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平远这么干!

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旅游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平远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平远上岃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仁欢:

“绝气山歌”不绝气

“天有灵、地有灵,保佑我们平远人,下昼彩排还落雨,暗晡演出雨就停……”“五一”假期期间,平远举行2024年粤闽赣三省客家山歌展演,来自粤闽赣三省的客家山歌传承人及知名山歌手齐聚一台,共同展现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以及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新成果。

李仁欢(右)与搭档表演平远山歌。

“我们统一用梅县的传统曲调‘直头筒调’来对歌,展示就用各地自身的唱腔,”展演中,代表平远展演的是平远上岃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仁欢,其与学生一起上台,即兴表演山歌,“见景生情,即兴而歌,自由抒发情感。”

平远客家山歌,从18世纪开始在全县流传至今,主要通过师徒、社会、网络等方式传承,山歌种类较多,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其中又以平远上岃山歌较为出名,平远上岃山歌也称“绝气山歌”,四句八节、尾声短促,且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2020年12月,平远上岃山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仁欢自小被客家山歌耳濡目染,也曾向第一代国家级客家山歌传承人余耀南学习。在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山歌熏陶下,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提高山歌演唱水平,学会了客家山歌唱法。

“我要做个好学生,文明好学记心田……”每天下午,在大柘中心小学,总有阵阵嘹亮山歌回荡在校园里,韵味悠扬。“我会将原来的曲词稍加改动,使更多年轻人喜欢山歌。”李仁欢会到平远多所学校开展传承活动,每年还参加各级文艺汇演或比赛,更好地传播平远客家山歌。

“以前学习山歌需要功底,门槛较高,现在只要喜欢山歌都可以学。”李仁欢利用QQ、微信、直播平台等传唱山歌,不图名利、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此外,他还开设了培训机构,引导更多人学习山歌,推动平远山歌的发展和传承。

平远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韩浩文:

一锤一凿见匠心

走进县城两口塘木雕加工厂,除了能闻到一股清新的木香味,还可以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负责人韩浩文拿着工具在雕刻着。木雕技艺均是锤凿而出,看似简单,实则是粗中有细的硬功夫,“粗就是要花大力气,细就是要仔细观察。”量材施艺,每一个步骤,都要斟酌思量,仔细操作方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韩浩文在创作木雕作品。

一件成品,除了巧妙的构思,还需经过木活、旋活、凿活、铲活、锉活、磨活、上色、打蜡、漆活等工序,细节轮廓、毫厘之间讲究细腻精致且精益求精。

据了解,平远木雕技艺已有460多年历史,名师巧匠辈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尺镇的能工巧匠制作樟木箱雕刻工艺远近闻名,远销南洋等地。2019年1月“平远木雕技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韩浩文作为平远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木匠世家,18岁时就受曾祖父影响与木头结缘,辗转浙江、中山等地拜师学习木雕技艺,形成独特风格。“细心与悟性是我这些年创作木雕作品的体悟。”创作一份作品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短则一两月,长则一年半,为了雕刻,韩浩文时常废寝忘食,每天连续构思、创作十多个小时,手上的伤痕更是不计其数,但他依旧乐在其中。

木雕技艺创作出来的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木雕根艺集奇、巧为一体,借助根材的自然形态,加上独特的创作,进行少许雕饰,将艺术创作和天然奇特造型完美结合。”对于创作,从业20多年的韩浩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将客家文化融入作品中,在近年举办的深圳文博会和客家文博会上,他结合当地客家文化创作的《围龙故事》《平远上岃山歌》等木雕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如今,韩浩文已小有名气,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木雕公司,订单量越来越多,并且在当地聘请了10多名木雕师傅。“传统的东西总要有人传承,群众喜欢,我就要做下去。”为了进一步发扬木雕技艺,韩浩文在超南村买下了一块地,建起了根雕艺术展示厅,各地根雕爱好者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参观、交流、学习。

梅州日报特约记者:袁志鹏 俞巧燕

图:袁志鹏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