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兴城
●文/张展强
图/梁 侃
我生在兴宁,一直想写写与这个城市有关的文章,但一直难以下笔。一个城市能写的题材太多了,可自己见识阅历有限,唯恐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如,就写写自己印象中的兴宁城吧。
印象中,我第一次看见兴宁城,是7岁。记得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父亲骑着一辆永久牌的“大二八”自行车,载全家人去外婆家。父亲在主座垫前的双横杠上安放了一个“坐篮”,妹妹坐在“坐篮”里。而后座的支架,父亲给绑上了木板,加宽加长,我和母亲一前一后坐在后座上,也不感觉挤。弟弟则在母亲的背上,被老式的“背带”裹着。
外婆家在宁新镇的文峰塔附近。平常去她家,我们从永和圩出发,都是走到“大岭上”宁中中学老操场旁一条小道往南直入的。但那一次,记不清什么原因,父亲载着我们,到了宁中中学操场旁的路口却不拐弯,而是沿着官汕四路到了“东风段”,才向左拐,进入东风路。那时候的东风路还是泥路,不宽,道路的东南侧是一片茫茫的农田,另一侧是几个老客家围龙屋。
走这路到外婆家,我们要穿过“李子园”,到兴民中学后南拐,经“南门坛”老祖屋,路过城南的“义尚围”,再朝文峰塔方向去……当走到兴民中学南侧围墙边时,我看着长长的、高高的围墙,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是哪里呀?”父亲指着不远处那西边的校门说:“这是兴宁城呀,再走不远,就是我们的县政府喽!”我更加好奇了。自行车缓缓前行,后座上的我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学校、围墙、农村老祖屋、尘土飞扬的泥路,路旁还杂草丛生……“没想到,城里还不如我的老家永和圩镇繁华呢!”这次偶然路过兴城,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第一次真正走进兴宁城里,是1992年,那时我刚读初中。我老家的一个邻居,也是过年间与我们一起参加舞狮队的老伙计,他知道哪里可以购买“奇货”,直接载我到石光街路口的书店购买舞狮队的锣鼓。当我走进中山路的时候,又觉得兴宁城不是印象中那么“荒凉”,它的面积,远不是永和圩镇可比的。尽管,那时的兴城,像样点的街道,一条是东西贯穿的中山路,另一条是南北笔直的兴田路……而中山路长啊,我感觉走了许久,也没走到头,且不说那兴田路了。十二岁的我,边走边想:县城街道比永和圩镇的长。
转眼,时间到了1995年,也是兴宁撤县设市后的一周年,我去师范读书,父亲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26寸自行车。我很开心,可以放飞自我,利用空余时间全面认识兴城了。不久,新修筑的205国道、兴南大道穿城而过,同时期还铺筑了兴东路、台兴街、南门坛路、城南路等。街道铺好后,带动了兴城的房地产开发,新型的楼房也拔地而起,商品住宅小区陆续兴建。
三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永和镇农村学校工作,不久买了一辆125C的摩托车。那时新教师的课时量大,担任的学科教学任务重,每天下班后,都精疲力竭。学校一位年长些的男同事,性格活泼开朗,他住在城里,偶尔会约上我们几个刚出道的小年轻,骑着摩托车到城里休闲放松。来到滨江花园的宁江河堤边,围着一台小矮桌坐下,点上几瓶啤酒和豆干丝、花生米等几碟小吃,我们一边嚼着豆干丝,一边天南海北地聊,非常惬意。
2000年后,兴宁城区面积扩大了许多,而且公共文娱设施越来越丰富。在205国道兴宁大桥侧,兴建了一个明星公园,公园内有绿色长廊、明星石、山歌台和兴宁精神塔等景点,与海燕大桥、旺兴水闸连为一体,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每天,晨练晚练的老人,遛狗逗娃的年轻父母,谈情说爱的姑娘小伙子……真叫一个热闹啊!那时候兴宁的公交车日益普及,节假日,乡下的人们欣然而来,更是人声鼎沸。
那时,休闲的地方除了明星公园,还有“东风段”刚兴建的明珠文化广场和广场西南方的凤英长廊。广场占地6万平方米,内有雕塑、大型露天舞台、喷泉等,据说可容纳5万人集会和举行露天文艺演出活动。坦诚说,彼时看见明珠文化广场,我开心至极。我的开心,不为广场舞台中央有光彩夺目旋转灯塔,也不为人工池中有迷人的音乐喷泉,而是为兴宁终于有了自己的“门面”。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门面”,从前的兴宁,没有“门面”,老百姓都为生活奔波,为五斗米折腰,哪有到广场休闲娱乐的闲情逸致?而广场旁的凤英长廊,全长800米,总面积2万平方米,有小广场、花池、亭廊、花架、大钟等,它是结合整治城市排水、排污沟的基础上进行绿化美化的产物。
2016年,我在兴城买的房子正式交付使用,周末经常要从永和圩镇跑到城区去监督装修工程等。一个周末,我坐上回永和圩镇的公交车,看到车里乘客寥寥,只有几个老人和小孩,我好奇地询问司机。司机无奈道:“现在不比以往了,小车都普及了,还有几人出门挤公交车啊?”
一句话,道出兴宁城这些年的变化。
说到变化,兴城的小区环境必须动用“巨变”二字。曾经,兴宁市文化广场北边是高低错落的乱岗,荆棘横斜,杂草丛生;“东风段”周边是低矮的老屋、农田菜地和脏河滩……现在,变成了豪华大气的住宅区,以及设施齐全的体育公园……
现在的兴宁城,版图还在不断扩张,它的张力大到惊人的地步,已经越过了宁江。原先的宁江桥,是历史上兴宁人最引以为傲的建筑,现在正悄然“隐退”。宁江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建起锦绣大桥、兴旺大桥、兴宁大桥、海燕大桥等,将东西岸的宁江新城、正兴万象官邸、毅德城、联康城、水岸帝景及齐昌中小学等连成一体,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2023年3月,我们参观了这些年来神光山建设的重大项目:神光山广场、石古大王、南山湖、百花园、齐昌楼、佛教文化园、体育公园……这些景点集文化活动、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风光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我住在兴宁南部新城一小区。漫步宁江公园,河岸景观走廊绵延几里,岸下碧水盈盈,岸上修建有长廊、花带、步道,绿树成荫,与宁水竞碧。
一天晚上,皓月当空。妻心血来潮,想去神光山顶看看,我欣然陪同前往。当我们来到齐昌楼,往山下望去,其中的感觉实无法用文字形容。只见整个城区成了灯的海洋,宽阔明亮的兴宁大道上,汽车川流不息,似舞动的长龙。这繁华壮美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我们的大兴宁真美啊!短短几十年,兴宁真是经历了由沧海到桑田的巨变啊!”妻感叹道。
“巨变?”我灵光一闪,那心中的未解之题,豁然开朗:是啊!这巨变,是时代的召唤,是兴宁实现撤县设市后,逐步走上一条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康庄大道取得的成果;是“团结、图强、崇文、务实”的兴宁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让这块粤东宝地爆发出了巨大能量。
冬季滋味
●黄惠珊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客家人的一个重大节日,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客家人围绕着冬至,传承了各种食物和习俗,成为温暖整个冬季的滋味。
去年冬至前夕,因出差在外,当天就在赶回家乡过冬至的路上,从容坐上由深圳开往梅州的高铁列车回家。高铁如同一条钢铁巨龙在青山绿水间快速穿行,我的脑海里不停闪过冬至与家人吃汤圆、吃糯米饭的甜甜香香糯糯的愉悦场景……不到三小时便回到了家,正赶上吃晚饭哩!
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糯米饭,令我食欲大振,连吃了两碗。可惜没吃上爽脆的锅巴。妈妈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想吃锅巴?早已改用高压电饭煲焖饭,没锅巴了。说实话,我仍回味过去土灶柴火铁锅焖的糯米饭,回味孩提时吃锅巴的惬意。
冬至的糯米饭,是客家人应节的一种传统膳食,说是吃糯米可补“中气”,有益健康。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焖糯米饭,袅袅炊烟里,飘散着糯米的清香,传递着客家人的传统习俗。
妈妈是焖糯米饭的高手,我多次看她烹饪,略得一点焖饭要领。先将糯米淘净后,盛些清水,将其浸泡两个小时以上。煮饭前,将鱼肉剁碎,猪肉香菇等切成丁状,在油锅里翻炒熟,调以适量的调味品,起锅备用。然后将糯米放入生铁锅里,放入适量清水,盖上锅盖,炉膛烧旺柴火,煮开后改文火,十多分钟后,待锅里的饭收水至八九成,开锅将配料倒在饭上面,快速盖实锅盖。炉膛里的火转为小火,利用红木炭的余热焗饭十分钟左右,开盖撒入葱花,加点油和调味,翻拌,让佐料与米饭搅拌均匀,焖饭即大功告成,看似容易其实做起来挺费劲的。我第一次做的焖饭,因火候没把握好,过火了,焖出来的饭散发出烟味,锅巴也烧焦了。第二次做焖饭时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焖出来的饭软糯可口,咸淡适中,金黄色的锅巴,吃起来那可是酥脆爽口!母亲告诫我,锅巴不宜多吃,吃多了会上火的。我那时嘴馋,背着妈妈多吃了几口锅巴,第二天喉咙就开始疼了,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呀!
晚饭后串门回来,已是十点多,妈妈又从厨房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酒”给我作夜宵。我有点迟疑,我怕吃了会“上火”,她说,这羊肉酒炙后放了几天,不会燥热也不会“上火”。她又说,冬至吃羊肉酒可是很滋补的哦!吃上妈妈亲手做的羊肉酒,浑身热乎乎的……感受着母爱与温暖,我觉得我真有口福!
用客家娘酒炖羊肉,其味道香甜醇厚绵长,没有膻味。客家人酿制“冬至酒”和吃羊肉酒,是冬至习俗里的一种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宋代起,粤东的“冬至娘酒”已闻名当世。光绪《嘉应州志·礼俗》载:“冬至取水作酒,谓水视他日独重,故作酒佳。自此,市酷遍冬至酒矣。”传说冬至的水特别清甜,所以客家人都喜欢用冬至的水来酿酒。冬至,是谷物收成之后家家有储粮,又值农闲之时,正是酿酒好季节。在农耕时代,粤东农村中,不少农家在冬至前后酿酒,村村酒飘香。酿出来的酒储存起来,以备年中不时之用。此时酿出的酒,不易变质,保留时间长。有谚语云:“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妈妈传承了外婆那一辈的酿酒技能,酿出来的娘酒香甜醇厚,食用自家纯正无添加的娘酒,口感真的很好!
入冬后,天气寒冷,冬至食羊肉正当时。梅州地区流行冬至吃羊之习俗,用客家娘酒炖大块羊肉,佐以红枣、杞子、党参、北芪、姜片等中药材炖食,倍增补血益气之功效。
第二天是冬至日,依冬至乡俗要做“圆粄哩”(即汤圆),阖家团圆而食,寓意“添岁”与团圆之意。
客家人的冬季是充满着醇厚温暖的味道的。这味道在香糯的焖饭里,在香甜的羊肉酒里,在软糯的汤圆里……足以慰藉肠胃,让人们元气满满抵御冬季的严寒。
跑起来就会有风
●王玲
跟梅州马拉松结缘是在去年,当时在《梅州日报》看到了梅马的消息,一时兴起报了名,却临时有事未能参加。今年是第二次报名,跟青子一拍即合,两人结伴参加。
开跑前一天,两人开车从兴宁到梅城领物资,来回4个40多公里的路程,只为了跑那短短5公里欢乐跑。这源自对跑步的热爱,对运动的喜欢,对健康的追求。
开跑当天,5点钟就起床了,3℃的清晨,刺骨的寒风像锋利的刀片一般直往脸上刮,我们裹上羽绒服,戴上帽子、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出了门。到达目的地之后,因为封路,我们只得把车停在一条小巷里。看看时间,离起跑只剩下二十分钟了,而我们离起跑点梅县人民广场还有两公里,我们拔腿就跑。此时的大街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跑梅马的人群。这时才发现我们的装备实在太厚了,有人直接穿着短裤背心,最多披上一件薄薄的雨衣进行简单保暖。相比之下,我们就像是来打酱油的,没错,我们就是小试牛刀,重在体验!
我们在人流中穿梭,终于找到了欢乐跑的检录口。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是啊,近两万人一起跑。发令枪响起,但我们被裹在密不透风的队伍中,根本迈不开步子,人挤着人,如同罐头里的沙丁鱼。我瞬间笑了:“不是跑马拉松吗?怎么发令了却跑不起来呢?”旁边一位内行的大叔解释道,最先起跑的是全马选手,然后是半马选手,最后才轮到欢乐跑选手。等一万多人跑出去了,我们才迈得出步子。果真如此,就这样挤挤挨挨被裹挟在人流中,往前走了大概几分钟,步子终于能够迈开了,终于奔跑在梅马的大道上了!
我和青子像平时训练一样,慢悠悠地跑起来了。刚开始还有点冷,但也跑不快,因为人很多,后面不少小伙子陆陆续续挤上来,不断超越我们。像我们这样跑不快的人,自觉往边上跑,让出位置给年轻人大展“飞毛腿”。
就这样在府前大道跑了大概两公里,我感觉有点闷,正想张口吸气,忽然想起“高人”指点:“长跑贵在耐力,双腿向前迈,身体向前倾,尽量不张嘴。”我按照这诀窍,坚持跑下去,感觉身子轻盈了些,步子也加快了不少。三公里、四公里,来到了剑英大道,再跑一公里,就到达目的地梅县区人民政府。前面的青子已经不见了踪影,准备冲刺,但这时的我有点累,双腿沉甸甸的,像绑了两个小铅球,不得不张开口呼吸,步伐明显缓慢了。剩下四百米时,工作人员举着大喇叭进行分流:“全马、半马选手请靠右,欢乐跑选手请靠左。”啦啦队敲锣打鼓,齐声呐喊加油。不远处的终点传来一片欢声笑语。刹那间,本已上气不接下气的我,感觉一股劲儿上来了,体力充沛了些许,向前冲刺吧,交出一份最好的答卷。最后两百米,轻轻松松拿下。在终点等我的青子拿着手机录下我的冲刺瞬间。笑语盈盈间,我们明白了马拉松的真谛:先成为自己的山,再去寻找心中的海!
没想到跑完马拉松,还有意外的“惊喜”等着我们。我们折返回梅县人民广场,准备开车回家,却怎么也找不到车。因早晨匆忙,两人下车拔腿就跑,忘了定位和拍照。这下好了,两人像无头苍蝇一样,来来回回找了好几条街,毫无头绪。找114查车,打110报警,最后移交交警处理,事实证明,有事找警察叔叔还是对的。交警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车子开往新地街后就没再出来了。我们连忙导航到新地街,发现还有三公里多。想打车打不了车,想扫辆小电驴,不是没电就是有故障,最后全靠跑马拉松的两条腿,硬撑着找回了静候主人的车子。
一个上午,我们几乎跑了个半马,欢乐跑5公里+折返步行5公里+来回找车六七公里,起码行走了十六七公里。让人哭笑不得的寻车之旅,更为欢乐跑增添了别样的欢乐。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生活沉闷之际,不妨来场马拉松,跑起来就会有风。
新年寄语(外一首)
□黄思梅
篮子里赤橙黄绿的果实
那是旧年汗水孕育的结晶
不多不少,恰如岁月的公平
一分耕耘,一分甜蜜的收成
新岁的钟声悠然敲响
渴望日子如诗般安宁
遵循季候的指引,告别熬夜的身影
如先民般拥抱日出日落的约定
呵护身体,尤其是脆弱的肠胃
让好心情如春风常萦
原谅太阳没有照见所有的沟渠
原谅小猫不小心打翻了瓷碟
原谅自己的辗转难眠和看不破
原谅生活里的缺陷和不完美
爱生活爱自己爱家人
爱灶台上泛红的火苗
爱阳台上的米兰和栀子花
爱身边一切细小的事物
爱天边的云朵和北半球的天气
最后顺便爱一爱全世界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不要太专注领奖台上的奖牌
沿途的风景会带给人更大的惊喜
好好享受微风吹在皮肤上的舒适
愿2025年,诸事皆顺
梦想如繁星,璀璨于无垠的梦城
故乡的温暖,如初
一觉醒来,阳光已洒满窗台
那光芒,如同母亲怀中的暖
有些恍惚。地里的菜苗绿油油
冬蜂爬在豌豆紫色的花蕊上
屋后的凤尾竹轻摇着叶子
母鸡在荔枝树下唱着歌谣
村庄还像过去一样宁静安详
只是给我煮早餐的换成了嫂子
碗里的艾草,依旧荡漾露水的清香
都说父母不在了,游子
种在故乡的根会被拔掉
想象中,故乡会像冬天的原野
变得空空荡荡。眼前故乡依旧
是嫂子把我的根重新种上了
冬天的太阳,还像原来一样温暖
仍然散发着往昔的温暖光芒
那熟悉的风,那亲切的土
那在心中奔流不息的河流
那永远不变的牵挂与眷恋
在岁月流转中,深情守望
编辑:罗欢欢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