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宁·文峰

行走红色珊田 寻访老区印记

●陈云梅

烈日炎炎的八月,汇聚着火的色彩,点燃了我们追寻红色足迹、寻访革命老区印记的热情,我和几个文友从兴城驱车前往革命老区兴宁市径南镇珊田村采风。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透过车窗的玻璃,隐约可见沿路两旁山清水秀,郁郁苍苍,风景迷人。

快到珊田村时,我们远远看见村中的山坳口有一棵树干特别粗大、树枝苍劲挺拔的古树,树下有好几个热心乡贤早已在等候我们的到来。我们一下车,就好奇地奔向那棵大树,乡贤们见我们热情高涨,也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娓娓道来有关珊田村的历史记忆。这棵古树是珊田村有名的千年古枫——枫香树,也是珊田村最有名、最古老的伯公树。据说,是罗氏子明公迁居此地后栽种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棵树见证了珊田村的沧桑历史和时代变化,在战争年代还曾是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保护伞”。因为树长在山坳口,既高大又稠密,站在高高的树枝上,能远眺数里之外前来进犯的国民党军队,所以此树成为武工队的一个天然哨所。哨员隐藏在树上,一旦发现有敌情,就会发出信号,驻扎在田螺塘训练的游击队员们收到信号就迅速藏入森林里,避免受到敌军的袭击。

在千年古枫旁边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兴梅亭,村民告诉我们,此地是兴梅两地陆上交通要道,旧时,梅县兴宁附近村民挑粮换盐都走这条路,每当路过此地都会停留片刻,一是祈求伯公保佑,二是顺便休息一会,再继续赶路。20世纪70年代初,为方便路人休息和遮风挡雨,珊田村热心女士陈月嫦积极发动兴梅两地群众在此兴建亭子,后来在她牵头组织和梅县人出资下,一起兴建了此亭,故名“兴梅亭”。如今,亭子已重新修缮一新,不时有村民在亭中闲坐把话家常,谈论更多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

在村民的引导下,我们沿着兴梅亭对面的山路来到蘖湖墟北面与梧坑交界的田螺塘,只见这一带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块较为平整的草地,周围的树木密密麻麻,俨然一个天然的屏障。随行的村民介绍说,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游击队员学习、休整、操练的营地。据罗叔介绍,当时经常驻扎在田螺塘的游击队员共有五六十人,现在村委会和村中热心人士正准备在这里打造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助力擦亮径南革命老区这张名片。

在田螺塘对面的山顶上,有一座观音亭,亭下是一个古战壕,据说是太平天国时期修建的。解放战争时期,武工队利用战壕训练和防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古战壕早已掩没在荒草之中,昔日的硝烟战火也早已随风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但我们不会遗忘历史,更不会忘记革命历程和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人物。

在珊田村,我们走访了罗氏祖屋子明公宗祠,这是一座既有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又讲究地理风水布局的古建筑。据罗氏族谱记载,子明公宗祠建于明代中期,有500多年的历史。此屋新修缮于2019年,建筑结构为一进二堂与二围围龙整体设计,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蛇”形龙脉,屋对面是“飞鹰”形山脉。古人称“飞鹰打蛇”。门左右十三口风水池塘意为保护祖屋。在这个祖屋,曾诞生了罗水坤、罗景粦等一批又一批革命英雄人物,他们为解放径南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驻足观看了宗祠堂联等图文,不禁啧啧称叹:这里真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行走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热土上,犹如观看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今,喜迎乡村振兴战略,珊田村正迈开阔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前进。

“雄头再来”火锅

●郭华群

寒潮来临时,呼呼北风吹响进补的喜悦号角,餐饮企业抓住时机,精准推出火锅服务。在冷空气面前,不要说挚爱的鱼生,就连传统炒热菜,都得“凉凉”。大家围着烟雾缭绕的火锅用餐,气氛甚是轻松温暖愉快。

冬天进补,大家熟悉的有羊肉、鱼羊鲜、海鲜、猪肚鸡火锅等,家禽、家畜、蔬果类沦为配角。无论何种食材的火锅,都极为营养滋补。

兴城有家远近闻名的餐饮店,平时经营小炒,一到秋冬时节,便热辣推出火锅,即“半年小炒半年火锅”的经营模式。此店名曰“雄头再来”。客家人说的“雄头”,即鳙鱼头。至于店家为何如此取名,大意是“雄头”味美,再来一份!其中也蕴含了老板的精彩创业史。

刘选东是这家店的老板兼厨师,顾客亲切地唤他“选记”。20世纪90年代,选记在兴佛路开设宵夜大排档。积累了一定名气经验后,不想熬更守夜了,于2002年在迎宾大道门店经营雄头火锅,后来迁至宁新街道经营农庄。合同到期后,2020年重回迎宾大道开店,王者回归,冠名“雄头再来”,主打雄头系列,吸引八方美食饕客。

俗话说“雄头鲩圈鲢腩”,雄头排首位。开店近30年,选记经常接受客人的“灵魂三问”:你的雄头会不会是鲢鱼头?你的雄头新鲜不?你的雄头大不?当客人每一次体验都能满意而归,“真、鲜、大”三个特色便也让“雄头再来”在行业里立起口碑,客似云来。常有乡贤返兴途中,电话预约定餐,“先去选记吃雄头,再棒雄回家”。

选记的雄头,定点采购,定时送货上门,且只选购5斤以上纯雄头。供应商必须提供东江源(渡田河)及本地水库山泉水滋养长大的雄鱼,鱼唇胶质丰盈,鱼肉细腻软嫩,没有腥味泥味。汤底是鱼骨熬成奶白色的浓汤,中途加入天麻,辅以少许红枣、枸杞、党参、玉竹、无花果等,去腥、增甜、增添滋补功效。熬汤打底的鱼骨是鲮鱼头骨。冬天的鲮鱼甚是肥美,选记对鲮鱼肉的使用手法是,手打鲮鱼胶,洁白Q弹鲜美,配菜一绝。

配菜有抢水鲮鱼丸(胶)、鱼鳔、豆类制品、蔬果等,还有煎炸鱼肚、鱼腩等,在大涮特涮的氛围中穿插香口下酒料。蘸料是用花生油呛香的姜葱茸,姜葱能激发出雄头的无限美味,令人食欲大增,唇齿生津。

雄头火锅的烹饪并不复杂,主打食材的“鲜”。汤底沸腾时,即下雄头烫煮,火候把握是刚熟捞出,蘸上佐料,融合碰撞出胶原蛋白丰富的鲜香滋味。选记坦言,站在经营者的角度考虑,火锅人工成本有优势,提前预订定制、保质保量生产,品质不打折扣。现烹的小炒,催菜是常态,火锅可以避免这点,把省下来的成本,返还顾客,经济实惠,薄利多销。

飞翔吧,种子

●林宁

一个寻常的日子,蒙蒙细雨夹带着一丝凉意,在南方一处山沟沟的上空肆意飘洒。孩子们似乎并未察觉立冬已悄然而至,仍穿着短袖在村口的田里追逐嬉戏。

不远处的一座小茅房里,母亲颤颤巍巍地递给了苏青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儿啊,背上那个包,送到县城你舅家,换点钱好过活。”

还没来得及告别,苏青便成了孤儿。十岁的他只能离开小茅房,离开村庄,背着一包沉甸甸的泥土,去投奔素未谋面的舅舅。

村口的小伙伴都笑他,背了个土包出门。

从山沟沟到县城,共八十二里,苏青走走停停。

一路日晒雨淋,泥土里的种子发了芽,延伸出藤蔓。

行人们指指点点,暗笑这孩子是不是疯了,竟背着个大草包。

苏青起初没太在意,可渐渐地议论的人多了,植被也日渐茂盛起来。他开始学着拔去一些枯萎的叶子和杂草,让母亲给的包看上去更整洁美观一些。

又走了些日子,藤蔓上开出了各种颜色的花,苏青把花摘下来,送给了帮助自己的人,感谢他们送的粗粮面包和野菜。

又过了些日子,花被摘完了,叶子也掉光了,只剩下干巴的藤蔓和自己空空的肚子。路人依旧交头接耳,苏青饿得发晕,他放下背包,不想继续负重前行了。

就在这时候,他发现些许嫩绿在泥土的簇拥下,冒出了新的生机。

仿佛是母亲在安慰他,再忍忍,马上就到了。

可就在到达县城的前一天,新芽被飞来的虫子吃掉了,苏青懊恼不已。可更让他意外的是,纸条上的地址是个园艺社,并不是舅舅家,四处打听也没有舅舅这个人。

园艺社的老板是个和蔼的中年人,他听了苏青的经历,收留了苏青做学徒。苏青在园艺社安定下来后,开始努力工作,学习园艺技能。日复一日,他逐渐变得优秀,十九岁那年,他顺利地成为一名园艺师,并且在他的努力下,山沟沟村子里的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一日,有个教授到园艺社开讲座,苏青带着一帮学徒在听讲。

当谈及生命的意义时,教授说:“人生就像种子,需要不断磨砺、蓄能,才能破土而出;需要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生根发芽;需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曲折与坎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只要怀揣梦想的种子,努力就有可能开花结果,别害怕全力以赴后的失败,只有不努力的人才会心存侥幸。当然,也并非每一颗种子都能够生长到最后的理想终点,我们需时刻保持谦逊和敬畏,就像种子在大地的怀抱中蓄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在黑暗的土壤中仍然充满希望,坚信自己终会见到光明。”

苏青翻开笔记本里那张小纸条,母亲的笔迹已模糊不清。他紧紧攥着字条,心里默念:

“妈,我找到‘舅舅’家了!”

作者笔下的大小

●钟文辉

道家的重要代表庄子,在他的《逍遥游》里作了很有力的对比。他说北冥有鱼叫作“鲲”,化为鸟,叫作鹏。鹏的背长达几千里,在它起飞的时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鹏的大,并与“蜩、学鸠”作大与小的比较,留给了我们非常宽广的想象空间。

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作品短小精悍。你看过后,主人公“车夫”高大的形象会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看了兴宁籍作者朱红娜的《钥匙》,应该说,钥匙在人生的历程中算是一件很小的物件,可它的作用非常大啊,你每天都离不开它。作者把在你身边的钥匙拉回来,抛上遥远的时空,装在大卡车上的,奔跑在高速公路:房贷,车贷、水费、电费、物业费、停车费、孩子的补习费等等,把现代人的超前消费跃然纸上。一个小物件拉出一大车问题,扑面而来,使你应接不暇。“上班几公里要提前一小时,智能打卡一分钟都逃不过”,情节重叠起伏,扣人心弦。如果你早几年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你不会活得那么累,拼命地买房买车。

还有兴宁籍作者朱伟杰的《神奇的仙人粄》,把一种食物,从生长、原理、制作、交易、历史由来,直到消费者嘴里的全过程,用活蹦乱跳的文字写了出来。“到了热天,三岔路口,河堤桥头,山坳茶亭,圩头巷尾,都是卖仙人粄、吃仙人粄的人群”,把客家人对仙人粄的热爱和热热闹闹的场面描绘在你眼前。再从兴宁的罗岗写到上海北京,再远渡重洋去到伦敦、纽约,把作品推上高潮。

写作品总要有对比,而“大与小”是高深宽敞的。

诗画

钟思婷 绘

含风翠壁孤云细, 背日丹枫万木稠。

——杜甫诗

小小蒲公英 助力振兴梦

●黄永平

野径飞絮、随风飘散的蒲公英,在兴宁市永和镇夜明村安了家。走进蒲公英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株株蒲公英长势喜人,充满着茁壮的生命力,微风拂处,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掀起波浪,呈现着生命的欢愉。

“蒲公草”这个名字初见于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后来在《新修本草》《上医本草》等著作中提及其药用价值,是中国常见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药,被归类为药食同源物质。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其花期较长,具有观赏价值;用作面膜原料的话具有祛斑美白、清透皮肤的功效。

谈起蒲公英的田间管理,从出苗前的土壤保湿,到中耕除草、间苗定苗、抗虫施肥,以及浇水采收等,夜明村村书记吴新文如数家珍。据介绍,蒲公英的采收可用一般的摘菜方式,分批挑摘心叶以外的叶片食用,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继续生长。一年采收根一次、茎叶三次,亩产干品可达千斤。

吴新文说,在武警广东省总队的帮扶下,他们的茶厂投入运营,将蒲公英“变身”保健茶,开启绿色生态新模式,采用“线上线下平台+基地+农户”产业化合作经营模式。生产加工车间内,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新采摘的蒲公英经过杀青、冷却、揉捻、炒干等程序后,成了畅销各地的蒲公英茶。蒲公英全身都是宝,花叶根均可制成中药和蒲公英茶,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为了让蒲公英产业实现长远发展,梅州市田耕农产品有限公司从药材上下功夫,多方考察、深层研判,把蒲公英制作成精包装代用茶,并且注册了“雨雾山”品牌,更方便地服务了消费者。2019年10月,蒲公英基地与江苏国大易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公司的理念是做亮特色、做优产品、做强品牌,目前已成功走向部分超市、药店、土特产专卖店等,与多家直播商合作,质量过硬,回头客不断增多。

当地村民从中获得不少收益,慢慢走上致富的道路。蒲公英产业增强了“造血”功能,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一棵棵蒲公英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也为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蓄势赋能。“村里自从种了蒲公英,很多村民都不用外出打工了。明年我家会种植更多蒲公英。”村民老杨开心地说,“村里还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做做农家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小小蒲公英,助力振兴梦。蒲公英产业已经成为兴宁市永和镇夜明村的“新风景”,助力建设新农村绿、富、美。


编辑: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