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经济强村”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目标之一。强有力的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兴宁市罗岗镇徐坑村以党建为引领,展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茁壮发展的生动实践。
点燃“党建引擎”
“交通不便,劳动力少,更别说产业了。”谈起过去村集体收入低的原因,徐坑村党支部书记曾理东这样回答。徐坑村位于罗岗、黄陂、大坪三镇交界。全村仅235户,925人。在矿山关闭后,由于地处偏僻,无法发展产业,人口大量外出,外出人口占了九成。
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在参加完罗岗镇党委政府开设的镇村党员干部素质提高班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训班后,徐坑村党支部形成了共识,必须首先把“党建引擎”发动起来。
“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了,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党员干部在村民心中才有位置。”曾理东说。通过召开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徐坑村提出要集中精力壮大村集体经济,立足本地生态优势,实现持续性循环发展。引进兴宁市伟鸿教育基地,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山下发展粮食生产、山上种植油茶。在村集体收入薄弱的情况下,通过成为教育基地的粮食生产基地,借助基地的力量对所有农田进行平整,完善水利设施,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徐坑村党组织在村的发展方向上掌舵定航,协调各方,合理安排全村各项事业发展方向,发挥“指挥部”作用。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更好调动的村民的积极性,同时解决撂荒耕地复耕问题,徐坑村专门成立经济联合社,村民以田地、山林、现金等形式入股,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经联社的开发决策、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全村530亩的水田,统一打包后按照所属生产队进行划分,按照就近利于耕种为原则,将所有田块进行编号划分。有意愿耕种的村民排号选择所属生产队的田块进行复种。剩下的 310 亩全部由村经济联合社统一耕种。党员张小枚和练运方负责日常管理。按照每亩每造生产粮食1000斤计算,经联社流转的 310亩水田两造共生产粮食62万斤。按照1.4元的收购价计算,预计销售收入为86.8万元。按每亩每造耕种成本1000元计算,净利润14.8万元。
“党建引擎”要发动,每一名党员都要动起来。兴宁市日前出台的《兴宁市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更是激发了村两委干部村级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热情,“大家都在积极找思路、寻方法。真正体现了党建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核心动力之源。”曾理东说。
唤醒沉睡资源
“耕田不能只填饱肚子,还要耕出产业来。”徐坑村村党支部深入调查摸清家底,算清“明白账”,掌握存在问题,梳理发展有利条件,并针对性开出“处方”。全村水田530亩,旱地200多亩,山地3200多亩。过去徐坑村打田靠外请拖拉机,晒谷看天气,时间和效益没有保证。经社员同意,村经联社购置一台拖拉机,为村民提供有偿服务。在申请上级专项资金95万元的基础上,党员带头筹集资金100万元,建设烘干厂房。“现在厂房建起来了,三台日烘干能力共30吨的水稻烘干机也已到位。经联社将集生产、加工、仓储和销售一条龙,按照150元每吨的加工费计算,能为附近种植大户提供日30吨的烘干量,预计仅在水稻烘干这一块就可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加上拖拉机打田收入约8万元,共为村集体增收 15万元。”
徐坑村还积极盘活村中边角旱地200多亩,按照每亩17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引进大户种植牧草,仅这一项实现增收3.4万元。为解决牧草的加工问题,同时为村集体增收,该村将村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租赁给大户建设厂房,每年增收1万元。在有限的资源条件里,徐坑村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出租新建的烘干厂房和牧草加工厂房屋顶发展“阳光经济”光伏发电,预计每年可实现收入3万元,村集体实现了“房东经济”,有了长期稳定的租金收入。
“我们还将早期的扶贫资金150万元入股工业园区,每年分红13万元,为村集体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分红收入。”曾理东说。
地还是那块地,集体还是那个集体,在党组织带领下,成立村经联社转换思维,延长产业链,盘活资源,徐坑村的地变得值钱了,村集体经济真正“活起来”了,带动了集体、村民双增收。
村集体收入的增长又反哺了徐坑村的发展。这两年,从外面返乡发展的人多了,徐坑村计划新建两个公园,进一步美化村庄。“下来我们准备将2000多亩的山地,全部发展种植油茶,还要建立自己的榨油厂,建厂的土地我们都已经储备好了。”提起徐坑村未来的发展,曾理东信心满满。
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特约记者:钟思婷
通讯员:张幸华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罗欢欢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