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宁·文峰

那道城南风景

□古红青

一个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者,轻松地骑着自行车,车的后面总是驮着一个瘦弱的女人。他们的自行车走遍了城南的大街小巷。鱼肉摊前有他们的搭讪声,小菜摊前有他们热情的招呼声,商店里有他们与店主的亲切交谈声……他们的身影在城南人中是那么熟悉,特别是那辆驮着女人的自行车,当它穿梭于城南时,简直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行车上的两个人是我的老爸老妈。我家离城南近,他们每天都会到城南市场买菜,有空闲就会在那边停留闲聊。妈妈身体弱,走路都困难,每次出门,都是爸爸用自行车载。

“古伯,早啊!今天买什么菜?”卖肉的邓叔看到骑着自行车来的爸爸高声打招呼。“来一斤排骨,一斤血骨,半斤尖肉。”老爸干脆地回答。“好咧。”邓叔一边称肉一边和老爸搭讪,很快就把这几样菜放进了老爸装在自行车头的菜篮里。“古伯,今天来一扎香脉还是芥蓝?都很嫩的。”老爸的自行车还未停稳,卖青菜的刘姨就高声问。“两样都要,再来一斤西红柿。”老爸一边回答一边算钱给刘姨,然后把刘姨递过来的小菜往菜篮一放,就骑着自行车回家做饭了……这样的情景重复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管阴晴风雨,不管严寒酷暑,老爸都骑着那辆自行车去城南为我们买菜。老妈身体好时他们一起去,老妈身体不好时他一个人去。每天,老爸把去城南买菜当成乐趣,那买来的菜也演变成一家人餐桌上的笑声,洋溢着浓浓的家的味道。

每当周末或节日,妹妹妹夫外甥们都会来我家看望爸妈。老爸就特高兴,去城南买猪脚、牛肉、五花肉、九节虾等,然后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妹妹们有时进厨房帮忙,他总是说:“去厅里陪你妈说说话就行了。”有时弄着菜时,姜不够了,蒜头少了,或者酱油没有了,老爸又急匆匆下楼,骑着他的自行车一溜烟去城南了……这样的情景重复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多少年过去了,我们都忘不了老爸自行车上满满的一篮子菜,忘不了餐桌上美味的佳肴,忘不了满屋飘香的城南的味道。

“彭老板,来三两猪心,半斤龙骨。”老爸载着老妈又去城南了。这次他买的不是菜,是给我妈买营养品。老妈心脏不好,医生说可以用猪心炖黄芪、枸杞、红枣、党参等来吃。老爸隔两三天就去买猪心,再加点猪脊骨,这样炖出来的汤油少,不腻,也鲜甜,妈妈喜欢喝。在妈妈的餐桌上,每天都有爸爸变着法子为她炖的一碗汤。老爸说,他长年在单位上班,是老妈在家含辛茹苦历尽艰辛把五个女儿拉扯大,以致把身体都累坏了。现在他退休了,有时间了,就用这碗汤来补偿补偿老妈。其实这哪里只是一碗汤,在这碗汤里,有爸妈五十多年互敬互爱的体谅,有五十多年相濡以沫的爱情,更有一个男人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责任和担当。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老爸的自行车后座上绑了个小枕头。原来妈妈又瘦了,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颠簸起来觉得疼。老爸就想了办法,在后座上绑个漂亮的小枕头,妈妈坐上去,就觉得很舒服,很温暖。从此,妈妈就叫那辆自行车为小宝马。她出门,不愿坐我的汽车(她一坐车就会头晕),只愿坐老爸的“小宝马”。老爸用那辆小宝马载着老妈,经常穿梭于城南的大街小巷。

可是某一天起,老爸老了,载着老妈的自行车有点无力了……某一天,老爸病了,再也不能载着老妈穿街过巷了……某一天,老爸在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一个人去天国了,那自行车上温馨的风景,再也没有了……

老爸走后的日子里,老妈的病更严重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去城南。后来,老妈的身体在儿女们悉心照料下慢慢恢复了。只要精神好点,她在亲人的陪同下还会去城南转转。虽然家里不用她买菜了,但她还要在肉摊前站站,在小菜摊前走走,在商店门口停停。每当那时,她那哀伤的目光里会不时掠过一丝喜悦。此时的她,是在捕捉自行车上熟悉的风景吗?那瘦弱的身影虽然显得那么孤单,但在我看来,仍是城南的一道风景。

可是,后来,城南这个孤单的身影也没了。老妈在病床上顽强地度过了两年多时间,就到天国坐老爸的“小宝马”去了……

城南依旧,物是人非。可自行车上那道温馨的风景,像一幅五彩油画,永不褪色,永远令我难忘。




砸 粽

□郭华群

端午佳节到了,客家人的应节菜肴当属苦瓜菜。而应节小食,国人一致的标准是——粽子!常规粽子是粽叶包裹糯米,如碱水粽或辅以鲜肉、豆类、干果等,各式各味的粽子构成端午最美画卷。

兴宁有种流传几百年的“砸粽”,属于一城一味的配方工艺。纯糯米无辅料,无需粽叶无需绳绑,一切靠“砸”。为一睹风采,特意去老城逛逛,寻找砸粽的美味。

临近端午节,老街粽味渐浓。在石光街一粽子档口,老板娘介绍说:我们上山人做的是水粽,用传统的水烚工艺,砸粽则是兴城一带风味。

后来在拱辰门,经老叔婆指路,在附近小巷找到砸粽店。只见店门口架着油锅,锅边铁环处,一块块金条一样的砸粽整齐排列,颜色金黄,煞是诱人。看门店环境,应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原生态,相信出品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原汁原味。

据经营者大娘说,她在此处已经卖了二十多年本地小食,砸粽长年均有销售,兼营有酿粄、煎粄等。一块砸粽呈长方体,长6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炸好后一块块排列好。当客人要求加热时,猛火热油锅,用长筷子翻炸夹起即可。成品外焦酥里软糯,颗粒感明显,味道淡咸。上学放学路上,愉快地买上一两块充饥,相信是附近80、90后美好的回忆。

砸粽的制作,在大娘口中,是闭眼即来的事情,做了二十多年,手艺烂熟于心。提前浸泡糯米,再蒸熟成饭,扒松,加盐调味,然后放入粄格内,盖上粄盖,压扁压均匀。“压”字的客家话为“砸”,砸粽的由来源自“砸”的工艺。软糯的糯米饭,经粄格压制后,变得紧实,然后切成小块,炸制后便可售卖。

据了解,附城农家制作砸粽的过程中,浸泡时加了草木灰水(土制碱水),使其口感更加滑韧,色泽明亮。压制时,蕉叶烫熟后刷茶油垫底和盖面,防止黏底,同时赋予蕉叶的清香风味。味型以食材本味为主,食用时蘸白糖或咸味姜蒜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如今砸粽貌似逐渐被人遗忘,街头巷尾也难觅踪迹,究其原因是市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可供选择的食品琳琅满目。不比粮食紧张时期,砸粽便于携带、贮藏、耐饱,特别是山间辛勤劳作之后,用于果腹,及时补充体力。这种干粮曾经肩负的“使命”,后人是难于体会到的。




祖屋情怀

□王柳萍

最近,我们到大竹围采风,刚步入祖屋,就被激情洋溢的歌声吸引。原来,宁新曲艺队不约而同也赶来助兴。天蓝蓝、地绿绿、古屋新貌、优美歌声与大自然风景浑然一体,令我们领略到“古民居福气盈门,大竹围人杰地灵”的真实氛围。

大竹围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洋里村,历史上称东厢小洋下,距兴城约5公里。据《曾氏族谱》介绍,四世祖曾子传公在康熙末年从三世祖东野(陈泼塘侧)迁入这里定居,已有300多年,至今繁衍到22世,共有300多人、户籍人口200多人、常住人口60多人。祖辈刚开始迁入此地,满眼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曾子传公带领家族在周边种植翠竹、甜竹、毛竹等,渐渐地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大竹围”因此得名。

“一年育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正如民谣唱的一样,叔伯婶娘等围绕“竹子”做文章,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各类竹制品。他们运用挑竹、破篾、编织等工艺,将一根根竹子化身为竹筐、竹篮、竹箩等,然后不定期去换取生活用品,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脚下有泥土,心间有真情。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曾宪东、曾思林等乡贤慷慨解囊打造美丽乡村祖屋。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无私奉献下,鼓舞团结全屋群众,对祖屋进行两次大维修。2018年元月起,利用屋侧荒地、旧猪舍和老竹林建起一个文体广场,同时将老屋周围的水道卫生死角进行大清理,解决了多年来一下雨就“水浸禾坪冇路行”的现象。2022年,大力修缮祖屋上下厅、天井及 68 间古式围龙旧房等,并修整屋前的大福塘,围砌周边的菜地……历经四年多的修缮,老屋焕新颜,古树绽新花。如今的大竹围,蓝天下黛瓦白墙,大福塘碧波粼粼,沿路干净整洁,宣传画靓丽醒目,与周围的古树、菜地、稻田形成一幅和谐秀美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300多年来,这里儒风盛行,孝友传家、尊师重教、勤劳朴实、自强不息、团结互助。来到老祖屋,仍觉古风尚存。交流访谈中,80多岁的曾宪荣老校长多次强调,“祖屋在,灵气在;祖屋兴,家家兴;祖屋旺,家家旺;祖屋好,代代好”,良好的民风、家风将世代传承。

大竹围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如康熙年间的文魁公曾崇、民国期间的曾全华,还有近代社会各界涌现的杰出人才,为家乡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企业家曾宪东于2014年5月获梅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曾思林于2022年5月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近年来,更可喜的是新人辈出,在校读书的学生都很认真,不断有考取研究生的后辈。在曾宪东的倡导下,成立“祖屋维护会”,拟于今年冬设立“专项基金奖学金”,用于奖励后辈,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努力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根在祖屋、魂系文化。作为村民们祖辈生产生活和举行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住老屋,记住乡愁,留下乡情,为保护和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作出榜样。

祖屋连接着一个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夜,我感慨万千,填写一首《蝶恋花·洋里大竹围》:

古井古门兼古树。翠竹凌云,万鸟欢歌处。三百年来听祖语。崇文重教勤耕务。

青瓦白墙萦紫雾。杨柳依依,半月鱼塘趣。毓秀钟灵龙凤舞。人才兴旺千秋誉。




构思精巧 意味深长

——赏析古求能先生诗《中秋咏月》

□黄向欣

本人是诗词爱好者,久仰古求能先生大名,常拜读他的诗作,而认识他是在十多年前梅州市诗词学会举办的百人诗会上,后来又在几次诗会上见过面,为其谦谦君子的形象,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文学底蕴所折服,同时对其爱护、培养青年才俊的高尚情操留下深刻印象。

纵观古求能先生诗作,诚如马斗全先生所言,语言平淡,不用僻典,诗风自然、明快,意深、工稳,而见长者之风。本来早就有心想写写读其诗作的体会,因为其诗词蕴含内容丰富、哲理性、思想性强、张力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给人以开阔的想象空间而难以下笔。现因梅州诗词学会布置了赏析古求能先生诗词的“作业”,姑妄评析“大咖”的一首佳作。

临近端午节,想到了中秋节,不由就想起了古求能先生的《中秋咏月》,这是他2020年步韵香港林峰先生的诗,因为当初我也步韵了一首,受到古老师的表扬,而倍受鼓舞,故印象深刻。现录如下试赏析之:

《中秋咏月》(和香港林峰先生)

读罢君诗愈感秋,苦无佳句可相酬。

冰轮玉树饶嘉兴,碧海青天惹古愁。

不为身高独得意,只因影大众抬头。

何曾干预人间事,山自青苍水自流。

此诗起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点明“愈感秋”,即是与写原玉的诗人产生了共鸣,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季节之秋,一是人生之秋,有人生易老、年华不再的感慨。“苦无佳句”是诗人的谦虚之言。诗人以此为起,透过“愈感秋”“可相酬”,营造意境,设下伏笔。

颔联“冰轮玉树饶嘉兴,碧海青天惹古愁”,如骊龙抱珠,巧接上联。“冰轮玉树”“碧海青天”,运用意象,极富艺术感染力,引出无限遐思。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有古老的渊源。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祭月、赏月、颂月等活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故曰“饶嘉兴”。“碧海青天惹古愁”使人联想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样的月明之夜,“几家欢乐几家愁”,还有多少人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为生活奔波劳碌,亲人不能团聚啊!通过“饶嘉兴”与“惹古愁”的对照,烘托出不同人群对月的不同情愫。有道是“诗言志,歌咏言”,这也表达了诗人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颈联“不为身高独得意,只因影大众抬头”,南粤诗坛耆宿张彩庵有云:律诗“突破中间两联,便登彼岸矣”“律诗颈联必须撑得开才算好手”,似信手拈来,却饱含深意。这两句诗颇具哲理性,以月喻人,莫为处在高位而自鸣得意,有道是“高处不胜寒”,大家仰头观看并不是因为你的能力有多大,而是借助所处高位的影响,可能有德不配位之嫌,所以要有自知之明。委婉含蓄,这也是诗人对某些社会现象暗含的针砭之意吧。此联立意高远,典雅而有新意,是诗人崇高品格的见证,真性情的体现。

“何曾干预人间事,山自青苍水自流。”尾联显得水到渠成,合理自然。更体现诗人借物抒情,月亮在遥远的天边,哪能去干预人间之事呢?月圆之夜,古往今来多少人以明月寄相思,但明月何曾知晓这些呢?正如山的青苍和水的流淌一样,这只是自然而已,体现了诗人淳朴的本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从容地对待世事变化,达观地看待人情冷暖,冷静地对待得失成败。

综观全诗,可谓立意深,形象美,声韵佳,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将天、地、人、景融成一体,前呼后应,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再赏瑶章,章无难句,句无难字,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诗意精辟,显示了诗人精湛的诗词功底,是咏月诗中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




端午抒怀

□谢惠芳

岁岁端阳祭屈公,先贤志士铸精忠。

仁心立意世人敬,正己宽严百姓躬。

履职焉忘扶社稷,安邦岂失展英风。

生来无悔扬高德,死亦离骚代代崇。

□雪棠

水满沅湘带雨浑,竞舟鼍鼓楚风存。

忠君惆怅暗伤忆,去国凄凉谁与论。

诗里三闾浮浪影,竹间九畹染苔痕。

一年一度江边祭,徒唤归来屈子魂。

□彭亮元

长路漫漫求索真,一声太息抱星辰。

汨河渺渺风如晦,湘竹潇潇泪又频。

理乱本迎调鼎手,分符不向牧羊臣。

招魂岂待天荒老,信有人间尧舜春。

□李小星

时光流逝岂能寻,湘水常萦楚客心。

江上招魂谁酹酒?堤边投粽独行吟。

每逢佳节惹愁思,幸有黄莺报好音。

自古贤愚同瞬息,莫留遗憾泪盈襟。

□廖佑浩

三湘澍雨聚长河,岁岁今朝话汨罗,

一掬忧心湮浊浪,千行悲泪悼沉珂。

离骚明瞽楚王弃,天问披聋后世歌。

喜有粽香酬屈子,清风催绽洞庭荷。




父亲节感吟

□张小豪

风中椿树总峥嵘,一枕云山入梦萦。

慢嚼菜根贻燕翼,长留庭训作家声。

绒花寂寂黄昏雨,藜菽依依白屋情。

但有鹤鸣疑老父,便将故事再三呈。

□雪棠

少小攻书不救饥,学成余技苦劳疲。

教儿勤俭家风正,处世生涯侠气奇。

德与有邻频点首,行如无道一横眉。

阿翁轶事云烟渺,梦寄游鱼怀旧池。

编辑: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