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梅龙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350公里时速将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从4小时左右缩短至2小时内。
新通道,新动力。随着梅龙高铁通车,梅州、河源等老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便利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动,必将有力推动梅州加快建设对接融入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有效支撑“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9月20日,梅州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守正创新、实干担当,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梅州篇章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新通道 打通对外“大动脉”畅通发展经脉
今年9月,恰逢首个国家层面支持地级市融湾发展的政策文件——《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梅州方案》)出台两周年。
在这个时刻,梅州迎来发展历史里程碑一刻——梅龙高铁建成通车。这是梅州融湾入海的新通道,也是梅州向新逐高的新通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蕴藏着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潜力。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近些再近些,是这些年梅州的热盼。两年前,随着《梅州方案》出台,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的规划从纸面落到地面,支持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则是题中之义。
作为苏区融湾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梅龙高铁建成通车,打通了梅州对外“大动脉”,为梅州融湾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梅州与大湾区地面“2小时交通圈”的形成,梅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开始凸显,发展格局亦将重塑。
“梅龙高铁的开通将为沿线人员的往来、投资机会的共享和拓展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在教育、科技交流方面带来新的便利,使沿线的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加有质量的生活。”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高铁的开通把边缘的区位变成了畅通的区位,是一个把短板、潜力板变为长板的重要举措。
“梅州在广东区域发展格局中将由‘后端’变‘前沿’。”这一期盼逐渐成为现实。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搭乘这条融湾大通道奔“流”不息。
“梅龙高铁开通后,客户来验厂、查货的路程缩短了,招聘引进技术人员更有优势,大大促进了业务的发展,双向利好。”怀揣对家乡的热爱,深圳市德方园艺术雕塑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声茂响应五华“找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于去年7月在五华建厂,下一步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带动更多的企业回乡投资发展。
新作为 发动百千万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
全市筹措近亿元开展乡村绿化,其中发动社会各界捐款超7500万元;丰顺县乡贤全额捐资出资建设的韩江中学、留隍镇市民中心、饮水工程等项目动工,计划投资总额达27.91亿元;梅江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15场次、累计植树82.8万株,建成一批“民生路”“爱心桥”……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梅州把“百千万工程”当成一项全社会行动,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百千万工程”,凝聚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合力干、群众主动干”,梅州百千万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氛围日益浓厚。
2023年度省“百千万工程”考核,梅州市被评为“良好”等次,梅县区获评消薄类区“优秀”等次,蕉岭县获评进位类县(市)“优秀”等次;梅州综合保税区2024年上半年增长率居全国综保区前10;市级“反向飞地”——梅州(广州)科技创新中心启动运营……
梅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坚持以典型县镇村建设为牵引,立足实际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文旅融合等改革试点,有力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
抓“四上”企业就是抓经济增长,梅州把培育“四上”企业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纳统一批”“提升一批”“引进一批”,梅州进一步盘活存量、拓宽增量、做大总量,推动无“四上”企业乡镇尽快清零,有效发挥“四上”企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据了解,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梅州全面统筹帮扶力量,推动省直和中央驻粤23家单位纵向帮扶梅州,动员1694家央企、国企、民企投身镇村建设,引导125个商(协)会与113个镇(街)结对共建,并保证所有乡镇结队1家以上建筑企业,让“百千万工程”成为一项全社会行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梅州全市共有助力项目64个,投资金额约38.46亿元。
新气象 乘势而上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2年9月,《梅州方案》印发,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规划落地。2024年9月,梅龙高铁建成通车,刷新梅州融湾速度。
《梅州方案》实施两年来,刷新的不仅是梅州融湾的速度,还有发展的速度。
2023年,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开局之年。这一年,梅州GDP增长6.5%、增速全省第二,创2000年以来最好成绩。乘着这个势头,今年以来,梅州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稳增长,“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经济运行保持稳健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这些成绩对梅州而言,来之不易。与其说是一种总结,更像是苏区建设先行区建设的一种证明——如何快速打开新局面。
“苏区融湾先行区来源于改革,也只有依靠改革来推进。”9月20日,梅州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指出,梅州要在融湾方案的框架下全面研究如何改革破局,不可将文件停留在纸面上。同时立足“一区两城”定位,不断完善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推动梅州苏区融湾入海、加快振兴。
梅州提出,要创新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体制机制,健全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运营机制,深化穗梅营商环境共建、信用城市共建机制,健全苏区融湾发展对接机制,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切实把融湾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要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国企与民企、政府与市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存量与增量这四个关系,在深化国企改革、加大对民企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四上”企业、瞄准乡贤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等方面持续用力,切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新突破。
要健全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以典型县镇村为示范,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一县一策”出台产业发展方案,健全完善“产业村长”“产业社区”建设,抓好农村风貌管控提升,完善“围屋家访”机制,深化“无信访村(社区)”创建,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立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和自愿有偿退出、自然灾害危险区域建房户避险搬迁等机制,出台推动农村居住与生产分离实施方案,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
融出苏区振兴发展新活力,融出苏区振兴发展新成效。梅州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把握发展机遇,弘扬客家先贤开埠精神、老一辈革命家大无畏精神,唤醒一直流淌在血液里的改革基因,特别是增强体制内人员的改革意识,防止“板结”,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拿出改革主动,扛起改革担当,在梅州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
数读
2023年
梅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
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区市第一
增速省排名创2000年以来最好成绩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
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区市第一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3%
居全省第五、山区市第一
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9%
居全省第一
今年上半年
梅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居全省第十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8%居全省第六
案例
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
梅州地处内陆,不靠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港口,怎样才能真正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
2022年3月28日,广东省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梅州苏区首个国家级平台——梅州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营,为梅州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对接的大门。
两个“首个”的背后,意味着梅州综合保税区注定不平凡,承载着梅州苏区发展的潜力与希望。
“综合保税区是除自贸区外,目前国内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梅州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梅州综合保税区是梅州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一个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梅州综保区推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的上半年“答卷”。
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6月梅州综保区完成进出口额约20.43亿元,比增219.8%,增长率在全省13个综保区中排第2,在全国160个综保区中排名第10,有效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
如今,毗邻梅州综保区的梅州国际陆港全面建成,在区港联动、海铁联运的加持下,实现区港联动、协同发展,梅州将进一步扭转对外开放劣势,开启与全球无缝对接的时代,苏区“融湾入海”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机。
今年7月25日,广州港梅州内陆港揭牌,梅州国际陆港正式成为广州港的第34个内陆港,标志着梅州打造区域性“公铁海”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加快融入国际国内物流大循环、实现梅州全域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
梅州综保区与梅州国际陆港的政策和功能叠加,将优势最大化,不仅有效推动综保区的贸易量和陆港的货运量双提升,促进大宗商品大进大出,也成功吸引新项目进驻梅州综保区及周边园区投资落户,畅通道、促贸易、引项目、聚产业的成效初步显现,为梅州苏区融湾入海、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蓄势赋能。
亲历
用好政策利好 续写苏区荣光
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梅州方案》),这是首个国家层面支持地级市融湾发展的政策文件。紧随其后,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对梅州寄予厚望并加以支持。
作为梅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吴特宏见证了《梅州方案》《若干措施》的出台,更见证了苏区融湾先行区的建设,如何一步一步从规划落到地面,从打开局面到全面起势。
“《梅州方案》是国家给广东、给梅州送来的一份‘大礼包’,也是梅州苏区融湾发展、振兴发展的方向指引;《若干措施》是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支持梅州融湾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是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吴特宏表示,《梅州方案》《若干措施》是梅州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融湾政策的出台,让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梅州作为山区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改革求变的路子。
《梅州方案》明确支持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赋予梅州为革命老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振兴发展探索有效路径的重要使命。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是梅州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管用路径。随着方案实施,梅州将在广东区域发展格局中‘后端’变‘前沿’,凸显融湾入海的区位优势。”吴特宏说。
为进一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将《梅州方案》《若干措施》细化量化具体化,梅州市制定印发《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为推动苏区融湾发展按下“加速键”。
“我们从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高站位,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提出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吴特宏介绍,《实施方案》突出关键重点,优化谋篇布局,突出苏区振兴、融湾入海“两大战略”,提出融湾“六大工程”,深化广梅对口帮扶,着力补齐发展的短板弱项。
“政策不等人、机遇不等人,政策礼包要接得住,关键是积极争取、主动拼抢。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具体项目,转化为发展优势,梅州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任务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吴特宏说。梅州市制定了融湾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融湾亮点工作清单》及《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出台15个市级配套政策文件,建立常态化向上沟通对接机制,用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动扁平化调度、条块式落实,举全市之力推动一批融湾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逐步落地实施,效应初步显现。上半年,梅州努力克服特大暴雨灾害等不利因素,凝心聚力抓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居全省第十。
用好政策利好,续写苏区荣光,建设更高水平的苏区融湾先行区,梅州正以先行者之姿再前行,为革命老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有效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唐林珍
通讯员 辜昀玥 江启华
编辑:罗欢欢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