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
●王玲
假期出了一趟远门,忽然感觉自己老了,也小了。
我们一行七人出游,我是“大家长”,大侄女是大四学生,小侄女和外甥女是大一新生,剩下三个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讲到自由旅行,要数大侄女和朋友的女儿小慧经验丰富,他们是“老江湖”,经常外出游玩。本以为是我带着他们出去玩,事实上,却是大侄女和小慧领着我们到处耍。因为去了好几个城市,每换一个城市,就要换一种地铁通行码,弄得我有时拿着手机,脑袋居然“断片”了。要不是跟着大部队,一时之间真不知该往哪走。
出发前,我们分工明确,还制定了出游准则。我负责领队,统一筹划,扫码付账;大侄女负责导游,安排线路,其他人均有具体的任务安排,准备出游杭州、苏州和南京。出游的初衷除了浏览风土人情,更主要是锻炼孩子们的能力。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计划往往不如变化快。高中生大学生,个个有主意。到达某些景点,觉得看园林美景没意思,哪怕到了门口、买了门票,也有人不进去看,宁愿打车回民宿;爱臭美的大姐姐全程拍照,拎包撑伞的小弟弟一路吐槽,两个大一新生紧密团结……哎,团队状况不断,领队压力山大。
游杭州灵隐寺的那天,雨哗啦哗啦下,灵隐寺前人山人海。我提醒大家,随时保持联系,别被人群冲散了。小慧建议,反正下雨,干脆回去吃顿大餐收拾东西。可正值高峰期,到处堵车。她和大侄女一合计,半个钟头能走到地铁站,大伙直接走到地铁站转坐地铁。我明确表示反对,淋雨冻感冒就麻烦了。可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呀,迈开了大长腿就走,只剩下我跟儿子两人落在后头。我不敢扔下他们打车,只好紧紧跟着。雨越下越大,他们越走越远,我们紧赶慢赶地跟着。
他们按手机地图的导航,穿隧道而行。起初以为隧道就一小段,越走越不对劲,长长的隧道里,旁边就是滚滚的车流,耳边是隆隆作响的车鸣汽笛,我又气又急,脑袋嗡嗡作响,一颗心七上八下,一双腿软如棉花。儿子和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时不时等我一下,见我近了些,又迈开大步往前走,唯恐跟丢了,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出隧道。想想花出去的几百元门票,全消磨在这暗无天日的隧道里,我气不打一处来。隧道口,腿都快走断了的七人小团队终于汇合了,小慧说还要走一段路才到地铁站。我扶着腰,有气无力地说:“要走你们走,我马上打车!”他们个个也累得抬不起腿,看着我那霜打似的茄子脸,再也不敢叫唤,直接打了两辆车回去。那天真是“囧”游的一天!
旅游后期,七人团队四分五裂,经常兵分三路甚至四路,主打一个“自由行”。更有甚者,一个人游,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年轻人早上起不来,经常九点左右才出门,这可苦了我这个天天早起的人儿。每天睡到六点多自然醒,等他们等到花儿都谢了,我干脆坐上公交又回到西湖。
晨游西湖的感觉很是舒服,凉爽,安静。一个人静静地漫步在苏堤,微风轻拂,波光粼粼,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和亭台楼阁,一切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画卷之中。尝到了独自偷游的甜头,在苏州的第二天,我一大清早去游虎丘。虎丘山没有拙政园、狮子林那么出名,他们不想去。我却很感兴趣,只因苏东坡说过:“到姑苏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不去虎丘,等于完美错过了苏州。虎丘山不高,却有中国第一斜塔虎丘塔,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传说,是苏州的一扇窗。人到中年,目之所及皆山水,只是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思考,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其实,旅游之美,不仅在于流连美丽的山水,更在于有趣的邂逅。在南京灵谷景区,我和儿子遇到了这样一位有风度、有深度的老人。当时我们身处灵谷塔的最顶层,吹着凉爽轻柔的风儿,将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老人瘦高个,大约七十多岁,满头白发,站在一边拿着手机,看情形想来张自拍,可是手脚不协调。我走过去主动提出帮老人拍照,老人让我拍下他和远处一栋的大楼,那是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老人说他是南京本地人,在一个研究所上班。儿子好奇地问老人研究什么,老人笑了笑,摆摆手,工作上的事情闭口不言,倒是说了不少南京的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甚至饶有兴趣地分享了他刚退休时和老伴参加老人旅游团的趣事。
我们跟着老人一起下塔,一路津津有味地听他讲故事。儿子生性腼腆内向,很少主动跟陌生人说话,跟老人倒一见如故,滔滔不绝。我有意放慢了脚步,跟在两人身后,只听得儿子如同小鸟一般叽叽喳喳,一会儿问南京哪儿有好吃的,一会儿问路边的小鸟叫什么名儿,一会儿谈谈金陵古城历史,老人耐心细致地做了解答。走了半个小时,我们三人在大门口分别,老人往左乘公交回家,我们往右搭景区车去下一个景点。坐在车上,儿子忽然说了句:“那位爷爷说他得了什么症,瞒着家人出来一个人登塔,就是想拍张照。”我的心咯噔一声往下沉,脑海中浮现老人孱弱的身影,后悔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真希望萍水相逢的老人身体安康!
傍晚,儿子一反被动出游的场面,拿着手机导航打车、坐地铁、带路,领着我们七拐八拐到一处餐馆吃饭,那正是老人家介绍的南京老字号马祥兴菜馆。餐馆顾客多,菜好吃,价钱还不贵,是出游以来最丰盛又实惠的一餐。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美好的回忆,永远在心间。
故乡的秋
●霞朵
秋意渐渐浓,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桂花香和些许凉意。也许该提上青梅酒,邀云请月,与清风结伴回故乡,把乡愁摁进故乡的秋里,方不会辜负了这万里清秋。
“故乡的秋”四个字是天然的四言诗,不用雕饰,不用绘彩。金色的稻浪呀,甜蜜的果香呀,根本不需你多想,就会随这四个字扑面而来,稍稍呼吸一下,浑身就要暖了,心灵随即弥漫起归家的愉悦感。这些年,花开花谢,日升月落,庸庸碌碌,跌跌撞撞,俗务应接不暇,几乎都要忘了那绚烂的秋了。
与几位友人站在故乡的山腰,秋色就在我们脚下绵延,山上的楸树叶红了,鲜妍如春花。淡淡黄着的,不知是不是枫树,却也点染出了秋日的寥廓与斑斓。秋风顽皮得过分,满山满谷地跑,吹了我们的眉际、牵了我们的衣袂后,转而跑去山脚兜了些稻香和溪语,又返回来撩弄我们。一树一树的秋,在湛蓝的天空下,美得空灵,美得悠远。
秋色为何如此饱满?
秋景为何如此丰盈?
是秋色因为烟火气而饱满,秋景因为金色的稻田而丰盈。那时的村庄还有不少人住着,鸡鸣狗吠时闻;村落的上空还有炊烟飘起,放眼众山碧,风动炊烟香。群山连绵,天空蓝远,在这山下村庄出生长大的友人热切地道,这山中呀,藏着的尽是宝贝,多的是车前草呀、火炭母呀、金银花呀,居家必备。极目远眺,只见远山含黛,秋树成行,稻田浮金,村舍数间,散落山间,故乡的秋,绚丽、俊朗又悠远,令人心旷神怡。
想起了林风眠的画。
在大学图书馆翻阅报纸时,时常在省报看到署名“林风眠”的画作,画中那些飞动的云雾,奔腾的山石,潺然有声的溪流,金黄色的树林,常常让我凝神观看很长时间,心里却满是清俊的喜悦。喜欢林风眠的画,喜欢他的画寥廓深远的意境,喜欢他那缥缈的、空灵的、神秘的又是清寂的画风。那年秋天在山上看到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眼望不到边,那样盛大辽阔的秋景,是林风眠的《山村秋色》无疑了。
下山途中,我们走进山中独立的一户人家。屋子旁边有一个果园,种有柚树,靠近屋子的一棵柚树,挂满了果子,粒粒扁圆形的模样很是可爱,黄绿色的外表又很是诱人。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柚子呀,没有见过。屋子主人说,是龙柚,果肉汁多,脆嫩化渣,酸甜适度好吃的哩,来,大家一起来摘,喜欢就摘去尝尝。不由分说拿来一个蛇皮袋,尽拣又大又靓的柚子来摘,装了满满的一袋。果园欢声笑语,果香甜蜜,我心里直叹山里人质朴与热诚。
忽然觉得,故乡的秋,绚丽悠远中又添了一份赤诚真挚。
下得山来,回城路上,我们经过了一片十月稻田,于是下车,一起在金色中徜徉,忘了今夕何夕。大家走进稻田,个个开心得像孩童。秋天的稻田金黄热烈,金色摆出了要把整个秋天都铺满的架势,拥挤着,热闹着,华丽着,带着丰收的喜悦,直扑到我们怀里来。我们的衣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稻香,那是在华夏大地飘扬了数千年的稻香哟。
整个故乡,好像都已经被金黄占领,都笼罩在一片稻香里了。
稻花香里,藏了太多一粥一饭、一朝一夕、老少和乐的安暖日子。过去生活虽然艰难,但土地仁慈,乡民勤劳,日子倒也平静而稳妥,远去的时光散发着素朴动人的温馨光芒。所以,行走在金色的稻田间,我心欢喜。我们都已经长大,而故乡啊,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每一处山峦的褶皱里,全是岁月赋予的精神砾石。
如今又是层林尽染,山上的稔子该都熟透了吧,那山中人家的果园,是否又扬起了迷人的果香?我且备两盏淡酒,一卷清和的文字,以抵半生尘梦,并敬故乡的秋。
袅袅秋风起
●黄永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的一山一景,夕照蓝空,金稻硕果,“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华美画卷,撩动心弦,让人心向往之。
从立秋的第一缕秋风起,兴宁人便用自己的方式行走在秋景图中:去户外活动强身健体,去爬山登高吟诗作对,去赏花赏景怡养心性……兴宁人还懂得“识食物(时务)者为俊杰”,秋天到了,该认认真真贴秋膘了。
立秋这天,兴宁人称之为“秋日”,他们有句俚语:“秋日唔踏粄,娶来心舅翻白眼”,意思是立秋这天如果不做粄,儿媳妇就不高兴了,所以这天会很郑重地“踏粄”,以示对美满生活的祈愿。踏,缘由以前科技不发达,米要成齑粉,再搓揉成粄,都是依靠碓来捣舂,故形象地称之为“踏粄”。兴宁人对粄情有独钟,蒸煎煮炒,咸甜干湿,软糯弹牙,风味独特。为何立秋这天要“踏粄”呢?清乾隆《嘉应州志》载:“立秋日,不操作,妇女不采园蔬,谓之歇秋。秋收也,不歇,忌触秋则无收之云。”原来是夏收夏种已结束,紧张农活告一段落,做点儿好吃的,放松一下劳累的心情,否则惊犯了“秋神”,来年就要歉收甚至无收成。小小一块粄,寄托着传承与祝愿,寄托着亲情与乡愁。
中秋节,兴宁人又称为“八月半”,除了合家团圆吃月饼,还有家乡的美食相伴。月光饼,也叫“切饼”,采用粘米粉、白糖、芝麻、瓜片、花生粒,挂条精制而成,吃的时候切成块状即可,香味浓厚,口感丰富。兴宁人认为,八月半这天要“驱邪剥鬼皮”,首选柚子,因其与“佑”同音,包含月亮保佑之意。剥桂圆,剥花生,削香芋,削柿子皮……以剽悍的手法,给邪魔外道一点颜色看看。究其缘由,这些都是春夏两季铆足了劲地成长,在丰饶的秋季成熟的蔬果,味道与营养恰正当时。好客的兴宁人家秋天的餐桌上,盐焗栗子、莲藕夹、南瓜粄、桂花糕、菊花茶,皆任你品尝。
九月九酿新酒,重阳节前后,兴宁人忙着酿酒。苏轼有诗:“家人欲酿重阳酒,香麴甘泉家自有。”在这个沉淀的季节,粮食新鲜干燥,水质澄清明澈,酿出的酒酒色清醇;秋高气爽,气候适宜,没有杂菌侵蚀,酿出的酒酒味芳香。品一口酒娘,经喉咙过食道,一路酣畅回味无穷。
悲秋曾经是古人笔端秋季的底色,但在兴宁人眼中,“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更多的,是去体会秋天的美好,尽情享受季节的馈赠,品味诗意的人世间:袅袅秋风起,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歌
老年节感怀
□刘碧青
又是深秋老骥欢,迎来九九踏山峦。
弦歌妙曲邀宾客,悠韵传情请酒干。
振寨兴乡添绿叶,栽花种树筑平安。
夕阳绚烂云霞美,诗画人生一片丹。
重阳
□素兰
阳开日醉喜携壶,健步登高乐此途。
选胜青门来鹜雁,寻芳绿野少茱萸。
风烟竞托音书老,岁月争催鬓发肤。
绕道神山怀故里,还将葛岭画堤苏。
癸卯重九吟
□雪棠
暮秋风雨过重阳,中夜啼空雁带霜。
不见故人归望眼,孤吟往事入行囊。
山寒始觉丹枫老,月冷应知野菊香。
最是难堪梧影薄,飘零黄叶落衣裳。
深秋拾韵
□曾汉权
雨霁云晴正晚秋,邀朋揽胜踏高丘。
金流黛涨千山秀,菊艳枫丹万幅稠。
谷里幽兰辉倩影,邑中翠竹豁新眸。
轮回时序风光好,韵棹飞舟墨海游。
鹧鸪天·秋夜闲吟
□李小星
秋夜天高月影长,蒹葭泛白菊花香。
人无造化难轻就,腹有经纶不显扬。
寒露冷,晚风凉。烹诗下酒醉吴刚。
嫦娥广袖翩翩舞,催我成眠入梦乡。
稻花香的味道
□陈海奎
漫长的夏天陪我走过童年的乐趣
如今迎来了秋天稻谷飘香的味道
此刻让我想起了家乡
醒来
翻开几片发黄的回眸
努力编织一个潮湿的梦
梦里不知身是客
又触摸到了山村那夜的呼吸
那一片片金黄金黄的稻谷
诱惑我到了秋天的季节
醉了路过的游客
月亮害羞了
扯上一块薄纱穿过云层
风堆积着交织的温度
燃烧
没有了故土的味道
又是一年稻花香
心里醉了
就像陈年客家娘酒
尝上一口,便念念不忘
编辑:李玉培(实习)黄炜明
审核:张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