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湖山泽百姓,万顷清源润万家
●文/杨丽君 图/吴腾江
爸爸一直心心念念想去三峡大坝参观,从外地回梅城探亲的他问我梅州有没有类似的景点,我想了想,推荐了兴宁合水水库。爸爸闻之,欣然赞同。他说曾在电视上看过合水水库的介绍,面积很大,看上去挺壮观,风光也很秀美。
驱车大概一个半小时,我们到达目的地,下车游览。雄伟的主坝亘长坚实,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山水之间。为了安全和水源保护,大坝沿线用高高的铁栏杆围着。透过围栏,一大片辽阔水域向远方的天边放射状延伸开去,像一块绿毯铺在群山环抱之中,豁然开朗。站在坝上,我向父母介绍合水水库概况:“水库兴建于宁江主流黄陂河与罗岗河的汇合处,面积1.9万亩,最大库容为1.1亿立方米,是防洪、排涝、灌溉、发电、种养综合利用的水网枢纽工程。水库建成以后,贺龙、聂荣臻、叶剑英三元帅和陶铸、罗瑞卿、秦牧等曾至此游览。”
滔滔江水入平湖,汨汨清泉润万家。大坝的中段,是水库枢纽工程的建筑主体,正中心“合水水库”四个大字非常醒目。作为社会民生的巨无霸“水缸”,数十年来,它满足了当地万千百姓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且,面对每年迅猛的龙舟水以及来势汹汹的台风,水库也毫无惧色,堤锁江流,固若金汤,有力保障了下游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部分湖水从水闸引出,流向水渠,水渠上建设了一个水电站,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给千家万户带去光明。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大坝的右边,有一个高高的瞭望塔,塔身设计为圆柱形,上大下小,像一个巨型火炬。旋转向上的楼梯非常奇特,楼梯通体贴着黄色的瓷砖,像一条金龙缠绕着瞭望塔,作仰天长啸之状,既威武又灵动。斜坡下,一片绿草茵茵,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奔跑。水库大坝下游的平原上,河水穿行而过,灌溉了平坦肥沃的田地,土地上栽种着蔬菜、柚子、柑橘等,到处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到了秋天,这一片绿就会挂满红澄澄的“柑妹妹”、黄灿灿的“柚娃娃”。不远处,三三两两散落着农家村居。好一派“水碧鱼丰接果场,满山翠木尽飘香”的和美安宁田园景象。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我们闲适惬意地漫步堤上,欣赏水库风光。尽管没有“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意境,但满眼的绿足以洗涤我们的眼睛,舒缓我们的心情。蓝天白云、青山环绕下的水库雄伟壮阔,呈不规则状。“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姑娘用柔缓的手轻抚湖面,逗得万顷碧波如孩儿抑制不住的快乐笑脸,层层荡漾起来。几个小岛散落湖间,如轻舟游弋。“百里湖山仙入境”,远望,青山如浪,峰峦滴翠,很多小山头环抱在水库周边,形成几个大小不一的水湾,无形中拉长了水库的水岸线,也增加了水库风貌的柔美度。
湖中心的小岛上有个像小寺庙一样的湖心亭,亭的正面、侧面均为圆形的空门,朱红色的墙体清晰可见,设计成双层的屋顶增加了层次感,檐角上扬,很是特别。阳光和煦,阳光照在水面上,虽然没有折射出波光粼粼的景象,但是金光却神奇地聚焦笼罩着湖心亭,使得红亭子光芒四射,禅意十足,在辽阔的湖面上显得特别“吸睛”,让我们久久凝视,心生敬仰。
水库景区的发展也带动了水库周边村民就业、创业。各种农家乐、渔村、饭店也应运而生。我指着远处的岛群跟爸妈介绍:“那边原有旅游度假区,里面有植物园、望江楼、鸳鸯亭、湖主亭、九层花塔、猕猴乐园、烈士纪念碑、龟池、钓鱼台等不少好玩好看的景点。”尽管我的介绍勾起了爸妈的兴趣,但是由于水库被定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库区游船停开,我们无法到对岸小岛去参观,爸妈只好遥想并脑补美景画面。
我们绕着围栏走到水库的另一边,看见一处铁门打开可通往水边。我们得以近距离临水亲水。站在水边石阶上,极目远眺,水平线在这里好像变成了齐胸那么高,水面显得更加辽阔悠远,湖风明显更大了。波浪层层荡漾,往岸边推送,轻轻拍带着岸边的水草、芦苇、树木。空气氤氲,烟波浩渺,微醺的风翻开三月的情书,一遍遍将湖水的微波诵读。在这流淌的春韵里,时光温润,山水清新,湖光山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人极为惬意,醉了游人们纷至沓来的脚步。
爸爸说,感觉合水水库跟云南大理洱海有点像。我听了,蹲下俯身用手捧起温润清澈的湖水,也不由得联想到我去过的台湾日月潭。能够和洱海、日月潭媲美,说明合水水库的自然生态好、水质优良、风光秀美。它被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被誉为“粤东明珠”,实至名归。
油渣记忆
●李曼炜
传统中医认为猪油味甘性凉,有利于补虚。旧时,物质生活比较贫瘠。特别是农村,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没啥油水,腥荤是很少有的,除非家里来了客人。逢年过节,家里也会买点肉改善一下伙食。要干粗重的农活,没有油水可不行。所以,猪油是过去人们经常用的食用油。一般家庭,会用猪板油或网油熬油,放冷后储存在瓦罐中,随取随用。炒菜的时候,挖一大勺又白又滑腻的猪油,让青菜沾上腥荤,一直以来都是客家山区的传统。用猪油炒过的菜又香又滑,鲜香味美。刚炸好的猪油,用来拌饭,再放点酱油,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当家里瓦罐的猪油差不多见底的时候,就要跟村里杀猪的猪肉佬提前预订猪油了。得到确切消息,能买到第二天的猪油,家里就要开始为炸猪油做准备了。要提前把装猪油的大瓦罐用热水、洗洁精清洗干净,晾干,还要闻一闻,确保没有残旧猪油留下的臭油味(油变质的哈喇味)。要切猪油,家里的刀就要好好磨一磨,才能切得快。炸猪油的大锅要仔细擦洗,把锈迹擦干净。烧火的柴要用斧头劈好,放一旁备用。过滤猪油的箅子也早早洗干净、晾干,等待第二天上场。
一早,妈妈就把猪板油买回来了,用温水洗干净杂质后,便开始切成小块,放入大锅里开始炸猪油。火必定不能太猛,因为要慢慢炸出油,用中小火即可。炸猪油,人可不能离开,要寸步不离地守在锅旁。火旺了要适时撤火,火小了要适当添柴。猪油慢慢从白色变成微黄,微黄清澈透明的液体越来越多,油渣在锅中不断欢快地滚动身子,一阵阵醇厚的肉香不断袭来,实在是太香了!吸吸鼻子,闻了又闻,还是不能解馋。这时,我们就眼巴巴地望着妈妈,让妈妈赶紧判断,油渣的油炸出来了没有?哪些油渣可以先捞上来?小孩的心思,只有妈妈最懂。妈妈会从锅里捞上几片已经炸得焦黄的油渣给我们解馋。刚捞起的油渣很烫,要放碗里晾凉,刚放到碗里,还没数到10就被我们吞下肚了。酥脆的油渣,带着一股肉的焦香味,咬下去,有微微的油脂爆出。在我们那个年代,很少有油炸品。嚼起来嚓嚓响、喷香的油渣,是难得的炸物,好吃到让人连续几天都回味,难以忘怀。最好吃的油渣是那种,肥油上面带一点点没剔干净的瘦肉,有嚼头,非常香。家里炸了猪油,小朋友上学前都会抓一把油渣在口袋里,在上学路上边走边吃。
剩余的油渣,也有大用处。把油渣剁碎,鸡蛋煎好搅碎,割一大把韭菜,包饺子,也算是改善了生活。蒸好的油渣馅饺子,喷香。咬一口,满嘴流油,我们姐弟一次能吃十多个。油渣还可以代替五花肉,和韭菜一起炒油面。妈妈买猪板油炸油渣,还会在肉档顺带买点猪血,回家用温水煮开猪血。当猪血表面凝固后,迅速捞出过冷水。起锅烧油,油热放入剁好的蒜蓉、油渣,蒜蓉微黄时,下切成小块的猪血,大火煮滚后调味,起锅前撒一把韭菜或葱花,油渣猪血就做好了。因为添加了油渣,猪血吃起来也有了肉香味。剩余的油渣储存起来,遇到村里卖豆腐的阿叔,买上1块钱的豆腐花,豆腐花也是和煮猪血一样的做法,出锅前撒上一把葱花,油亮冒香的猪油渣豆腐花就出锅了。打一碗饭,上面浇上几勺豆腐花,拌匀,迫不及待扒拉一口进嘴里,经常是被烫得跳脚。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豆腐花的香味引得我们每次都不长记性。
旧时,物质生活不丰富,油渣衍生出了这么多用途。时至今日,生活条件大有改善,因为怀旧,炸了猪油后,剩的油渣,我们也不愿意扔掉,仍会留一部分油渣,和肉一起剁碎,用来包韭菜猪肉饺或云吞,加了油渣的肉馅吃起来特别香。一部分油渣,用来煮豆腐花。每当家里炸猪油的时候,我都会提前告知邻居,问谁要油渣。油炸好了,油渣晾凉后会分成好几袋,送给邻居们。有几家怀旧的邻居,和我们一样,喜欢把肉和油渣一起剁碎,包韭菜猪肉饺。
油渣承载了我们旧时的记忆,是我们儿时特有的美食。看到油渣,闻到炸猪油的肉香,是否也能勾起你儿时的回忆?
田艾花黄 农家粄香
●文/图 郭华群
初闻田艾粄,对“田艾”感到好奇,在认知里,梅州孕育的艾草分土艾和兴宁艾,难不成有第三种艾草?还是地方称呼差异?田艾粄就是传统的艾叶粄?
为解决内心的困惑,虚心向本地老农请教,历经多次描绘及实物观摩,终得答案。田艾就是梅县人所说的白头翁,显著特征为叶子裹白色茸毛,长黄色花簇,没有艾草的苦涩味,自带甜润和芳香。梅城一带,白头翁在烹饪上的使用甚少,偶有当作炖汤料,制作清明粄时添加嫩叶,属于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在潮汕地区,田艾被称为鼠曲草,捣烂做粄叫鼠曲粿。尖角桃状的品相,制作工艺与田艾粄无异。潮汕粄文化闻名,鼠曲两字,容易撩起心理味觉的好奇。例如梅城人说的老鼠粄,市井味特浓,光听名字就想揭晓究竟是啥来的。
每年晚稻收割后,少了稻禾的遮天蔽日,蛰伏在田间地段的田艾种子蠢蠢欲动,似乎一夜之间成长起来。冬至前后,成片的野生田艾,放眼望去,尽是金黄待采摘。趁天色好连根拔起晒干“防家掌屋”,煲水喝可化痰止咳、清利湿热、缓解口腔溃疡等。当然,最时髦的还属嫩芽花蕾做田艾粄,比艾叶粄、清明粄更香甜美味。
田艾生长期约两个月,晚冬早春做粄,采其鲜嫩,取其颜色、美味、功效。采摘嫩芽和花蕾洗净沥干水分,放盅臼捣碎,现多用破壁机,不放水搅成绿色的田艾泥,可闻到浓烈的天然植物芳香。加入适量白糖和糯米粉,三者混合搅拌揉成粄团。讲究的话可准备馅料,如炒香的黑芝麻糊、花生碎等,各人喜好。
捏一小粄团,双手又搓又捏成圆形粄皮,包入馅料收口,用粄印模具小心翼翼按压成一个个粄胚,香蕉叶垫底,上锅蒸十来分钟即可。成品晶莹翠绿,散发阵阵粄香,入口软糯有嚼劲,丝丝甜润,让人回味无穷。
农村地区,还会有烙的做法,即放一点点油“壳”熟,表皮带焦香,香甜可口。旧时物质不丰富,腊月,天气寒冷,采一撮田艾制粄相伴,御寒充饥,温暖身心。
漫游家乡宁中
●彭亮元
携一缕云烟,留住乡愁;唱一首山歌,感受乡情;裁一段风景,持赠乡亲。
当今世界,变化之快,可谓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但总得留点东西,让子孙后代能够感知客家风情,围屋桑田。
毗邻兴宁城区的宁中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和山片区山明水秀,美丽乡村振兴如火如荼。
现在,宁中镇依托自有生态资源、地理位置优势,倾力建设“和山涵韵·田园宁中”,用心打造以永和、宁新、宁中为主导的“贤林客邑·游客故乡”乡村振兴示范带。
宁中镇立足固有基础,重组闲置资源,盘活良好生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给村民以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正在慢慢实现。
“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作为宁中土生土长的农村放牛娃,行走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岂有不为家乡鼓呼之理?去年4月中旬,走访了兴宁“两镇五村”示范基地后,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登在去年4月13日《梅州日报·今日兴宁》文峰版。最近一段时间,虽说是冬令节气,却天朗气清,日暖风和,我便利用节假日的闲暇,邀了二三知己,重游了家乡故地。
这里,没有冬寒瑟瑟,却有春日融融,夏木茵茵,秋水淙淙。故乡的天,是那么的蓝;故乡的水,是那么的清,故乡的路,是那么的宽;故乡的人,总是那么的亲……
回来后整理了两首不成熟的小诗,一份心意,献给家乡宁中镇,也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献上自己的一份薄礼。
癸卯冬日游兴宁和山岩景区
城东十里鸟关关,风拂云烟紫翠环。
冬送晴明天恰好,心追仁智趣无删。
横穿幽洞平湖绿,钟爱灵岩古寺闲。
倾首低吟麻石记,至今感念祝枝山。
癸卯大雪游广东和山生态园
时来未雪走乡村,漫步和山生态园。
百果树姿纷窈窕,一湖水影静潺湲。
披襟但爱林溪净,充耳无闻车马喧。
鸡犬相谐声过处,愁烟袅袅绕篱根。
编辑:李玉培(实习)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