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平远·程乡


贤明正直的“泰山北斗”

——走进平远县差干镇湖洋村进士堂看谢升庸忠孝故事

平远县差干镇湖洋村位于差干镇西部,距离镇政府 6 千米,与新村、岭背村、鹧鸪垄村、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书园村和聪坑村相邻。据说因村庄东边的山岭较矮,村民每天能早早看到太阳扶摇直上而取村名 “扶阳”,后谐音写作 “湖洋”;又传说客家人称积水的烂泥田为 “湖洋田”,该村有不少这样的农田,故取村名 “湖洋”。清乾隆十年进士谢升庸故居进士堂便坐落在该村。近日,笔者走进进士堂,寻找清乾隆十年进士谢升庸一生的忠孝故事。

进士堂两块门牌匾。(朱双玲 摄)

“两块匾”见证“忠孝两全”

进士堂谢升庸故居位于湖洋村古楼岗,始建于明代,为两堂二横一围龙格局,建筑材料为土木砖瓦,穿斗式悬山顶结构,大门口有门坪 和半月形鱼塘,占地面积 1120 平方米,今还住有人家。故居已被列为平远县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单位。200多年过去,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故居,还依稀可见到文人留下的那些味道。“要说进士堂的镇堂之宝,当属屋内保存完好的两块牌匾了,它见证了谢升庸忠孝两全的传奇人生。”随行的湖洋村党支部书记谢水生介绍说。在谢水生的带领下,笔者找到分别挂在房屋正大门口和正堂上方的两块匾。其中大门上方的“进士”匾,刻有“清乾隆十年 (1745 年)制”字。另一块是“潜德光照”镀金匾。据《平远县志》记载,“进士”匾由当时朝中大臣钱陈勤等人为谢升庸题写。“潜德光照”是谢升庸继母 81 岁寿辰时当朝宰相于敏中题赠。

谢升庸考取进士后,先后在江南金坛县、河南正阳县任县令,后改任惠州府教授。在金坛县令任上,谢升庸广施仁政,秉公选拔人才,被当地称颂为贤明正直的父母官。在任教授期间,谢升庸日与诸生讲学,教人先培养度量见识,后教之学问,士林仰之为“泰山北斗”。

“这两块匾都是当年原版保存下来的,是我们全村人的荣光。”谢水生说。湖洋村像一个小盆地,历代盛出读书人。该村谢万芬在恢复高考第一年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轰动一方。而今,虽然当年清朝进士、清华学子的辉煌已过,但村民们也常以读书人为荣,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时光,勤学苦读,村中已走出多位教师和大学生。

谢升庸故居进士堂。(潘梦志 摄)

进士民间佳话至今广流传

谢升庸出生平常百姓家庭,幼年生母病逝,靠父亲和继母扶养成人。经受家庭困苦,升庸小时颇为懂事,勤于家务,智力不凡,更得父母宠爱。因家庭经济所限,10岁时方进私塾读书。他珍惜宝贵时光,曾搬至差干五指石从师苦读,深得老师关爱。

谢水生说,谢升庸的勤劳苦读、渊博学识至今仍让湖洋村民津津乐道,村中上了年纪的男女老少,信口就可说几个升庸进士的故事。

有一年端午节,其母亲送来粽子,他边抄诗文,边吃粽子,本应把粽子沾糖而沾到墨砚盘里,吃了还不知什么滋味。老师见后,不再让升庸苦读书室,而是带他到五指石周围游山览水,捕景作诗。升庸经常饮用书室附近的一沏清泉,后文思更进,为文下笔立就,于是五指石便有了“聪明泉”的传说。

除了聪明泉,湖洋村流传“对诗”的故事。相传谢升庸年少时常与众友和咏。一次,一学友结婚,新娘是个才女,几个同窗好友前往庆贺,晚上去闹洞房,唯独谢升庸未去,在客厅与人座谈。众友闹至夜晚,新娘意欲早歇,遂出一联,若众友对出下联,便许可他们再闹,如对不出,请早回休息。新娘以花烛为 题,出句 “玉烛缠龙,龙潜海底火中出”。众友不能对,急去厅中请谢升庸。谢升庸至洞房内,见新娘坐床上蚊帐内角落里,花鞋脱在地上,遂对曰“花鞋绣凤,凤在天边地上飞”。真是绝对,新娘无可挑剔,只得任众友取闹。夜深了,新娘又用诗来请众友回去:“洞房花烛好光阴,妾愧无才不会吟。愿借唐诗书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众友听后,高兴散去。

此外,该村还流传关于 “早知今日文章贱,不如当初学凿犁”的故事。清乾隆年间,谢升庸在江苏金坛县任县令第三年,父亲不幸去世,他告假回乡守孝。他为官清廉,一贫如洗。守孝期过后,因嫌官场黑暗,不再任官职,晚年潦倒。他一贯喜欢吃蒸酒的糯米饭干,有一次邻 居家请来一位木匠做犁 (凿犁),恰好家里蒸糯米饭干,就盛了一碗端给木匠吃。谢升庸很想吃,却又不便开口。事后,他问邻居为什么不盛糯米饭干给自己吃。邻居说,你是有名的进士,又做过县太爷,这么粗糙的东西,我怎么敢盛给你吃?人家会说我对你太不尊敬。谢升庸摇了摇头,感叹:“早知今日文章贱,不如当初学凿犁。”

如今,尽管谢升庸已经是270多年前的人物,但对于差干特别是湖洋村人来说,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他的故事至今在湖洋村广为流传。谢升庸进士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的传奇都在告诉家乡的后辈们: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就能够走出大山,在更大的舞台上挥洒自己的人生。

撰文:朱双玲

                                                                                 融融邻里情

●钟金红

鹄所著的《题邻居》。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邻里之间虽然平平淡淡但充满和睦温馨的情景。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的生活中,邻里关系和睦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我深有体会,有许多事情在我记忆的空间里已被冲刷模糊了,可是有一件事,却像刻在我心中一样,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清晰。

那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这天晚上,我邻居小雪的嗓子莫名其妙地红肿起来,上半夜还睡得好好的,下半夜痛醒变成了“刀片嗓”,甚至连喝水都疼,无法正常吞咽,还伴随着头疼、腰疼、全身肌肉酸痛。她下意识地往额头一摸,不好,滚烫的!再一量体温,高烧39.8℃!这把她吓坏了,拿起电话就打120,好久才打通,但是120告诉她现在所有救护车都在外面跑,按时间排序,排在她前面的还有20多单。这让她心急如焚,家里没有退烧药,情急之下她开始给邻里好友打电话求助,结果一无所获,要么没人接电话,要么就是没有退烧药。她几乎有些绝望了,这时一位热心肠的邻居阿姨让她先用冷毛巾敷头物理降温缓解不适,嘱咐她多喝开水,先把体温控制在39℃以内。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小雪只能以发帖子的形式求助于网络,通过微信群与朋友圈发布求药信息,希望有心人能看到,帮帮她。

第二天一早,我妻子打开手机,“万能的亲们,谁有退烧药呀?家里有人发烧,跑了很多药店都没买到”。一条求药信息在社区群里弹出,看到求药信息后,我妻子立即回复小雪,“我这有布洛芬,我给你送去”“吃了退烧药要多喝水,及时补充体内水分”“可以把毛巾放在冰箱里冰镇一下再用,退热很好用”。随后,我妻子给她送去了仅有的一盒布洛芬。要知道,退烧药是处方药,一般家庭有这种药本来就少,况且在疫情期间,更加稀缺,无论大小城市,各地都出现了退烧药一片难求的现象,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抢购、缺货、断货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互联网平台,限时抢购美林、泰诺林、芬必得等药品也是一上架就被抢空。我妻子为了买到这盒退烧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求了不少人情。

两天后,小雪打电话给我妻子说,谢谢杨老师的雪中送炭,她的烧已退,扁桃体红肿和各种“疼痛”症状也消失了。好在有杨老师给的一盒布洛芬,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盒退烧药帮她解除了危机。

事有凑巧,小雪与妻子通电话时得知我父亲痛风发作,疼痛难忍,躺在家里,下不了床,试遍了各种方法效果都不佳。找办法治好父亲的痛风病,也就成为我工作生活之外最主要的“功课”。她向我们推荐介绍了一个治疗痛风的方法。她父亲2010年得的痛风,不爱忌口,经常喝酒,每年都要发作好几次,全家为此都特别担心。她用一位老中医自制的偏方酒和醋泡脚的方法治好了她父亲的痛风病,10多年的痛风痛苦终于结束了。

我用小雪送来的偏方酒和醋泡脚的方法给父亲治疗痛风,第二天,父亲说有了好转,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第三天又好了很多,脚趾关节部位没那么痛了,手上、脚上、膝盖上的肿胀消了好多;第四天脚趾关节已经不红肿了,痛风石有明显变小……一直到第十天,他可以下床走动了,再去医院做了个全面检查,痛风石消失了,尿酸也正常了,让他摆脱了痛风的折磨。

常言道:“金乡邻,银亲眷;邻里好,赛珍宝”。暖心之举只为守护邻里健康,一个个守望相助的邻里善举汇聚起温情与力量,展示了客家人的平凡大爱。

                                                                               背 影(外一首)

●李永清

黄昏里,星辰流转

退隐于万里无垠的苍穹

一团云,自天际飘至

夜色下,微星点缀

湿润的娥儿系着薄层轻纱

一弯月,时隐时现

暗夜中,蓝光掠过

风在疾驰,花在飘落

一串雨,游移忽动

期待着,时间路口悄悄而遇的笑

憧憬着,岁月途中悠悠而待的闲

渴望着,流光转角静静而立的影

蓦然回首,眼前依稀浮现

你飘忽的背影,于夕阳拉长

幻化为,遍地的缱绻

夏之思

绿荫幽草夏性灵,晴日暖风不负今。

小荷出水娉婷舞,清欢煮酒赋心馨。

致敬母亲

●刘福良

枝叶扶疏总念根,人生此世更思恩。

怀胎哺乳长铭爱,呵护翻羹永记痕。

母失笑容因子岔,儿穿暖袄幸娘温。

无枯心血无枯泪,兰桂葳蕤雨露源。

                                                                      张生红笔下的故土情

●陈耀宗

才女张生红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我一直想为她写点什么,却总是无从下笔。

30多年前,这位怀揣266元,走出大山,走进大都市,独闯世界的客家妹子,一路历经风霜雨雪,一路饱餐磨难,砥砺拼搏,后成长为一位耀眼的旅港女企业家和功成名就的70后新锐作家。好几年前,当我读到她的成名作——四千多字的有血有肉、饱蘸汗水和眼泪的自传体散文《鹏城起舞》时,当我和她面对面接触时,第一次听她讲述她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讲述她酸甜苦辣咸的心路历程时,我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心为之震撼,久久难以平静。

文学向来是神圣的。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就这个话题不知写过多少文章和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最出名的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丕说的那句名言——文章乃“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有学者认为,他过于强调和夸大文学的功效和作用。早些年,有人声称“文学被边缘化”了。窃以为,不管文学的功效和作用如何,不管文学如何“被边缘化”,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文学的价值和力量确实是无穷的。用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名言来说,今天我们感受到“文学依然神圣”的精神。张生红从小就喜欢文学。文学对她来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正如著名作家铁凝所说,“文学是灯”,它“照亮心灵”“照亮人性之美”。这盏灯温暖着张生红的人生,照耀着她一路前行。坚持读书和写作,已成为张生红的生活方式。这些年来,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她乐此不疲坐在书斋里敲打键盘,忘我耕耘在文学的王国里。我虽不才,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毫无建树。难能可贵的是,多年来,她一直珍视我为兄长。她几乎每有感悟,每写一篇东西,都会发给我。我远在数百公里以外的粤东北平远,每次打开手机,看到微信里她发来的作品,里面显示的时间几乎都是深夜十一、二点钟,更多的是下半夜的时候。她精力充沛,写东西非常快。记得疫情初期,她困在香港时,三个月的时间,就创作了数十篇(首)散文、诗歌。2021年,张生红的第一本散文、诗歌作品集《大漠微尘》,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仅仅过了短短两年时间,她又拿出这部取名为《今夜只为等你》的书稿,再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足见张生红在文学创作上勤奋、用功用力的程度。

文学是孤独和寂寞的事业,也是“愚人”的事业。如果耐不住孤独,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冷板凳,是很难有作为的。无疑,《大漠微尘》《今夜只为等你》是张生红坐冷板凳和挥洒汗水的结晶,值得称道。《今夜只为等你》是她的第二本著作。书中收入的散文、诗歌72篇(首),如同一串串珍珠耀眼夺目。比起第一本书《大漠微尘》,张生红这本《今夜只为等你》有了新的变化和质的飞跃,比如说艺术手法呈多样化,比如说主题挖掘上更深,立意上更新,构思、谋篇布局上更严谨,文字、意境更有张力等等。

在文学艺术上,张生红练就了多副笔墨。她爱好广泛,是难得的多面手,是个多栖文艺家。写作和琴棋书画她样样来样样拿手,还烧得一手好饭好菜。在她的这本书里,你可以真实地倾听到她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感恩新时代,感恩生活,感恩脚下厚土的心声。张生红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她热爱故土,每次回到家乡梅州平远,都要吃家乡菜,吃饭甑饭、钵子饭,她说家乡的饭菜特别醇、特别香,连做梦都想吃。因而,在她的笔下,她饱蘸激情、妙笔生花,多形式、多角度讴歌生她养她的土地,讴歌家乡的父老乡亲,讴歌家乡富饶的物产和秀美的山水。品读她的《一抹乡愁》《父亲》《外婆》《迷人的“鬼捡火”》《天陆古》等篇章,我能窥见她对故土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在她的笔下,美无处不在。她走笔河山,寄情山水,既有对新时代祖国秀丽山川的真实、传神描述,也有对人在他乡或异国风情的发自肺腑感受。《待到春花烂漫时》《冬至阳生春又来》《天空之镜》《居延海日出》等篇章,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读张生红的作品,总是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以及积极向上向善、震撼心灵的力量。文学是人学。张生红善于观察生活,目光犀利。在本书中,张生红以女性敏锐和细腻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洞察、反映社会或人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揭示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方面,在她的不少作品中,表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今夜只为等你》等,不由让我眼前一亮:标题新颖,文字灵动,寓意丰富,思想深邃,给人以全新的阅读快感。

《今夜只为等你》一书颇值得圈点,让我爱不释手。书中的诗文,或题材各具特色,不拘形式;或章法含蓄委婉,或风格妙趣横生,或文字新奇精特,不落俗套等等。不少篇章,美不胜收,让人反复咀嚼、沉思,让人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洗礼。当然,本书并非字字珠玑,篇篇精彩,也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有些篇章偏重思想性,却忽视了文学性;有些篇章的主题还可以挖掘得更深些,包括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等等。

据张生红透露,下一步,她打算公开出版她的第一本画册。在此,我期待着张生红在来年再来年的春天里不断耕耘、劳作,在金秋时节里去收获累累硕果!


编辑:温惠棠(实习) 李子莹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