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78名产业村长“上阵”!这批乡村产业“领头羊”,如何引领村民走向致富路?

今年7月,兴宁市按照“成熟一批、选聘一批”的原则,选聘78名“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会经营”的产业能人作为“产业村长”,其中包括23名县级“产业村长”和55名镇级“产业村长”。这批“产业村长”带着产业谋划、产业项目、发展措施、技术力量等,为乡村振兴精心谋划“打粮食”项目,全面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兴宁开花结果。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温妙芬、陈伟波、廖红娥等3名“产业村长”,聆听他们在兴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的故事。

温妙芬:让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近年来,为解决耕地撂荒难题、激活“沉睡”资产,兴宁市黄槐镇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集约整合撂荒土地,引进和培育企业进行种植。广东誉优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妙芬看中了黄槐镇槐西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在这里实施发展计划。她也受聘为槐西村“产业村长”。

过去一年,誉优农业公司在黄槐镇承包500亩撂荒耕地种植富硒丝苗米。同时,通过承包种植红薯、花生等农作物,誉优农业公司共帮助黄槐镇复耕复种撂荒地约800亩,为全镇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6万元,丰收期还能带动周边村村民120多人就业。“如今我们还组建了自己的农机团队,以机械化助力产业化发展,确保标准化和绿色化生产全面推进,促进农业生产的降本增效。”温妙芬说。

温妙芬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种植。(受访者供图)

在多方努力下,黄槐镇此前的一块块撂荒地重新焕发新生机,变身“致富田”。今年早稻收成时,温妙芬精心呵护的丝苗米,亩产突破了千斤。“当时在田里帮忙的阿姨都感叹,没想到今年的稻子能收成这么多。”温妙芬高兴地说,看到这些原本荒废的农田重焕生机,她内心充满骄傲。

在接触农业的这几年里,温妙芬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目前农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不少优质田地因无人耕作或开垦难度大而被闲置,造成耕地资源浪费。为此,在黄槐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指导支持下,温妙芬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农带农发展模式,不断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此外,她还利用自己公司的销售渠道,通过线上订单帮助当地农户卖出十多万元蜂蜜、茶油等,积极助力当地农产品走向市场。

担任槐西村“产业村长”后,温妙芬对于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干劲。“未来将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加工生产车间,延长产业链,并让更多小农户参与进来,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同时要进一步挖掘电商潜力,创建抖音助农直播间,帮助搭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桥梁’,让更多农特产品‘出村进城’。”温妙芬表示,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她还将努力帮助镇村完善种植基地周边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陈伟波:把“小鸽子”做成大产业

在兴宁市龙田镇碧园村肉鸽养殖基地,山丘上的鸽舍错落有致,整洁通风的鸽舍内,鸽群精神抖擞地扑腾出阵阵雪白“小浪潮”,陈伟波仔细叮嘱工作人员给鸽子喂食、加水等注意事项。除了是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波如今还多了一个身份——碧园村“产业村长”。

2010年,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陈伟波毅然返乡养鸽创业,成功由一名“工科生”转变为“农科生”,从一个“门外汉”晋升为“白鸽王”。多年来,陈伟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省农村创业青年优秀带头人”“乡土专家”等荣誉,他创办的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级重点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在创业初期,陈伟波的养鸽规模还比较小,年种鸽存栏量只有3000对、出栏肉鸽5万只,在龙田镇只有几幢等级较低的鸽舍,而且没有任何办公场所。龙田镇党委政府主动将陈伟波作为创业典型,积极向上级单位推荐,让他参加各级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2016年,为了扩大生产,陈伟波计划在碧园村选址建鸽厂。龙田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镇村力量协调土地流转事宜,成功流转200多亩土地,帮助陈伟波如期在碧园村白石湖建设了养鸽基地。

陈伟波(右一)仔细叮嘱工作人员给鸽子喂食、加水的注意事项。(受访者供图)

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同时,陈伟波还利用当地肉鸽养殖区域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与扶贫单位、贫困农户对接,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应,帮扶广大农户共同增收致富。金绿农业公司与碧园村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并通过提供种苗、技术培训、保价回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户发展肉鸽养殖。2019年,碧园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肉鸽产业示范村,金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在产业帮扶下,碧园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如今仅乳鸽养殖产业项目的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便达12万元。

作为“产业村长”,陈伟波对于带动碧园村经济发展乃至当地更多农户走向致富路信心十足,也颇有想法。“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在产业规模、产品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把‘小鸽子’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富起来,生活好起来,共同推动碧园村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陈伟波说。

廖红娥:“夫妻档”助力专业种粮

在兴宁市新圩镇船添村大片的农田里,一台台农机来回穿梭、轮番协作,全程机械化耕种为农业生产按下“快进键”。兴宁市民健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红娥说:“我们在新圩镇流转了700多亩耕地,现在的农田耕种都是机械化,用不了几天就可以完成耕种,省时又省力,预计今年会有好收成。”

2011年,与丈夫在外经营蔬菜种植的廖红娥返乡探亲,看到沿途大片农田无人耕种、长满杂草,而村道上却悬挂着鼓励春耕春种的红色横幅,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她。“我丈夫是福建人,一直从事水稻、蔬菜种植,结婚后我便跟着他学习种植技术。看到家乡大片撂荒地后,我心里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廖红娥说,在与丈夫商量后,他们决定回来流转土地种植水稻、蔬菜。

在新圩镇党委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船添村“两委”的帮助下,经过多年发展,廖红娥从开始的亲自上阵种植几亩农田,发展到建成100亩水稻种植基地,再逐步扩建到300亩,最终达到如今的700多亩规模。廖红娥夫妇不仅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而且注册了大米商标,目前正加快建设面积600平方米的烘干和仓储中心。在廖红娥夫妇带领下,民健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了集水稻种植专业化、生产机械化、技术专业化于一体的合作社,让越来越多农户真切体会到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变得更加愿意重新投入耕种。

廖红娥回到家乡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和蔬菜,打造了700多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我们通过优质双季稻种植与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管理,良种与统防统治相结合,基地全年产量达到700吨。”廖红娥介绍道,民健农业合作社近年来积极探索“双季稻+冬小麦”模式,2022年度秋收后成功种植100多亩冬小麦,单亩增收了400多元。在种好田的基础上,民健农业合作社还加快配套设施和品牌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专业种植、管理、销售、示范推广带动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推动水稻种植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在谈到对“产业村长”的看法时,廖红娥表示,作为一名农民,她为能成为“产业村长”感到非常开心,但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以后将倍加珍惜机会,加强种植技术学习,也一定会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优势,鼓励引导农户进行科学化种植,助力农户增收、促进农业增效。

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特约记者:钟思婷

通讯员:巫小姗 刁柳平 李泓辉

编辑:李玉培(实习)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