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能非遗传承!兴宁竹板歌,“活”起来了!

“今晚的直播啊,又开场,先祝在座这么多亲乡,听了山歌身体好啊……”在直播间,竹板歌梅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声古”钟伟华一边弹奏梅花琴一边演唱,竹板歌兴宁市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秋霞则手执四块竹板与其相互配合,共同演绎。

“大声古”钟伟华和黄秋霞在直播表演。

近年来,钟伟华、黄秋霞师徒俩不断丰富传播方式,通过在网络平台发布短视频、直播表演,为非遗文化、客家文化插上“数字”翅膀,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家。

用好网络直播

拓宽传承路径

钟伟华和黄秋霞的直播间非常简陋。它位于大声古山歌艺术团联络点(兴宁宝华路49号)的一隅,两三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有一幅简单的背景画、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盏补光灯,只要有空闲,钟伟华和黄秋霞就会通过一部手机进行直播。直播时间一般为2-2.5个小时,基本上全程演唱竹板歌、山歌,其间穿插适当的讲解。

记者在钟伟华、黄秋霞的直播间看到,还未到正式开播时间,就有一些粉丝在直播间等候。直播期间,不少网友纷纷点赞,夸赞钟伟华师徒俩唱得好,感叹演唱勾起了自己的回忆。直播在线人数多时有1000多人,整场直播观看人次达3万多人次。“这些点赞是我们坚持发扬、传承山歌和竹板歌的不竭动力。”黄秋霞告诉记者,网络丰富了传播形式,以前他们就曾创建微信群,在群里唱山歌、竹板歌给爱好者听,大家互相交流切磋,也正是微信群让她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帮助传统文化“飞”得更远。2018年,她在抖音平台注册了账号,摸索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希望能够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推广非遗项目竹板歌和别具魅力的客家文化。

起初,习惯了传统表演形式的钟伟华并不能接受网络直播这一表演形式,所以前几年往往只是在黄秋霞直播时露露脸。“‘大声古’钟伟华老师从艺多年,拥有不少粉丝,常常有慕名而来的粉丝发信息希望钟老师也参与进直播表演,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钟老师渐渐看到了网络传播的优势,最终转变了观念。前两年,我们就一起直播表演了。”黄秋霞坦言,由于全靠自己摸索,她花费了不少工夫。曾经也试着在直播时用过声卡、蓝牙耳机,然而为了不影响山歌、竹板歌演唱的“味道”,最终她还是选择传统的表演形式,仅靠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在方寸之间进行直播。如今,直播观看人次最多时可达10多万人次。“我们没有团队,没有包装,更没有高级的设备,尽管拍摄、制作得不够精美,但只要能够多让一个人听到山歌、竹板歌,认识、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就值得了。”黄秋霞说。

坚守初心使命

要一直唱下去

根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来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清朝时传入梅州地区后,兴宁竹板歌、蕉岭竹板歌、梅县竹板歌等相继而生,逐渐流行于梅州全境,传承至今200多年。其中,以兴宁竹板歌最为盛行。2021年6月,由梅州兴宁申报的竹板歌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竹板歌的节目内容以叙事见长,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常用唱腔和板式有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和吊腔等。竹板歌受客家山歌影响,唱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有所不同,竹板歌通过演唱的形式,完整地叙述各种各样的故事。

钟伟华和黄秋霞对山歌、竹板歌的爱,表现在多年的坚持,体现在矢志不渝地传承。钟伟华自小跟母亲学唱山歌,28岁开始从艺,学习山歌大师周天和的即兴斗歌技巧和山歌创作。1983年至今,他一直走村串户、穿州过县演出,2018年还出版了《山歌大师钟伟华作品集——经典五句板》。黄秋霞师从钟伟华,2013年接触到山歌、竹板歌后,便被艺术魅力深深吸引,毅然选择“弃商从歌”。这些年,黄秋霞跟着钟伟华创办的兴宁市大声古山歌艺术团,承领文艺演出、弘扬山歌艺术文化。每逢有客家山歌培训、山歌进校园、竹板歌培训等活动时,钟伟华、黄秋霞师徒俩总是积极参加。他们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边唱边讲的讲解方式,深受学员喜爱。在当地文化馆的重视和指导下,培养了更多的山歌、竹板歌爱好者。“要发扬、传承山歌和兴宁竹板歌,就要让更多人听到。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几场活动,传播竹板歌、山歌的同时,也互相切磋、交流技艺。”黄秋霞说。钟伟华唱山歌、竹板歌已经长达40年,他表示,他将会一直唱下去,直到自己唱不动。

文、图/梅州日报记者:王丽莉

编辑:黄炜明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