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验”激活梅州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自2021年7月进驻梅州以来,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扶工作队牢牢牵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产业发展,围绕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结合梅州资源禀赋,创新产业合作模式,以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造血”功能。

久久为功,终有所成。目前,广州市派驻梅州市助力乡村振兴的30个驻镇帮扶工作队已探索出“政府主导+民企推进+平台销售”“政府搭台+国企赋能+产业融合”“规划引领+品牌打造+市场运作”等三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梅州经验”,打开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政府主导+民企推进+平台销售  盘活沉睡土地资源

7月,五华县梅林镇、转水镇、华城镇等地的稻田里,正孕育着“双份”惊喜。放眼望去,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走上前看,一尾尾罗氏沼虾在田里畅游嬉戏。

农忙时,稻在田里长,虾在水中戏;农闲时,稻田有虾养,农民有活干。这是广州市番禺区派驻五华县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队打造的“稻虾共作”生态养殖模式。去年年初,番禺区对口支援办常务副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春雷动员企业家李素偌返乡创立了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广州翔世瑞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番禺区农科所优质水稻种植技术,与农户合作,流转撂荒土地建立基地,或直接在稻田里推进“稻虾共作”。

五华县打造“稻虾共作”模式实现农田增效农民增收。(高讯 摄)

“‘稻虾共作’模式利用山区的山坑田地,一年可种植两季水稻,养殖三批罗氏沼虾。”番禺区派驻五华县乡村振兴工作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水稻和虾共处一田,互惠互利,一亩田地每年可增加6000元左右的收入。

五华县“稻虾共作”模式,是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乡村振兴“政府+民企”产业发展路径的一个典型。“政府+民企”着眼于农作物轮作生态及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开展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外销售,以“政府主导推动土地流转+企业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项目。政府、民企形成合力,不仅让“沉睡”的撂荒土地重新“活”了起来,更以全产业链的发展,助力农田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稻虾共作”模式已经多点开花。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合作的种养面积从10亩扩大到1365亩,直接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1300多亩,在8个镇建成了12个基地、1个虾苗场,累计生产41900斤罗氏沼虾。预计到今年底,“稻虾共作”面积将达到2000亩,年总产值达到2400万元。

政府搭台+国企赋能+产业融合   打造生态经济产业

蕉岭县新铺镇,土地资源不富裕且以分散种植为主,但拥有千年古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和后方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新铺镇驻镇帮扶工作队对此进行了实践。

去年11月,依托驻镇帮扶工作队的牵头单位广州发展集团,新铺镇开始规划“光伏小镇”示范项目,打造“光伏+农、林、渔、旅游”生态经济产业链。项目计划总投资9亿元,以光伏发电为轴心,以光伏农业、光伏服务、光伏旅游为延伸,探索“光伏+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光伏+”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助力“千年古镇·魅力新铺”建设。

蕉岭县新铺镇正规划打造“光伏+农、林、渔、旅游”生态经济产业链。

“‘光伏小镇’项目总体规划220兆瓦,建成后年均发电量达2.37亿度,年产值约1.07亿元,还会增加充电桩、储能、风电等新能源设施建设。”新铺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丘旭宁告诉记者,项目动工后可提供近1000个工作岗位,投产后将有30多个长期管理岗位,100多个板下种植、养殖产业工作岗位。

以蕉岭县新铺镇为示范,“光伏+国企”模式已在丰顺县潘田镇、黄金镇和梅县区南口镇、畲江镇、白渡镇等地铺开。“板上发电、板下经济”不仅能够推广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发展,为乡镇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点,还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项目在建设、运营期间,可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带动当地电力技术、工程土建、种植养殖等人员就业。

除了“光伏+产业振兴”,一个“光伏小镇”还可推动“光伏+生态振兴”“光伏+人才振兴”“光伏+旅游振兴”等,实现第一产业光伏特色现代化农业、第二产业光伏能源产业、第三产业旅游休闲服务业有机结合,围绕“光伏概念”主题助力乡村“五大振兴”。

规划引领+品牌打造+市场运作   创新农民增收业态

在梅江区西阳镇,有个“世外桃源”,古朴的民居白墙黛瓦,袅袅的炊烟若隐若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在本真·山村书屋可以读书品茗,在“又见·山村酒馆”可以陶醉人生,在“里斯的家”可以休憩一晚……

这个“世外桃源”便是筀竹村。驻镇帮扶工作队进驻西阳镇后,充分发挥筀竹村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以建设“云端溪谷·桃源筀竹”为目标,重点发展旅游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筀竹样板”。


梅江区西阳镇筀竹村充分发挥山水人文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我们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服务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强化‘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设计,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阳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刘大志告诉记者,通过打造民宿产业集群、推出农旅体验项目、开发特色文旅活动,筀竹村探索出农民增收新业态,逐渐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梅县区南口镇打造“创意南口·客归侨乡·麓湖山庄”区域性文旅产业圈,兴宁市大坪镇打造以“一核两带”为总体布局、以“红色大坪、古道客邑、美食之乡”为功能定位的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在“文旅+农业”模式中,各驻镇帮扶工作队充分开发梅州苏区的绿色生态、红色旅游、客侨文化等资源,以村集体入股、企业建设经营等形式,盘活闲置农房和土地,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

梅县区南口镇打造“创意南口·客归侨乡·麓湖山庄”文旅产业圈。

“文旅+农业”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功模式。在保留原真性的基础上,驻镇帮扶工作队依托资源禀赋,为乡村植入功能、完善服务、打造特色、激活业态,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样板,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数说

2021年7月,广州158名干部进驻梅州开展对口帮扶乡村振兴工作,累计到位帮扶资金12.48亿元,动员社会各界向梅州地区捐款797.25万元,捐物折款583.15万元。 流转土地43518.36亩,其中盘活撂荒地20574.19亩。

产业帮扶:成立合作社127个,引进农业企业29个,建成乡村休闲旅游项目12个、旅游民宿5家,带动务工6959人次。

就业帮扶:帮扶产业项目96项,带动脱贫人口11872人;举办就业培训班39期,培训脱贫人口1084人次。

消费帮扶:累计带动梅州农产品销售1891.85万元。

文/梅州日报记者:刘巧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吴腾江摄

编辑:杨乔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