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笔下,石窟河畔,非遗流彩。近年来,蕉岭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非遗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变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让非遗文化瑰宝在保护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
活化保护传承 绽放时代芳华
距离蕉岭县城28公里的广福镇地处粤闽两省交界,是边陲重镇。省级非遗项目广福船灯是当地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民间舞蹈艺术。
“相传,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被困彭城,危难之际,被一渔家老船公和孙女藏在船舱内,爷孙俩唱着渔歌,打起花鼓,迷惑楚兵,救了刘邦。为报答救命之恩,刘邦为老船公赐匾‘渔家乐’。后人为颂扬老船公,便在元宵灯节舞起船灯,庆丰收、唱太平。表演一般由4人完成,其中1人操纵彩船,其他3人分别饰演船公、船妹、船郎。”年逾七旬的张祥丰是广福船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船灯表演已有30多年时间。
广福船灯进乡村表演,吸引众多村民观看。(蕉岭县文化馆供图)
张祥丰告诉记者,明清时期,船灯舞盛行于闽西、粤北、赣南等地。清光绪年间,福建省武平县的船灯艺人林景友到广福镇收徒,此后“广福船灯”发展迅速,并形成自身特色,在蕉岭流传了100多年,历经8代传人。而张祥丰凭着对这一行的热爱,在广福船灯几近失传的时候毅然挑起传承重担。
“我经常会跟福建、江西等地的船灯表演者进行技艺交流。结合我们船灯曲调精髓和客家山歌小调,我创作了新曲《世界寿乡·美丽蕉岭》,并在原来船灯落地花鼓的基础上增加了扇子舞和鲤鱼灯舞。”张祥丰说,他最近新收了几名弟子,近期还将开展广福船灯进校园活动,培养更多的广福船灯爱好者。
蕉岭竹编非遗传承人陈广华正聚精会神编织工艺品。(丘琼 摄)
在蕉岭,像张祥丰一般坚守传统技艺初心不改并不断推陈出新的“老手艺人”还有许多,蕉岭竹编县级非遗传承人陈广华便是其中之一。“竹编这门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如今我已经掌握了上百种竹编工艺品的制作工艺。”陈广华向记者透露,他现在正忙着利用县里的专项资金寻访更多传统竹编传承人和准备“非遗进校园”活动。“另外,我还考虑待条件成熟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更多人介绍竹编技艺,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光彩。”谈到未来,陈广华满怀憧憬。
莲池舞经过传承发展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蕉岭县文化馆供图)
实施多项举措 推动非遗出彩
近日,蕉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传习基地在广东(蕉岭)乡建馆挂牌成立。该基地是一个集非遗体验、研学课堂、对外交流、文创开发、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平台,将发挥整合客家非遗文化创意资源、普及蕉岭非遗知识、传承非遗项目技艺的作用。“我们会充分依托这一平台吸纳更多传承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让更多市民了解我们的非遗文化、非遗技艺、非遗美食。”蕉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传习基地负责人黄雪梅说。
建设非遗综合性传习基地是蕉岭县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一个有力举措。“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样化保护措施,通过统筹规划非遗场所,完善传承体验设施、广泛开展非遗宣传活动等方式,逐步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格局。”蕉岭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谢文君介绍说,蕉岭还立足“非遗传承,关键在人”,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通过传承人非遗展演等传播实践,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让非遗在群众中全面“开花结果”。
“手指要作拈花状,这只手要这样放,眼神很到位,不错!”日前,“2022年蕉岭县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蕉城镇中心小学。在活动中,蕉岭县非遗项目北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丘秋静通过讲解戏曲知识,示范戏曲动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客家传统文化,充分领略戏曲的韵味和魅力。“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走近非遗文化,实现把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孩子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参与者。”蕉城镇中心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谢文君表示,接下来,蕉岭将加强分类保护,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多元保护方案,对传承与生产基础较好并有望拓宽发展空间的非遗项目,充分丰富题材和品种,提升设计和制作水平,全力培育打响品牌。同时,加强重点保护,重新梳理非遗项目历史脉络,精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对不断提升创新的非遗项目给予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们有信心,在一套‘组合拳’配合下,蕉岭非遗将星光闪烁、繁花似锦。”谢文君说。
创新文旅业态 培优做强产业
早上一碗三及第,上班工作有活力。在蕉岭,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共识。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便赋予了这道普通的菜肴一个文雅的名字。我家研究制作古法三及第已有几代了。到了我这一代,为更好适应市场化需求,我还进一步创新制作手艺。”蕉岭三及第传统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文雅表示,三及第这道平民化、民俗化的客家美食,已经在千千万万蕉岭人的家中生根开花,不少客居他乡的朋友也时常向他表达对三及第的思念。
“三及第”是蕉岭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希望产业。(林文虎 摄)
“‘三及第’,既是美味食品,也是乡愁记忆,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巨矿。”蕉岭县文化馆馆长陈桂峰表示,“蕉岭三及第”群众基础扎实、历史文化悠久,且通过近年的深耕推广和客家菜师傅工程打造,已成为蕉岭最具特色的一张美食和文化名片。“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新赛道上,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将非遗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努力开辟 ‘非遗+文旅’的新路径,在讲好乡愁故事的同时,用市场要素、创新基因去激活发展动力,形成产、供、销、学、研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陈桂峰说。
走进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一楼,不少游客围在三及第展区参观。“我们通过图片、实物、数字视频等光电声形式活态展示非遗文化,初步形成完整的县级非遗文化展示体系。”陈桂峰介绍说,蕉岭三及第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在此得到全面立体呈现。此外,陈桂峰告诉记者,为更好宣传推广蕉岭三及第,做好非遗文化传承,蕉岭县通过制作“三及第”宣传小册子、创办“寻味蕉岭”专栏节目、打造“蕉岭县寻味美食旅游线路”、开展第三届“蕉岭三及第”电视大赛暨征文、短视频征集大赛等方式,进一步打响“蕉岭三及第”美食文化品牌,有效推动“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下来,我们将围绕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资源成为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载体和物质支撑,进一步丰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业态,推动非遗融入群众生活。”陈桂峰说。
梅州日报记者:丘琼
特约记者: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编辑:罗欢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