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和防治病虫害,无人机来帮忙;气象预警,监测站通过手机发送讯息,尽在“掌”控;收割,农机竞相“上场”,确保“颗粒归仓”,晾晒,烘干设备就绪,彻底告别看天“脸色”……这是时下丰收季,蕉岭农业发展迈向“数字化”“智慧化”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蕉岭,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机器换人”,搭乘传统农业机械化、数字化转型的春风,实现增产、提效、增收,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机器换人 解放农民“一双手”
七月盛夏,风吹稻香。近日,在蕉岭县三圳镇招福村田间,传来阵阵轰鸣声,只见一台台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往来穿梭,忙着抢收稻谷。另一边,货车早已在田坎边等待着“金穗”进仓装车,预备随后将谷子转运至稻谷机械化烘干中心进行烘干,全程机械化一气呵成,确保“颗粒归仓”。
“从前‘靠天吃饭’,效益不高,现在通过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收益也增加了不少,于是我将原来种的50多亩水稻扩种到了132亩。”种粮大户涂见平告诉记者,近年来,蕉岭县全力推广数字农业应用,提倡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并积极落实相关农机优惠政策和通过举办机械技能竞赛,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受天气影响,原本以为产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在后期加强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管理,以及有全程机械化运作加持,我们预计亩产干谷能达到1100斤左右,纯收益大概能有5万元,收入与往年相比可能还略有增长。”说到这,涂见平面露喜色。
在蕉岭,像涂见平这样品尝到数字农业赋能“甜头”的幸福农民并非个例。“我们通过成立合作社,吸纳了更多年轻的‘种粮人’参与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今年预计能够辐射带动4000多名农户。” 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崇文说。
“今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达6.5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14%,其中,机耕水平达99%,机收达99%。在政策扶持、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应用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助推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得以全面推进,综合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截至7月25日,收割进度完成98%,预计早稻产量可达2.95万吨。机械强农,数字惠农,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探索水稻绿色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技术,重点推进数字农技与智能农机相融合,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守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蕉岭县农业农村局农机股股长黄春灵说。
生产托管 铺就农民“幸福路”
从“机器换人”到“数字农业”,蕉岭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动能不断释放。“慢直播:蕉岭大米成长的3072个小时”——在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楼综合服务大厅,一个硕大的电子屏非常吸睛。温崇文告诉记者,“这是蕉岭县农机社会化服务联合体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田野实时监测、全程透明化溯源等技术收集全县农业大数据。”产业园的种植户、丝苗米采购商、农业专家等均可使用这个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农业”做好智慧农业大文章。
作为梅州较早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县域,蕉岭县在智慧农业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目前,蕉岭丝苗米产业园内的稻田都安装了数据监管系统,禾苗的生长情况、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病虫害实时动态监控均可通过手机端的大数据平台APP实现实时观测。
数据的采集,涵盖丝苗米全产业链。“每一方都能够使用平台获利,农民能够实现高效的土地管理,并可以通过平台向专家实时咨询,采购商能够购买到质量稳定的丝苗米,‘客都米’的品牌在互动中建立起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可以实现多方共赢。”温崇文说。
依托大数据平台,蕉岭县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也补齐了丝苗米在加工和流通等传统农业环节低效率、不稳定的短板,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造血能力,推动丝苗米产业园社会化服务和区域品牌建设落到实处。“打个比方,过去,农户收割一亩地可能需要一天。如今通过大数据平台所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机械化机器就来了,半个小时内就能收割完成,质量还特别高。”温崇文笑着透露,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对机械化种植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化服务受到热捧,目前已经接到了2万多亩订单。
梅州日报记者:丘琼
特约记者: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图片:汪敬淼 徐志宝
视频:汪敬淼 丘琼
视频剪辑/编辑:刘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