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些都是兴宁非遗项目!网友:余生要一一参观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多年来,兴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

兴宁自古崇文兴邑,孕育滋养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多措并举提升保护水平,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目前兴宁市已公布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4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7项、市级16项、县级23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兴宁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竹板歌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用客家方言说唱、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有“四块竹板走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的美誉。2021年6月,由梅州兴宁申报的竹板歌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兴宁竹板歌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培训教学。(受访者供图)

根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来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清朝时传入梅州地区后,兴宁竹板歌、蕉岭竹板歌、梅县竹板歌等相继而生,逐渐流行于全梅州,传承至今200多年。其中,以兴宁竹板歌最为盛行。竹板歌的节目内容以叙事见长,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常用唱腔和板式有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和吊腔等。近年来,兴宁市文化主管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竹板歌,先后为其申报县、市、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挖掘整理了100多部竹板歌传统曲本,500多首红色革命竹板歌,创作了一大批新曲本。

杯花舞



杯花舞是以“伯公杯”作为道具,运用客家山歌曲调为基调编写舞曲,以客家民间舞蹈动作为基础,并综合了民族乐器演奏和打击乐合奏的舞蹈艺术。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

杯花舞表演。(兴宁市文化馆供图)

杯花舞起初是用竹板进行伴奏。清末,道士朱官祥发现“伯公杯”的声音非常清脆好听,就改用兴宁本地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进行伴奏,使节奏更加多变,声音更加清脆悦耳,从而形成了杯花舞。后来,通过兴宁文艺工作者的改造提高,杯花舞被搬上舞台,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1983年,兴宁市文化馆干部林惠文等锐意创新,创编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并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增加了表演人员的创作空间和表演技巧。如今,杯花舞已成为中国民间传统舞蹈中,在华南地区影响深远的一枝“舞蹈奇葩”。

兴宁上灯习俗



上灯,是指兴宁赏灯民俗,热闹非凡。在兴宁,“上灯(赏灯)大过年”。2018年,兴宁上灯习俗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灯”是兴宁的传统习俗,花灯制作技艺因而得以传承发展。(吴腾江 摄)

兴宁赏灯民俗源于东汉,起于北宋,盛于明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00余年。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赏”与“上”同音,所以兴宁赏灯又可理解为“上灯”“响丁”,也因此有了双重寓意,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兴宁赏灯主要分“请灯”“升灯”“赏灯”“暖灯”四个环节。请灯一般由新丁家庭于赏灯前一两天组织队伍抬花灯,沿途锣鼓齐发。升灯则是由该屋的青年等,缓缓将升灯绳索拉起。而赏灯则形式多样,如径南镇星耀村的火把游行,宁新街道花螺墩的“烧烟火”,龙田金星村的组织耙头、关刀队、旗鼓队、龙狮队等队伍游行。暖灯指的是在赏灯之日“上”到大梁的花灯,要悬挂到次年的赏灯期间。如今,兴宁赏灯主要集中在每年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八。

兴宁李家教拳



作为粤赣闽陆路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兴宁素有“无兴不成市”之说和“小南京”之誉,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武术,李家教拳就是民间传统武术的一朵“奇葩”。2022年,兴宁李家教拳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家教拳穿阳对练。(兴宁市文化馆供图)

据文献记载,李家教拳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成,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五华县水寨镇李铁牛所创。清乾隆年间,李铁牛跟随经商的父亲到福建一带,后在莆田少林寺苦习多年学得拳技,又与客家祖传武术参合融会,自成一派,称为李家教拳。兴宁李家教拳由李铁牛直传。

李家教拳套路结构严谨,动作紧凑饱满,进攻技击性强,每个套路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起收式。这些年通过与各地武术界人士加强沟通联系,吸收外界先进经验,李家教拳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做到了灵活多变、善攻能守、以攻代守、攻守均衡、进退有力,并编写出了催步拳、接手拳等各种套路拳谱和三十六字口诀文字资料,使之更加系统化。

兴宁版画



兴宁版画是在我国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木刻版画,创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我国版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兴宁市素有“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美誉,2022年,木刻版画(兴宁版画)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兴宁版画创作。

20世纪30年代初,由鲁迅先生倡导发起的新兴版画运动而产生的中国首个版画讲习会,13名学员中有5位是兴宁人。从那时起,版画就不断在兴宁发展起来。在新兴版画运动历程中,陈卓坤、钟步卿、陈铁耕、黄山定、邓启凡、吴渤、罗清桢、张慧、罗映球、荒烟、王立、陈耀寰等一批兴宁籍的版画家们表现积极活跃,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兴宁逐渐奠定了“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历史地位。

兴宁版画是由艺术家们构思创作并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作品题材多反映客家风俗、革命历史,技艺既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绘画中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又有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等,对于研究客家人文历史和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美术艺术创作、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



与普通豆腐做出一大块后切成小方块不同,兴宁大坪布骆村制作的豆腐,在制成豆腐花后,用小纱布包起来放在定制小模格里压水定型,因外形酷似包子,故被称为“包子豆腐”。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于 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兴宁市文化馆供图)

据考证,布骆包子豆腐源于汉代,盛于明清,有据可查的历史也有500余年。选豆泡豆、磨豆滤浆、点卤、落格成型、重力压实……包子豆腐制作注重选料,工序复杂繁琐,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看到手艺人的用心和细心。精巧独特、吃起来嫩滑香甜的包子豆腐,深受食客喜爱。目前,大坪镇几乎户户都会制作包子豆腐,而且专业制作豆腐销售的商家有100多户,年产量约2000吨,远销兴宁各镇和广州、深圳、东莞等地。

珍珠红酒酿造技艺



2022年,兴宁珍珠红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兴宁珍珠红酒酿造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操作。(吴腾江 摄)

据介绍,“珍珠红酒”在民间流传已久,随着中原人多次南迁至梅州客家地区生根繁衍,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酿造工艺。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广东明珠珍珠红酒业有限公司,坚持返祖古法,传承发扬客家传统酿酒技艺。返祖古法手工酿制,即老祖宗怎么做,“珍珠红”就怎么做。“珍珠红”娘酒以糯米为原料,所需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由人工操作。“我们在坚持返祖古法手工酿造的同时,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珍珠红酒香依旧。”广东明珠珍珠红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兴宁珍珠红酒酿造技艺第七代传承人罗振波说,该公司还坚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延伸酒的业态和产业链,让非遗技艺迸发出新活力。

文字整理:王丽莉

编辑:黄炜明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