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宁·文峰

盛世春风暖 围屋风采长

——访坭陂镇汤一村进士第有感

□黄桂华

齐昌古邑,钟灵毓秀。宁水汤汤,滋养兴宁热土,客家文明在此繁衍生息,人们安居乐业。如果说,高楼林立演绎着今日的繁荣;那么,围龙屋作为客家文化的象征,则镌刻着悠悠过往。大大小小的围龙屋,是这片土地上的活化石,是一部客家人聚族而居落地生根的奋斗史,是一代代族人梦想与生活的回忆原点,是良好家风传承发扬的芳草地……

在宁江下游,有这样一座围龙屋,未达之前,久慕其名;看过之后,叹为观止,为之着迷。它就是位于兴宁市坭陂镇汤一村的进士第。

图片均由黄伟金摄

进士第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王氏十八世祖王萍宇建造,历经三代不断扩建完成现在规模。该屋原名“荣秩第”,堂号“三槐堂”,因其第二代五子如柳公中武进士后,更名“进士第”。后因嘉庆皇帝赐“御前侍卫府”匾额,人们亦称其为“王侍卫屋”。

进士第坐东南向西北,其形制为三堂八横二围棋盘形围龙屋布局。以其规模宏大、整齐壮观、结构严谨而闻名,堪称客家民居之经典,曾载入《兴宁县志(1992年版)》。2009年,进士第评为“兴宁十大古民居”“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评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同将军府里有将军的传说,进士第有进士筑就的辉煌。《兴宁县志(1992年版)》载:“王杞薰,坭陂区汤一乡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武进士,钦点三等蓝翎侍卫。”进士武功高强,所使大刀闻说重达125公斤,当时堪称“天下第一刀”,被钦点为御前侍卫。其“为官十载一介不取,接上谨慎,待下宽和。”其从政清廉,人品高尚,嘉庆皇帝曾赐铜蟾蜍一只以示信任。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病逝后,皇帝特派官员前往该屋吊唁。

岁月悠悠,多少往事作了云烟散。时光一个回首,便已穿过260多年的光阴到了21世纪。朝夕更迭,几经风雨,那些人事浮沉的细节已无从推想。二百余年的时间,世界变化太多,改变太快。环境、生活、习俗……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老屋搬出的人们陆续住进各自装修别致的高楼,这个最繁盛时曾住着5个生产队人口的围龙屋日渐落寞。“御前侍卫府”的匾额早已不知散失何处,令人闻之惊叹的侍卫大刀也已淹没在了时代浪潮;铜蟾蜍的神奇更成了遥远的传说;斑驳的墙壁,大火遗留的痕迹;有碍观瞻的加建物;疯长的野草……无不烙下岁月的沧桑。

从热闹繁喧,到冷落寂寞,原来隔了沧海桑田的距离,隔了一代又一代人交相叠加的记忆。

只有天上明月,年年依旧,照见人们由来已久的心事:对祖辈的缅怀,对老屋的情感从未淡忘。恢复原貌,加以保护,已是心之所向。

当纯朴的土地迎来新时代的春风,当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激奋昂扬,坭陂镇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党的政策,在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共同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进士第进行全面修整。清拆整理后,古老的围龙屋再次焕发活力。人们在这里议事、举办围龙大讲堂、迎来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远客……

第一次参观“进士第”,就深感其魅力所在,其崇文重教之风、流淌的人文气息、嵌合于建筑的格局、智慧……无不让人折服赞叹。

进士第选址讲究,深蕴“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气象格局。屋后是兴宁南部的连绵群山;屋前是沃野千里连着东西两翼山峦拥抱的兴宁、龙川两地阳天。整屋建筑既彰显以人为本的儒家中庸思想,又蕴含阴阳平衡的道家玄机。

全屋有1口池塘、2个禾坪、2个化胎、3个主厅、28个天井,6条巷屋,6间书院、300多间房、1个跑马场。建筑厚实精美,全屋通体用灰沙、石料夯筑,灰墙瓦面。外墙厚达42厘米,里屋为土木石结构,屋后围墙高7米、厚50厘米。分布面积近2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150米,进深108.9米,建筑占地面积14835平方米,为兴宁市面积最大的客家围龙屋。

置身于一万多平方米的围龙屋中央,只觉开阔,古朴,大气,无比亮堂。

历史的风烟滚滚而来,过往和当下交织,时间与空间纵横交错,人的渺小感顿生。无数想象的画面飞速闪现:28天井年年浴春晖;300瓦房岁岁挡秋霜;月照禾坪;宿火明窗;跑马场上红旗招展;六书院里书声琅琅……

行走其间,又如走进客家民居大观园,时刻感受着客家先民的智慧和风范。

进士第的入门古朴庄敬,乍一看以为是户殷实人家的门面,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天地之大。这里既遵循了围龙屋的建造原则,又符合建筑美学要求,更观照出先辈的美德和他们的谆谆教导:内中怀大格局,而做人做事常低调素朴、谦卑不张扬。

健康,富足,人丁兴旺,是客家人千百年来传统不变的祈愿。正堂门外,石刻镀金篆体字历经沉淀,温润如旧,“长寿富贵”“百子千孙”,寄托着先祖辈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屋前,一口半月形池塘,屋后,一个半月形跑马场。两个半圆,围绕方正的堂屋,既有“圆满”之意,又寓“天圆地方”。把整座屋宇看作一个小宇宙,隐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如果说这是前人智慧的延续,那么“一屋六书院”的构造则是建造者独一无二的苦心。主屋右边有6间连排的书院,结构工整,为六房子孙学习读书之所。每间书院均有2栋2厅4房1天井,北有斗门进出,西设一门与横屋相通。

书院与横屋之间的天街宽阔,长约百米,宽约20米,旧时供子弟们习武、嬉戏之用,兼具晒场等生产生活之用。整体的大气完整让人惊叹,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客家人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屋内设一两间书院者甚多,然如进士第一屋六书院,则极为少见。武进士的荣光没有带来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崇文重教,期待后世子孙文武并举,发奋图强。

一排排的巷屋彰显出当年的富足与辉煌。进士第南北向前后有5栋,其中上、中、下正堂3栋,正屋后直排式围屋(枕头杠)2栋,长达百米。正屋左右各建有4栋横屋。围屋及住人横屋楼高两层,底层住人,二层置物,遇洪水可迁至二层居住。均建有走马棚(骑楼)走廊,各屋廊廊相通,将正屋、围屋、横屋连为一体,行走自如,采光及通风俱佳。化胎及横屋之间所留天街,长而且阔,用青砖铺设。正屋上、中、下堂保存完好,中堂左右各有密室1间,外层屋顶均密桁密桷。横梁、门窗上的雕花依然细美,足以呈现昨日的荣昌。中堂梁架粗大,主梁镏金浮雕,每根主梁两端枕着一对麒麟,祥瑞如昔。

墙上,残留的标语磅礴激昂之意犹存,还在真切诉说,这里的人们曾怎样跟随时代步伐奋勇前行。

对应张贴于指定大门、小门、堂柱及墙转角外的23副自拟对联,世代相传,至今沿用。记事的明晰,劝勉的深刻,抒怀的畅意,写景的风雅……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描摹出进士第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天井苍苔密绿,不记时光变迁,不畏霜雪,年复一年书写生命的绵延与自强。多像这里的人们也是这般,默默走过辉煌岁月,也走过艰苦年代,一路勇敢坚毅,生生不息。

屋檐下,梁燕回绕,正衔新枝固旧巢,这里是它们不变的家。一如围龙屋之于人们是永远的根,是客家文化传承发扬所在,是铭记祖恩不忘祖训的感恩敬奉之地,是联结祖祖辈辈乡情所在的精神家园,让后辈子孙不论走到哪里,心中都有一个地方叫故乡。

黛瓦之上,白云悠悠,浮日温柔。这风,这云……想必还是初时的风初时的云,它们见证过林林总总的人事过往,见证着进士第由过去生产生活之用,到现在更多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留存的历史变迁,见证着围屋风采一路源远流长。

走出进士第的人们,情系进士第。走出围龙屋的人们,根系围龙屋。他们不忘初心,沿着祖先开拓进取的足迹,乘着龙腾盛世的力量,开创时代新辉煌,不断奏响美好生活的新乐章。

获奖感言

感谢组委会举办了这次非常有意义的征文活动,既为我们广大文字爱好者提供了展现、交流的机会,又发挥了文学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兴宁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齐昌古邑的秀美风光,人文历史,从而更加热爱兴宁,热爱客家文化。

这次写作中,本人获益良多。我看见挖掘文化价值与提升经济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刻认识到保护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感受到一个地方、一个器物、一项技艺只有充分了解了它背后的人文脉络、文化渊源之后才能真正看见它的风采和魅力。

我也因此更加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盛世春风暖,围屋风采长,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自豪的文化自信,我们生逢美好的时代,我们也有责任去发现美,传递美,有责任去发现身边的优秀文化并传承发扬下去,为建设美好兴宁、伟大中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席鱼生几多讲究

黄胜

在兴宁人的菜谱中,鱼生是永不落幕的主角,其中久负盛名的当属大坪鱼生。若想吃上一席安全放心的鱼生(以草鱼鱼生为例),从水中到餐桌,可有非常多的讲究。

“养”。养殖草鱼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干净、无污染的池塘或水库等来水去水都“活”的场地。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四射、健康的鱼苗,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通常每亩放养八百尾便可。定时科学投喂天然草料。捕捞时,要谨记一次性完成捕捞。

“吊”。挑选三斤左右的草鱼,转放吊水池中进行净水养殖,“吊水”瘦身三天,耗尽草鱼体内的脂肪,彻底去掉泥味和腥味,确保肉质鲜美。

“剐”。鱼生好不好吃,全赖出神的刀功。先在鱼尾部切口放血,再将鱼放回水中,静待鱼在游动挣扎中流尽鲜血。然后去鳞开肚,去皮切出鱼两边没带骨刺的净肉,切除鱼背上的红肉。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不能像菜市场上杀鱼那样,把鱼杀好冲水,而是要用干净的干布或“鱼生纸”轻轻抹干血水,再将鱼肉挂在通风处吹一吹。接着用刀切脍如飞,切成薄如蝉翼的鱼片,切条则要打上精密的刀花。这时,砧板上行云流水的刀法,悦耳动听的切肉声,绝对是精妙绝伦的视听享受。师傅刀工了得,鱼生上桌了鱼片都还在动。鱼肉晶莹剔透、色如冰雪、薄如蝉翼,透明如玉。

“摆”。鱼生是一种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它的外观能影响人的食欲,师傅都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所以摆盘非常讲究。冰块在簸箕或船形器皿中铺满轧平,盖上保鲜膜。将切好的鱼肉轻轻夹放在簸箕、器皿中,耐心细致地摆拼精美的图案,中间缀以用温度适宜的开水冲泡成卷状的鱼皮。定睛一看,就像盛开的绚丽花朵,令人胃口全开。冰块基本上能处理掉鱼类寄生虫,从而让食客放心享受口感地道的极品鱼生。

“调”。切好鱼肉,就该着手准备蘸料了。蘸料有姜丝、葱白、辣椒、洋葱、蒜蓉、芝麻、食盐、酱油、炸花生、鱼腥草、金不换、香菜段、田螺香、山茶油、浸蒜片、腌制椒圈、柠檬叶丝、客家娘醋、麻油芥末等。其中蒜蓉的制作大有讲究。挑选上好的新鲜蒜头,剥净皮后放在石舂里,用巧劲慢慢将蒜头舂碎成糊状,此时浓厚的蒜香味定能让人直咽口水。还有就是辣椒,最好是现摘的。用刀轻轻地密密剁碎,椒香四溢。

“品”。一碟碟不同部位的生鱼片和五颜六色的蘸料摆放一起,看着就是一种享受。精美的图案,让人不忍下口。可是一看就口水直咽,顺势而来的食欲,会让食客情不自禁地开吃。鱼生的吃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人喜好而异。吃的时候,把鱼片夹到蘸料碗里转三圈,条状的则要多浸一阵,将鱼肉与姜丝、洋葱等生鲜配料一起送入嘴中,慢慢咀嚼。甜酸辣鲜一涌而出,只觉得浓香扑鼻,齿颊留芬。尤其是在皓月当空,繁星密布的夜晚,斟满几杯高度的小锅米酒,与三五好友,把酒言欢,畅谈人生,何等痛快,何等惬意。

每吃一回鱼生,都像是在细品百味人生。你永远猜不到,生活会在哪个路口,突然就给你一个坎;也料不到,它会在哪个阶段,突然就给你一份爱。所以说,未来可期,无须慌张。

神山放牧

(外三首)

□黄锡锋

白天,它就是一座山头,只是牵着其他山头在那里放牧。

是的,它就是一个放牧者,把云朵放牧在辽阔的天空里。

云朵里有羊,有牛,有马。

那么盛产的牧场,仿佛早已见怪不怪。

头也不抬,盘腿端坐于天底下。

夜里,披一件星光闪闪的旧外套,

仿佛要把散落在天涯海角的群峰

趁黑,一一清点回来。

神光苦读

无数灌木丛,是当年陪读的书童。

年轮转了一圈圈,都想解开神光,一座山头的谜团。

一缸墨池墨水犹在。

探花祠门窗紧闭,深怕惊扰当年挑灯苦读的好时光。

山口一人还在,唯有探花功名不回头。

那年趁重阳登上山顶 ,那轮月是当年的神光吗?

脚下群山披着迷雾袈裟苦苦思索,那时,

十里外鸡鸣山还没传来三声鸡鸣。

鸡鸣山上的晨钟

高过信念的,无疑是灵化寺了,是它举过头顶的一个神话。

那段九曲回肠,让我怀疑人间和天堂之间并非无路可走。

灵化寺终日打坐的虔诚,一定打动了谁。

群山匍匐作揖的姿势,让我怀疑,它才是真正的信徒。

那一天,晨钟敲醒早晨,但它敲不走迷雾。

让我真的怀疑,是谁?披着一件袈裟,在早课。

云里雾里的狮子岩

云里雾里的狮子岩,就像是云里雾里的狮子贪恋着云里雾里的人间。

那些云啊、雾啊,显然是它在云里雾里的人间撒野时,尾巴和四蹄扬起的尘埃。

小时候常搅得我的梦境天旋地转,天昏地暗。

可当它跑出我的梦境时,竟惊出一身冷汗。

仿佛没有我梦境的圈养,就会被赶出云里、雾里的人间。

直到有一天,翻山越岭赶来,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云里雾里的狮子正靠着海拔,穿着厚厚的石头,静卧在云里雾里的山峰上。

阳光和风,显然都是它的按摩师。

在云里雾里,正慢慢安抚它那疲惫的睡眠。

编辑:刘凌(实习)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