提供奶源保障,而持续的母乳喂养也尽可能地避免了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早产儿的吸吮、吞咽功能协调差,医护团队从最开始的0.5ml、1ml、2ml……频率从每天2次、每天3次的微量喂养到全肠道喂养。为了更好地锻炼吸吮及吞咽功能,康复科还要定时给乐乐做吞咽功能训练,让她能顺利过渡到全经口肠道喂养。此外,每天还要观察乐乐喝奶情况来帮助她增加肠道蠕动,定时给她做排气操。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一切努力都值得。

56个日夜守护

“巴掌婴儿”涅槃重生

经过56天的日夜守护,乐乐从最初890克成长为体重2390克的漂亮宝贝。还在睡梦中的乐乐终于要离开暖箱出院了。

出院这天,乐乐的爸爸妈妈激动地从“护士长妈妈”手里接过她,眼含热泪说道:“宝贝,妈妈来接你回家了。”“我们要感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是他们创造了奇迹,给了宝宝第二次生命。”在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背后,是新生儿科联合产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协作下共同谱写的生命奇迹。

近年来,粤东医院新生儿救治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成功率也在不断提升,展示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救治水平和实力,不负“家门口的中山三院”之名。

梅州首例“脑回路”更换在粤东医院成功实施

换个“脑回路” 让瘫痪的肢体“活”起来

肢体偏瘫是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及脑瘫后的常见并发症,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肢体偏瘫患者总人数达2300万之多,同时以每年约250万的人数增长。

今年38岁的叶先生2年前突发右侧脑出血,因为出血的部位正好是管运动的,所以导致了左侧上肢偏瘫。一直以来,由于脑出血后遗症,控制左手臂活动的神经无法自行恢复,也无法重新连接修复,肢体偏瘫严重影响了叶先生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为了寻求更好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他找到中山三院常驻于粤东医院的神经外科陈川教授。经过检查和详细评估,叶先生左上肢完全没有力量,左手紧握不能张开,也没有感觉。

传统的治疗方式只能修复在脊髓外断裂的神经,对叶先生这种情况根本无能为力。因此,要想“拯救”这只瘫痪手只有另辟蹊径,而核心技术就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人的右脑控制左手、左脑控制右手,大脑一侧的臂丛神经受损,相应大脑与手之间的“通路”就会被打断。能否换一条“通路”,将手接到另一侧健康的臂丛神经,让一侧大脑同时控制两只手?“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就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陈川教授带领神经外科手术团队开展“颈7神经移位手术”。

大量临床病例发现,颈部的第7颈神经根具有臂丛神经中五大神经根的功能,而且如果断开颈7神经,仅有暂时的麻木和肌力减退,2个月内恢复正常。将受损侧的上肢臂丛神经通过直接缝合,与健康侧这条“万能”的颈7神经相连,让原本不能动弹的上肢重新与大脑“恢复通信”,术后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确定好方案后,在陈川教授的带领下,神经外科手术团队就开始给叶先生瘫痪的左手“换大脑”了。这是梅州市第一次开展“颈7神经移位手术”。通过手术,叶先生左上肢肢体肌张力也明显下降,紧握的左手成功张开,并能简单活动。接着进行电刺激、磁刺激及康复等综合治疗促进左侧上肢功能恢复。

“神奇的手术!我想过无数次放弃,现在通过手术就会去想象恢复后的生活。我还年轻,还能自驾到西藏!”叶先生激动不已。

目前,中山三院粤东医院是梅州唯一开展该项新型手术的医院,这也标志着该院神经外科的诊疗能力和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扩大,让粤闽赣边区老百姓不出远门都能得到优质医疗。

陈川教授建议广大市民:中枢性偏瘫患者,若经过半年以上系统规范的常规康复治疗无显著疗效者,建议来粤东医院就诊,对于身体条件能承受手术治疗的,可早日选择手术治疗解决困扰。

适应症

1.中枢神经损伤(CNI)后单侧痉挛性上肢瘫,且平台期后康复≥3个月无明显进展;

2.年轻、本人及家属有强烈的康复意愿;

3.患者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无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无严重的关节挛缩、畸形。

人工耳蜗植入术助患者重获新“声”

3岁女孩听见妈妈说“我爱你”

薇薇(化名)三岁这一年,喊了第一声“妈妈”。这如千钧重的声音,像是天籁,让薇薇妈妈喜极而泣。为此,薇薇妈妈发了条朋友圈,内容写道:“她听见了我说的我爱你。”这是一份多么简单,而又来之不易的幸福。

出生后她的世界是安静的

薇薇是2020年诞生的鼠宝宝,出生之时便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续复筛还是不理想。当时爸爸妈妈都不太相信这样的结果,但是当宝宝1周岁了还是不会说话,平常在宝宝背后大声喊叫或放儿歌也不能引起她的注意。

这时候,爸爸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薇薇四处求医,从镇上到县医院,从市里到省城,均被告知:药物治疗已没有效果,唯一的希望是植入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又称仿生耳蜗、电子耳蜗,是一种可以替代受损耳蜗的功能,直接将外部声音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听觉功能的装置。

看着小小的女儿在静默的世界里不知所措,他们心如刀绞:“感觉像天塌下来一样,无力、绝望……”

尝试了所有办法却始终无果

因为听不到声音,薇薇没有安全感,总要妈妈陪在身边,不愿意任何人靠近。

为了让薇薇听见声音,爸爸妈妈到处求医问药。“西药吃了很多,中医的方法也用了个遍,可以说是把能试的都试过了。”然而,任何效果都没有。最终,他们决定,让女儿接受人工耳蜗手术。

听说粤东医院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分院,有中山三院名医教授坐诊。带着满怀期望,薇薇的爸爸妈妈带着她找到粤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秦勇主任。秦勇主任详细了解患儿的情况,完善听力学检查后诊断为:双耳极重度耳聋,建议尽早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名医妙手植入人工耳蜗

秦勇主任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向院本部耳显微外科李鹏主任介绍病情。了解情况后,李鹏主任立即动身来到梅州,为薇薇制定了详尽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中山三院粤东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在院本部的全力支持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迅速,已具备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条件和实力。

薇薇爸爸说:“在本地就能有省城名医过来看诊,我们心里很安心。”

双向奔赴下,薇薇迎来了她小小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李鹏教授带领耳鼻咽喉科团队为她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手术非常顺利。先在耳朵后做一个切口,逐步细细分离每一层组织,随后打开面神经隐窝显露圆窗龛,切开圆窗膜将电极植入耳蜗,最后现场测试植入体电极通畅情况……整台手术一气呵成,仅用时不到2个小时。

女儿听见了声音,一切都很美妙

术后人工耳蜗顺利开机,经过一段时间的言语训练后,薇薇顺利听到声音,并开始慢慢学会跟爸爸妈妈交流。

“慢慢地,旁人敲桌子、拍手的声音,她都能听到。当她第一次喊我妈妈的时候,我禁不住热泪盈眶。”薇薇妈妈说道,这场景她流着泪梦见了无数次,如今已是现实。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她说:“非常感谢中山三院的教授,还有粤东医院的秦勇主任,是他们‘拯救’了女儿,也救赎了自己,希望人工耳蜗植入这项技术能帮助到更多失聪群体。”

秦勇表示:“未来,科室将在中山三院的支持下,推动人工耳蜗植入在梅州广泛开展,推动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造福广大失聪患者。”

高龄老伯腹中长出巨大瘤

高难度手术取出

“真没想到我肚子里的肿瘤居然有足球那么大!多亏了魏波教授团队,也谢谢护士们的精心护理,让我恢复得这么快。”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回想起自己一周前做的手术不停地感慨道。

老人是巨大脂肪肉瘤(20cm)患者,中山三院粤东医院胃肠外科为他进行了高难度切除手术,在保证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和减轻脏器损伤。

腹部隐痛不适

巨大肿瘤“作祟”

近一个月,65岁的张伯(化名)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胃口差,日渐消瘦,自以为是新冠后遗症未予理会,后来辗转多处求医都未能治愈。张伯听说粤东医院胃肠外科对于腹部各种疑难病症诊疗有丰富的经验,遂前来就诊。

入院后主管医生为张伯例行腹部查体时发现一个足球般大小的肿物,立即为张伯安排检查,结果提示:上腹部腹腔内巨大肿物,考虑恶性脂肪肉瘤,同时侵犯周围脏器。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让患者及家属一时间无法接受。

多学科联合会诊

高难度手术成功取出

张伯的腹腔肿瘤血供丰富,且已经侵犯多个部位的重要脏器,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魏波教授、李俊主任医师、吕培标主任医师立即组织了全院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包括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内科等,共同为该患者制定出了个体的、专业的、安全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联合会诊为患者量身制订治疗方案。

“如果不切除,肿瘤可能破裂,造成大出血、腹腔感染等风险。就像一个不定时的炸弹,危及生命,手术必须尽早做。”

足球大小的肿瘤想要顺利切除并不容易。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粘连,如何在不伤及血管和其他组织的情况下切除肿瘤,是个极大的挑战,同时还要面临着大出血的风险。

在手术麻醉中心等多学科的全力协助下,魏波教授带领团队在狭小的空间中熟练地寻找操作间隙,沿着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胰腺、脾脏等脏器分离,最大限度避免了胰腺和脾脏等的损伤,成功为患者切除了巨大肿瘤,手术很成功。术后,胃肠外科医护团队通过加速康复理念为张伯制定了康复计划,病情得以迅速恢复,未出现并发症。

专家科普

腹膜后肿瘤别大意

医生介绍,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患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容易延误治疗。肿瘤增大后,压迫十二指肠、胃等器官将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严重破坏肾脏结构时,可造成肾功能损失;较大体积的腹膜后肿瘤一旦破裂,会出现腰腹疼痛和血尿等症状,甚至导致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因此建议普通人群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检查,可及时发现腹部内各类良恶性肿瘤。当发现腹膜后肿瘤时,建议定期复查,必要时尽早手术切除。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