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兰梅
□十十
漂亮又善良的婷婷是大姐兰梅的女儿。婷婷学习不错,只可惜高考时发挥不太好,只考上了二本。考虑到第二年成绩一直优秀的弟弟便要考大学了,家在农村的父母根本无法同时供两个大学生读书,婷婷决定把机会让给弟弟,自己到深圳去打工。
婷婷把机会让给弟弟这一举动跟当年的大姐很像。在我小学的时候大姐便去郑州投奔舅舅了,每月按时把打工挣来的钱寄给家里贴补家用。我一直以为大姐是没考上高中才出去打工的,后来才知道成绩优秀、一直当班长的大姐根本就没参加中考。家里四个孩子都读书,母亲身体不太好干不了什么农活,加上年迈的外婆,一家七口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的身上,于是大姐主动提出辍学。那时的我有点任性又非常胆小,摘菜见到菜里有虫子会把全部青菜扔掉,干农活时要是身上沾上毛毛虫便吓得半死,碰到蛇那更是魂都吓没了,为此经常会被哥哥和二姐嘲笑。为生计奔波的父母是无暇关心儿女的,当时我感觉很孤独、无助,便经常向大姐写信诉说,大姐总在回信中安慰我。
大姐去郑州几年后,有一天突然回来了。几年不见,大姐的变化不大,但口音变了不少,有些兴宁话她一时都说不上来了,河南话倒是说得挺溜。回到老家的大姐似乎有点闷闷不乐,不太爱说话,白天默默干活,晚上自己看书或写日记。后来才得知原来大姐在郑州谈了个对象,舅舅知道后马上写信告诉家里。父母当然不希望大姐嫁那么远,老实的舅舅也不想担这个责任,于是大姐在长辈们的轮番劝说下这才不情愿地回了家。
别看大姐个子小,当姑娘时才七十多斤,但干起农活来却是一把好手,一米五多的个头挑起一百多斤的稻谷轻轻松松不带喘的。她种的花生、黄豆、番薯等,都整理得整整齐齐,像拿着尺子量过的一样,让人赏心悦目。老屋门口那块田是最多水的,当禾苗长得翠绿还没开花的时候,大姐把杂草拔干净,在禾苗之间种上一行行空心菜,那些空心菜长得肥肥白白的特别好吃,引得村里人纷纷学她这一招。
暑假下田干农活时发现有蚂蟥吸附在腿上,我吓得又哭又叫又跳。大姐走过来,对着我的腿吐些口水,轻轻松松便把蚂蟥弄了下来。大姐不怕任何虫子,甚至连蛇都不怕。那次在地里挖红薯,突然挖出一条蛇,我吓得浑身发抖,她却不慌不忙准确地用锄头打中了蛇的七寸,然后用手捏着蛇头,把还在挣扎的蛇拿回家,当晚我们便有了一顿美味的清热除湿黄豆蛇汤。
以前老人去世了都是土葬的。老人们一般都会给自己提前准备好“棺材”,我们叫“长生”,其实也就是没有上漆的木头,等老人百年了才会上漆。外婆的“长生”就放在我们家杂物间的吊棚上,我和跟我一样胆小的哥哥从来不敢踏上这个吊棚半步,甚至一个人经过那个房间时都跑得飞快。每次要把干秸秆放到上面时,都是大姐一个人在吊棚上面忙活,二姐在下面传秸秆,我和哥哥都躲得远远的。碰到村里有什么白事,我也是非常害怕的,特别是晚上,听到唢呐声便毛骨悚然,而大姐却不以为然,她似乎是个什么都不怕的人。
到了适婚年龄了,来我家给大姐说媒的人很多。最后她选中了隔壁柘塘村老实、肯干的男子,不久便出嫁了。我们那里一般结婚便开始分家,大姐的公公跟着她和姐夫一起过,婆婆则跟她的小叔一起生活。大姐的公公是个幽默而且非常明事理的老人家,对勤劳善良又能干的媳妇非常疼爱,只可惜他老人家后来因病早早离开了人世。因为姐夫比较胆小,大姐的公公患病时,都是由大姐负责照顾,甚至晚上也是她单独跟老人家一间房睡。大姐的公公刚开始还不好意思,觉得擦身、大小便都让媳妇照顾不方便,但大姐却丝毫不避讳,她说只要长辈需要,怎么照顾都是应该的,大姐的孝心让村里人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妈妈患重病的时候,大姐也是撇下自己的家,过来娘家一心一意照顾妈妈。妈妈在床上躺多久,大姐便照顾了多久,直到妈妈去世,大姐始终都跟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大姐对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一直看在眼里,她真的是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是我们兄妹学习的好榜样。
大姐是个非常乐观的人,爱好广泛。她喜欢看书,从郑州回来时带了本罗曼·罗兰的书,那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喜欢得不得了。大姐喜欢唱歌,歌声清脆悦耳。帮我带孩子的时候,也经常能听到她嘴里哼着歌曲。大姐会演小品,还喜欢跳舞,是村里文艺队的骨干,经常到处去演出。大姐的门球也打得不错,她们的门球队在兴宁数一数二,还曾到梅州市里参加比赛。
大姐也是个做事非常细心的人。哥哥搬到城里后,大姐经常给他送自己种的菜。每次把鲜嫩的青菜从地里摘回来后,大姐都会耐心去头掐尾清洗好,把残叶一点点摘掉才让姐夫送去城里。前几年我回兴宁调理身体,都是大姐帮我煲药,中药煲好后,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过渣,直到一丁点渣都没有才让我吃。我是最怕吃中药的人,但大姐煲的中药真的是我吃过最不苦的中药。有时不想吃,大姐会哄我,看我吃完中药赶紧给我嘴里塞糖,邻居都笑她像对孩子一样。她说,妈妈不在了,姐姐不就得把妹妹当孩子哄当孩子疼么?那一刻感动得我偷偷转过身去擦眼泪。
大姐对人热情,人缘非常好,每次去她家,家里都坐满左邻右舍,欢声笑语不断。家里有什么好吃好喝的,大姐都会慷慨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大姐为人大方,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当年分家,婆婆是小叔家管的,公公去世了,大姐可以不再管婆婆。但是到了后来,大姐也一样跟小叔一家轮着侍候婆婆,孝敬婆婆。用大姐的话说,我得让婆婆吃好穿好身体好,这样做儿女的也省心。兄妹四个,我们仨或多或少都有睡眠障碍,唯有大姐的睡眠是最好的,一挨枕头便能睡着。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天塌下来,也要睡醒了再说。
以前大姐家是最困难的。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也都结婚了,感觉大姐是最幸福的人。言传身教,孩子们都被大姐培养得非常优秀、善良和懂事,儿女们都非常孝顺。女儿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儿子夫妻俩齐心协力在广州开个小公司,买了房也买了车,如今又有了可爱的女儿,一辈子在农村的大姐和姐夫便离开兴宁到广州帮忙带孙女。当年我怀孕和坐月子时,也是大姐撇下正读书的儿女过来照顾我的,一直心存感激。
母亲节时婷婷在大姐的朋友圈留言:妈妈,您一直是我的榜样!即使不能超越您,也要永远追随您。是的,大姐,您一直是我们的榜样,好人一生平安,愿您一切安好。
一场灵魂相遇
□ 郭劭楷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我看了四遍。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全程需要智商在线,很多片段都很有思考意义。这是一部给人启迪、引人深思的励志电影。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关于知遇之恩。
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波,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自认为极难的数学题,希望他那些优秀的学生能解答,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松地解开了。不过,威尔却是一个问题少年,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痛,他叛逆不羁,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看护所。蓝波教授为了让威尔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浪费数学天赋,请了很多心理学专家为威尔做辅导。对于心理辅导,威尔特别抗拒,他始终固守着内心的防线,每每用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人,不愿接受心理治疗。直至他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教授。在桑恩的努力下,两人由最初的对峙转化成互相启发的友谊,从而使威尔打开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自我。
影片将重头戏放在了桑恩对威尔的治疗过程,并将威尔的内心世界挖掘得细致而深入,层层剖析他的童年经历和性格形成过程,并最终将一个身处在绝望边缘的天才拉了回来。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威尔驾驶着朋友的二手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未知的世界和充满变数的爱情。我们深深感受到,无论未来等待他的是什么,威尔已经拥有与生活真诚相待的勇气了。
心灵捕手,这名字起得好!不用“抓”,不用“捉”,用一个“捕”字,形象地说明捕获一个人的心灵,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得到那个人的接受和认同,是多么地重要。威尔很幸运,遇到了大力帮助他的“伯乐”蓝波教授,遇到了能够帮他解开心结的“捕手”桑恩。而他们三人的灵魂相遇亦撞击出火花,激发他们互相救赎,互相成就。
看完《心灵捕手》后,用两字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新生。我们看到了威尔的新生,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新生,从人格的建立到自我认知的觉醒。这部影片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不太一样,它是一个有着重重心理障碍的天才少年在心理学家帮助引导下的自我救赎。这部电影尽管讲的是导师与天才的故事,但强调的却是“等待天才的自我发掘与定位”。它不是简单的导师指明一条道路给天才的故事,而是导师如何触动天才学生对生活道路的自觉选择。虽然我们普通人没有天赋异禀,但是学会成长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学会正确认知自己,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明晰自己想走什么路,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坚定地走下去!
或许有人看这部电影,专注的是一个数学天才的故事,一个受伤男孩心理治愈、身心成熟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影片讲述的其实是每个人的故事。人生中难免会产生或深或浅的心理困顿,每个人都可能在影片中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曾经防御,曾经受伤,曾经失败,曾经痛苦,甚至曾经自暴自弃。但最终,爱可以拯救一切,让人从泥泞中跌倒了爬起来。不管是来自珍贵的友情,甜蜜的爱情,还是家人的呵护、师长的关爱,爱让人变得更有力量。拥有酸甜苦辣百味俱全的人生,能够让我们变得足够强大,无惧人生的风风雨雨。
给他一束光
□ 邻家小子
他是我教了两年的学生,现在上初中了,但一直都有联系。现在的他阳光自信,脸上常常挂着浅浅的笑容,会跟我谈谈他的生活,说说他的烦恼。
当初的他,却是另一番模样。刚接手五(5)班,我就碰到了他——一个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的“蒙面大侠”。哪怕是六月天,50多个人挤在闷热的教室里,大家热得几乎要张开嘴巴呼吸,唯独他把口罩紧紧地勒在脸庞。他为什么一直戴着口罩呢?我把他叫进办公室,让他摘下口罩,他起初死活不肯,说了好几次,才扭扭捏捏地摘下口罩。只见稚气未脱的脸庞,一脸坑坑洼洼,满是青春痘,口罩不透气使他整张脸因过敏而显得红肿。他的一双眼睛瞪得溜圆,散发出看似满不在乎实则无比在意的寒光,我一下子明白了他戴口罩的秘密。看来,想让他摘下大大的口罩,露出青春洋溢的脸庞,还有待时日。
我先把男女生分开,各自上了一节生理健康课,让他们对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过程大致有个了解。男生的生理健康课专门请男教师教授,男生们知道了青春痘、变声、喉结等生理特征,并让他们了解到这是每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不过是有些人提前,大家用不着大惊小怪,取笑哄闹。然后,我打电话给他妈妈,听着妈妈软弱无力的话语,我能体会到她对儿子教育的迷茫无助和焦灼不安。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意义重大,不言而喻。我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位母亲,能深切体会到电话那端那位母亲深深的担忧。我决定给他一束光,照亮他的世界,让他阳光起来。
第一束光,发现其闪光点,让他的内心强大起来。他虽然“沉默似金”,但学习认真,成绩在班级处于中上。每次测试,凡是有进步的学生,我总是不遗余力地表扬,其中就包括他;他的字迹清秀,卷面端正,每次评讲作业的时候,我总是拿他的作业作为示范标本,让大家向他学习;他爱看书,作文写得不错,我经常拿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渐渐地,他的眼角多了些笑意,虽然仍旧戴着口罩,但能够看得出,口罩下面略略上扬的嘴角。
第二束光,发挥其特长,让他变得自信起来。他喜欢看书,平日写的作文选材新颖,颇有文采。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写作爱好者,所以对于投稿、征文比较热衷,不知不觉会把这一爱好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平日里有什么报刊投稿或征文比赛,我总会尽自己的能力鼓励并辅导学生参加,其中写作文最快最勤的就是他。看他那勤奋好学的劲儿,我会给他开开小灶,在办公室教他写作方法和技巧,教他怎么修改、润色作文。慢慢地,他不那么怕我这个“凶巴巴”的班主任了,有自己的想法,还会主动、大胆地说出来。教他的两年中,报刊发表作文若干篇,征文比赛获奖四次,其中有一次还是省级奖励。这大大地提升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再独来独往,时不时会摘下口罩,跟同学聊聊天,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第三束光,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变得阳光起来。学校举行六一文艺汇演,我班的节目是表演唱《少年中国说》,清一色全由男孩子担当。他说不感兴趣,我给他的同桌布置任务:“你这么想上台表演,一定要拉上他。他不上台,你也甭想上台;要上,两个人一起上。”结果如我所愿,他不想连累同桌,勉为其难,赶鸭子上了架。他说不会唱歌,我特批他在台上动动嘴皮子即可,哪怕是做一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要在台上给我站直了。他说胆小害怕,我让他站在最后一排的最右侧,那是个无人注意的角落。半哄半骗,半骂半逼,终于让他登上了舞台。六一表演很成功,当听到少年们铿锵有力的歌声,看到他们整齐划一的武术操,我心里很欣慰。特别是看到摘下口罩的他,沐浴在阳光下大声欢唱,是那么的英姿飒爽,是那么的阳光开朗,我更是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或者,这就是身为人师的最大意义!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孩子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诚然,给他一束光,他一定能成为一个自带阳光的男孩。被光照耀过的少年,终将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父爱如酒
□ 李东山
父爱是一杯酽酽的陈年老酒,越品越香。我真正懂得父爱是在经历了人生的一些风风雨雨之后。
很小的时候,我们或因为贪玩而逃学,或因为贪吃而偷了农民地里的瓜果,或因为争强好胜与同龄的小孩打架,或因为使性子跟母亲顶嘴……我们总逃不过父亲那双严厉的眼睛,躲不过他从山上采回来的特意为我们准备的荆条。令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是,我和几个同伴一起逃学去河边游泳,晚上,父亲知道这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一边怒骂“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一边让我跪在荆条上。面前还插着一根香,直到这根香烧完。我的双膝渗出了鲜血,钻心地痛,陪在一旁的母亲暗自为我落泪。多年后,我当兵考上军校,拿到了院校录取通知书时,父亲用双手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还是你比我强!”两颗眼泪从他的眼眶里滚落下来,是高兴?是愧疚?我当时读不懂。
父亲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粗心得永远也记不住儿女生日的人。他总是在母亲给我们准备的生日晚餐上,送一个顺水人情——把好菜往我们的碗里夹,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在我们生病的时候,父亲也会守护在我们身边,喂东西给我们吃,可他喂东西不是烫了就是凉了,不是快了就是慢了,而且还经常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母亲拉着我们的手或抚摸着我们的额头担心落泪时,父亲却总是微笑着,用他粗糙的手拍拍我们的脸蛋,口里重复着不变的几个字:“没事的!没事的!”父亲就是以这样“粗糙”的方式表达着他对我们的深深爱意。
可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吃惯了苦的缘故,父亲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习惯,对我们也非常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自立和节约。他不讲究穿着,平常很喜欢穿军装。如今我们都成家立业了,非常遗憾的是父亲却在两年前便与世长辞了,我们再也不能像别人家的子女一样为父亲尽孝。
父爱如酒,浓烈如许。在艰难的日子,给我温暖慰藉;在浮躁的时候,让我沉淀冷静;在孤单的境地,给我长情陪伴;在彷徨的关头,让我奋勇向前。父亲离开我们越久,我们思念越深。
编辑:李舒宇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