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平远·程乡

家国天下 薪火相传

——探寻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林商翼家族的家风故事

□朱双玲 林绪远

编者按

平远建县于1562年,历史悠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建县460多年来,平远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共平远县委宣传部、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即日起在本版联合开设“史志话平远 助力‘百千万’”专栏,挖掘整理平远人文历史故事,让读者品读身边的历史人文,感受平远史志人物的家国情怀。

在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有一名望之家。这个家族在林商翼(1882-1924)的引导下,其弟弟林震、妹妹林演存、儿子林公顿、女儿林玮、侄子林士谔、林士骧,孙子林馨曾、林纪曾、林惠曾等人,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险阻,不计名利,在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近日,笔者走进凉庭村,探寻这个大家庭里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家国情怀绵绵不断的故事。

优良家风孕育代代精英

“林”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成片的树木或竹子,另一个则表示为聚集在一起的同类人或事。即“林”寓意着团结一致,和睦共处。对于林氏族人而言,团结便是家族的精神所在。

据现有史料记载,林姓最早由福建进入广东。650年前,彦英公上代南徙福建后于蒲田定居,后迁汀州上杭。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传说林彦英父子由上杭石田塘尾,挑担(迁居)由蕉岭一路来到东石粜米岗,突然所挑扁担断裂,因此,就地选址定居,“落担祖”其名由此而来。彦英公他在平远东石建立基业,林氏族人在此开枝散叶。而“睦宗亲”“务读书”等家风家训也为梅州林姓培养了众多名人。在平远,东石镇凉庭村林商翼一家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走进凉庭村,林商翼故居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剩下残垣断壁。“这是我伯公的故居,后在胡琏兵进占平远期间被烧毁。”现年87岁高龄的林商翼侄孙林意曾介绍说。

再往前走,是一座经修缮的林氏济南祠堂,它不仅是凉庭村林氏的“文化祠堂”,也是广东林氏由闽入粤十六世坤露公的开基祖屋。

林氏宗祠常见的堂号有西河堂和济南堂。林意曾介绍:西河堂来自汉代郡名。东周时期,林氏三十六世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赵五祸,携子及家人隐居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故林氏以“西河”为堂号。济南堂则是四十七世林遵,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凉庭村便是以济南为堂号。

“崇文重教一直是林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将士。”对林氏家族文化颇有研究的林意曾说。

推动“新学”泽被乡邻

林商翼,这位曾为平远教育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平远“新学”开拓者,在清末民初是公认的“平远教育贤能四杰之一”。他治家严谨,打造的以勤政廉洁,慷慨助人,不贪污、不受贿、不嫖、不赌、不吸鸦片为家规的精神财富延续了100多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林商翼学成回乡,在县治仁居举办速成师范传习所。经办两届有14人毕业。接着,林商翼先后应两广方言学堂、广府中学堂(今广雅中学)之聘,任监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又回到家乡,倡设铁民高等小学堂。但“新学”初举,经费困难。林商翼呈请将东石圩过去由商户招标的屠牛税收入,归入学校,得到官府的批准。继屠牛税收入归入学校后,林商翼又向县府申请将牛皮捐也归学校。这些固定收入,对东石铁民高等小学堂的巩固和不断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乡为始,众乡效仿,再发展到将市场亭租、屠猪、屠羊等税,同样拨归学校为经费,和各校的田租利息结合,成为平远教育经费来源的两大支柱。可以说平远教育的发展,林商翼功不可没。

清宣统二年(1910年),广东咨议局成立,林商翼被选为本县议员。辛亥革命后,1912年广东成立临时省议会,议员改称代议士,林商翼当选为平远代议士。

平远东石尖山铁矿储藏丰富,且质量很好,早为日本人垂涎。1913年,经日本人示意,广东都督龙济光拟将其开采权“租”给日本。林商翼知道后,便会同国民党元老姚雨平及住广州的平远同乡,到处奔走呼号,并联络各县议员呈请省议会表示抗议。经多次力争,龙济光鉴于众怒难犯才罢议。林商翼尽力维护桑梓、国家资源的举动,得到全县人士的交口称赞。

民国初年,广东赌风很盛,几乎遍及城乡。1917年,广东督军陈炳焜为了筹措军饷,企图通过贿买省议员放松禁案。在“银弹”面前,有一部分议员沦丧了道德,但林商翼等一部分议员却坚持禁赌而拒受贿赂。他的清操正气,为人所敬仰。

坚定不移支持革命

家族的传承不止在财富,更在于文化和价值观。家庭教育就是维系良好家风,延续家族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林商翼的影响下,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堂的其弟林震(1886-1924),在辛亥革命时,曾任广东北伐军高级参谋、粤军师长、总司令部顾问等职。1912年1月上旬,粤军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之命,由南京渡江北伐,林震受命为前敌总指挥。民国初立时,林震愤然去职。

1920年粤军回粤后,林震出任粤军总司令部顾问。1924年春,林震因病逝世于广州,享年40岁。一代良将英年早逝,孙中山闻之深表哀悼,手书“开国勋良”四字及“渡江留伟绩,建国纪殊勋”对联树于坟前以表其功,并以金属棺木入殓,归葬于乡。

其子林公顿,1917年毕业于平远旧制中学。次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转读经济系。曾参与“五四运动”,为运动中“火烧曹宅”的三十二名学生之一。民国前期,林公顿既从政又从军,曾两任平远县县长、一任始兴县县长。民国后期,为平远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平远解放后,曾任平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据《平远名人传略》中记载,在解放战争时期,林公顿离开隐居多年的老家,到南京、上海、湖南、广州等地游历两年。1949年,李济深介绍他去香港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华南负责人张文。在张文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作出回平远做和平解放工作的决定。

回到家乡东石镇后,共产党武工队员前来与他秘密联系,他以自己的社会地位掩护武工队的活动,在家里接待来往的武工队员。同时还联系了经常在锅笃里活动的另一支武工队——梅北武工队,并安排他们到他家附近的学校里食宿,并将家藏的几支驳壳枪和1000多发子弹主动交给武工队。

在解放平远战争中,林公顿秘密向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时任国民党兴梅专员李洁之表示:决心和国民党决裂,拥护共产党,走和平民主道路。在他的周旋下,平远不费一枪一弹实现和平解放。因他对解放平远作出的贡献,平远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后,被中共梅州地委任命为副县长。1949年9月1日,平远县军管会、县人民政府迁回县城办公,林公顿继续任平远县副县长。1950年3月,任兴梅行署民政科副科长。

英杰辈出传承家风

一个家族的兴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沉浮,林商翼家族始终保持着繁荣昌盛。家族子孙始终秉承家训,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演绎着何为家族传承,何为“齐家报国”。

除了坚定不移支持革命的弟弟林震和儿子林公顿,妹妹林演存,曾游学日本,为平远第一位留日女学生,后孀居北平,协助熊希龄办香山幼慈院,并任香山医院院长。

侄女林玮(1908-1980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是“嫁”给南洋华文教育的平远奇女女子,专于事业,终身未婚。

侄子林士谔、林士骧两兄弟,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曾在厦门大学任教。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林士谔。林士谔幼年在家乡读完小学。1925年以后先后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37年,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从陀螺仪表专家德雷珀博士。在学习期间,以解释无线电高度表地面测试现象设计原理的《驻波理论》,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以《飞机自动控制理论》获航空科学博士学位,该论文中提出的“高阶方程劈因解法”,被誉为“林士谔法”。这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方法至今还被有效地运用,并被收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1939年,林士谔立志航空救国,毅然从美国回来,任当时中央航空研究院研究员。1943年,首创膜盒式真空速表,获当时航空委员会颁发的“光华发明奖”。1946年,任厦门大学教授、系主任,从事航空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林士谔历任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一级教授,自动控制系副主任兼陀螺研究室主任等职。林士谔毕生从事中国的航空事业,建立起系统理论,培养出大批人才,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如今,更多的林商翼家族后裔已走向香港、新西兰等世界各地,在新时期这些林氏后裔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不变的,依然是那永恒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在林商翼百年家族的绵延中寻找着家风故事,就是希望通过参悟这些优良家风,激励后人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

路 口

□刘梅兰

外婆家出发到5里外的小学,要经过一段山坳河堤路,几次偶见长蛇出没,倍感幽长而可怖。路口还有恶犬狂吠,曾被咬伤脚后跟,更是心悸非常。每天上学,外婆总要陪我走完整段山坳,放学再到路口等我。

曾记一冬日暮晚,半路遇见租阅连环画的老爷爷出摊,因兜里刚好有钱,爱看书的我自然不会错过。其时,1毛钱看一本连环画,而我看得快,摊主答应我可以看两本。因贪恋连环画而忘记时间迟归的我,紧赶慢赶,到达山坳时还是发现天已黑下来了。刺骨的寒风夹裹着恐怖的怪声一阵阵地呼啸,恐惧从四面八方涌来。这么晚了,外婆等了那么久,还要煮全家的饭,估计早就回去了吧。这么一想,愈发地心惊胆战,一路拼了命地低头小跑。

突然,有一个声音:“阿妹,阿妹。”原来是外婆还在路口等我,惊惶的我内心一阵温暖,忍不住鼻子一酸,抱着外婆哇哇地哭了起来。在如此寒冷的冬日夜晚,外婆由黄昏到天黑,顶着风在黑暗里站了多久啊?而我却在废寝忘食地看无关紧要的连环画,着实是后悔非常。

多年以后,我已结婚生子,亲人们几乎都搬到了县城。家里在城市中心开了家鲜花店,外婆刚好随八舅搬家住在附近。工作人员说每到周末,外婆总要一天四趟到花店,发现店里人多担心影响生意就在路口张望,看我们夫妇在才敢进来坐坐。外婆不晓得用新式的钥匙开锁,也不晓得如何单独坐电梯,所以每天都去这个城市的子孙家门口转转,去了这家去那家,等待和回家的子孙们在路口“偶遇”。而我常因忙于工作,或是慵懒赖床,或是无关紧要的各种聚会,很少去陪着外婆,即使偶尔去看望她也是坐坐就走。总是觉得外婆还可以健康地行走,没看见我的话她会去其他亲人处,不必每个周末都一定要见。

四年前的一天,外婆按习惯每天去子孙家旁路口等待“偶遇”,因横过马路被一快车撞了。我们都心疼无比,告诫她不许再跑来跑去。从那以后,我猛然发觉,外婆老了,老到看不清红绿灯了,老到听不见汽车喇叭声了,真是后悔没有每个周末都陪着她。

后来的几年里,我周末尽可能地抽时间去花店,只是花店没有了外婆的身影。外婆已只能卧床宅家了,必须去家里才能见到她。2023年3月,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由我们撕心裂肺,装着她的灵车依然消失在了那个路口。

每每想起老家那个我走过无数遍的路口,或是看到花店旁外婆经常张望我的那个路口,总是有一种东西再也无法控制地流过心头,泪湿眼眸。现在想来,童年那个路口以及那侵入心骨的寒冷,因了外婆,成了我最温暖珍贵的记忆。

人间仙境云水谣

□肖鹏

暮春时节,蝶舞蹁跹。在这风光无限的日子里,我们怀揣着踏青赏景的喜悦,从家乡梅州平远驱车前往福建漳州市南靖县的云水谣。

云水谣原名长教村,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古老村落,明媚的阳光下,远山如黛,林嶂如幕。这里有幽长的古道、千年的老榕树,还有饱经风霜的土楼。

大巴车停在了怀远楼停车场。我们下了车,步行在村间的弯曲小巷,穿过小巷的尽头,一座如巨人般的土楼映入眼帘,这便是所有土楼中年纪最轻、居住人口最多的怀远楼。怀远楼建于1909年,建筑面积4520平方米,为双环圆楼,外环高四层,内环一层,一进大门,抬头一看,有3个漏水孔,连接着二楼的3个倒水孔。“这样巧妙的防御设计,就算敌人在大门放火,二楼一倒水,那火也会立刻浇灭。”本地一位姓简的导游阿妹介绍到倒水孔的时候,语气中很自然地流露出自豪。我发现地上还有2个排水道,疑惑地问简导:“那么长一段下水道日久天长不会被杂物堵塞吗?”简导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析:“那时水没有污染,古人就在下水道里养乌龟,乌龟爬行时能清淤、排堵,所以不会堵塞。”怀远楼其中的“斯是室”古朴天然,据说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楼中的对联与花字无处不透露着土楼主人对于后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

离开怀远楼,我们走过一段铺满石块的小路,顺道参观了土楼之光文化园后,便来到了“和贵楼”。“和贵楼”又称“进士楼”,门口高悬着的“进士”牌匾,是赐予清道光年间的进士简逢泰的。这是一座神奇的建筑,有“天下第一奇楼”的美誉。之所以说它神奇,是因为土楼建在沼泽地上,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是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至今已有200多年,它仍是坚固稳定。整座土楼高大壮观,雄伟坚固,颇似古代城楼,令人叹为观止。楼正大门贴着一副楹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是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楼里有两口井,一阴一阳,两井相距十八米,一口井的水浑浊不堪,一口井的水清澈见底、水质甜美。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通向各层楼,登上最顶层,站在“瞭望台”,可瞭望敌情。我由衷地赞叹了一句:“古人真聪明!”

一座土楼,一户民居,一扇大门。大门内是一片别有洞天的小天地,也流传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身处古朴的土楼,原野的清风,给土楼带来陈年老酒般沉香飘溢,也启航着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我们在赞叹古人的智慧中依依惜别土楼。走过一路鹅卵石铺成的平平仄仄的古巷,田径边上的花儿正开得烂漫,在花瓣迎风飘飞的引领下,桃花源般的云水谣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是一个有别于江南水乡清丽的古色古香的小镇。云水谣,四周环绕的山峦连绵起伏,纵横十余里。眼前,那斑驳的青石、隽秀的瓦楼、镂雕的窗台、流转的水车、高耸的榕树、潺潺的流水,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古朴的期盼。我们闲情漫步,徜徉于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构成的水墨丹青之中,是那么惬意,那么悠闲自得。走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上,能感觉一种超然隐世的气质,溪水声拍打着石阶,让人想起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云水谣》。“柳叶低吻云水涧,古桥溪水波向前。”古栈道两旁的大榕树吐出了嫩绿的新叶,枝叶密密麻麻,春意盎然。榕树的可爱之处,还在树冠的大,据说最大一棵树冠面积可达1933平方米。榕树下布满了一排排的小桌椅,像是排起来天方夜谭的小方阵。人们围坐下来,泡一壶本地特产金线莲茶,或是喝一杯当地佳酿,淡淡的口味,浓浓的清香。再嚼一嚼那些土特产的野味,观赏溪边的水车,听听流淌的溪水,人水树石相映成趣。当地人依树建木屋,还任性地在树根下顺势摆了神台,这更给古老的榕树增添了几分神圣的色彩。我想,这里才是一方回归自然的乐土。

之后,大伙沿着溪流漫步在鹅卵石铺成的古栈道上。简导应景介绍说:“古时无论是进京考试、去南洋打工和需走出大山的人们或是从外面来的商贩、马帮都必须经过这条古驿道,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已经把地面的鹅卵石磨得光滑圆润。”这条古驿道实在是保留了美好的时光和无限的回忆。闻着花香,我仿佛听到了鹅卵石诉说着岁月的伤痕。看着潺潺的流水,我仿佛看到身穿长衫的书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的匆匆脚步。

云水谣,古镇的宁静与游客的穿梭相互交融,又如此和谐。就像是心灵的港湾,让我的心归于宁静,身子得到放松,或许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喧嚣需要的安宁。

五月,一艘启航的巨轮

——写在平远高新园区

口寒青

雄浑的号子,吹落了晨星

朦胧的工地,在焊花中苏醒

流水线上,五色的音符

快乐在不同的岗位,奏响

园区又一个甜梦的咏唱


每一座脚手架,延伸着翅膀

轨道,飞向蓝天

去银河垂钓心形的星星

去月球浏览浩瀚的无边

把“中国”嵌入太阳的眼睛


走出封闭实验室的

小伙子和姑娘们

镜片背后的汗水

疲惫在脸靥上流泻

为成功填补了空白的课题

击掌、拥抱、雀跃的欢笑

让窗户上老气横秋的贴纸

噘嘴嫉妒年轻的力量


涂满阳光的车间里,一颗颗萌芽的种子

蠕动着脚下母性的土地

高举仿佛奥林匹克的火把

走向旷野中荒芜,把神圣的爱

斑斓清贫的山梁,让飞鸟

展翅新时代新空气的云霞


顺着纵横交错的大道行走

我的目光缠绵着龙门吊的巍峨

婀娜的舞姿旋转着起飞的梦想

每一把吊钩,涂抹着民族的自信

迎来四面八方的振奋

传唱客家人淳朴,善良的天性


五月的天空,有一朵异形的云霞

仿佛是一艘启航的巨轮

乘着春风,伴着鸽哨

远航彼岸的疆域

蓝蓝的天,柔软的阳光

造型粗犷和豪迈

让炎黄子孙滚烫的微笑

奔流五湖四海,幸福天下朋友


风来了,荡漾着喧嚷的旋律

丈量额头的光芒

直线——是“一带一路”的征程

三角——是流金岁月的裁缝

弥形——是合作愉快彩虹桥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