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平远·程乡

鸿雁传书更传情

●曹春青

生日这天,我突然收到一封空运寄送来的手写信。身旁的儿子感到惊讶和新奇:“通信如此发达的年代,居然有人用这么原始的方式给您写信?”

写信者是身在千里之外、25年未见的挚友。飘逸灵动的字体洋洋洒洒写满了四大页,让我幸福得瞬间梦回鱼书雁信的年代。

我第一次写信是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要求熟练掌握书信格式,老师鼓励学生们在《小学生第二课堂》寻找笔友。我在交友信息栏里挑了一位和我年龄相仿、名字笔画最少的男孩作为笔友。我把信的内容写在作文纸上,一格一个字,一笔一画,工整又严谨,生怕惹对方笑话。写好后揣在裤兜里,时不时掏出来看看,修修改改。经过两天反复的思想斗争,又把信的内容再三检查,确认无差池后,才将这封信郑重地塞进了绿油油的邮筒里。

过了一个半月后,我收到了回信。信从介绍他自己,到他家种的荔枝树和看荔枝园的那条大黄狗写起,还附了一张相片——瘦瘦的他坐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身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

幼年时的鸿雁传书,浸透着幼稚、认真、懵懂和好奇。

初中时,我开始与爷爷通信,直到我大学毕业,从未间断过。我们无话不谈,从英语聊到我的初恋,从父母的日常拌嘴聊到高尔基三部曲,从我的校服裙子颜色聊到他院中的含羞草……

爷爷是英语老师。他一直用英文给我写信,开头总是“Dear Qing”,结尾总是“Love you”。我只能拿着英汉词典翻译看完。每次给他回信,我都要先用中文打草稿,再翻译成英文。

爷爷以书信的形式陪我走过了最躁动的青春。而今,爷爷离开多年,想他的时候,我便从盒子里翻出能倒背如流的信看看。他就像坐在我面前一样,慢慢摇着藤椅,温和地对我说话。

少年时的鸿雁传书,可以超越年龄、超越地位、诉尽衷肠。

高一时,我偶然认识了一位名叫思远的笔友。他学的是中文,刚本科毕业却怀才不遇。他给我的第一封信是在广东到大连的火车上写的。那时,他放弃在村镇当教师的职业,坐着绿皮火车哐当哐当三天三夜到北方经商。他每个月固定往我的学校寄四封信,我也回四封。有时候会因书信送达的速度太慢,上一封信还没收到回信,就迫不及待给对方写了下一封信。

思远的书信开启了我新的认知:北方的雪、北方的冷、北方的馒头、北方的风土人情。聊得更多的是读书:他会在读完一本书后,提笔哗啦啦给我写上几大页,让看完信的我立刻跑去县里的图书馆借书,连续几天挑灯夜读,再给他回复读后感。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与他通信的成本太高了。信封一毛加邮票八毛,我每个月居然要花三块六与他通信。早餐钱一周只有五块,我少吃一天五毛,一个月能省十元。除了信封、邮票,我还得买书、买杂志、租书和买磁带等等。钱还是不够的!那就早上吃一个包子吧,一天省八毛钱,一个月省16块。

我跟思远说我们要减少通信。细腻的他就开始在信封里夹带邮票。每次给我寄信都买两张邮票,一张贴在信封上,一张夹在信纸里。我也不知我们为什么不再通信。或许是我学业紧张,或许是他工作忙碌,或许是普及手机了。我们终究把彼此弄丢了。但我对思远一直心存感激,因为他的鼓励,我跟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创立了高中学校的校刊;因为他的激励,我锲而不舍地向报刊投稿,在《小小说月刊》上发表了处女作《窗外》;因为他高密度的分享,我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各类文学名著,写些文字来取悦自己,娱乐别人。

青春时的鸿雁传书,传递友谊、传递纯粹、传递热烈。

人到中年,我喜欢上旅行。开始两年,所到必给老爸寄一封信,里面有一张当地风景的明信片和我的手写信。后来偷懒只寄明信片。再后来,明信片也不寄了。

某天,老爸拿出一沓信封、明信片和相片:信封里面是明信片和手写信,单独的明信片后面用回形针别着相片和信纸——相片是我在旅行时随手分享在家庭群的,信纸上是老爸好看的书写,详细记录着老爸收到明信片时候的时间、天气、心情,和我在哪看过的风景。

老妈笑着使眼色说:“你爸想你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我嘟囔说:“想我了可以视频通话啊。”老爸说:“电话、视频的三言两语,哪有看你写的字来得温情呀,你不写,只能我自己写啰。”

成年人的鸿雁传书,写的是生活,藏的却是深沉的爱。父亲要的,也并非一封信、一张明信片,而是女儿一直需要他的心。

如今,挚友将过去的25年书写在薄薄的四张信笺里,信中有困苦、有惬意,有回首、有展望,我仿佛跟着他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风霜雨雪,好像又沐浴了灿烂的阳光。

在科技改变生活、快节奏成就高效率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手写信成了老古董,好像早就丢在博物馆了,取而代之的是视频、语音。可不知怎的,我心里常常感到空荡荡的,总是有种失落感,时不时怀念昔日将绵长情意用文字倾泻于笔端的难忘岁月,怀念从前车马慢的时代,怀念传统书信带给我的种种牵肠挂肚和无数感动。在我想来,无论网络信息再发达,传统书信的无穷魅力——它带给人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心灵滋养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这恐怕是任何现代化工具也无法取代的吧?总是鸿雁传书更传情!




南台村赋

●刘福良

夫春光明媚,景色撩人。釆花蜂蝶,飞抵芳津。情系哉奇观新变,心仪也村落文明。千年胜迹,尽书黎庶之艰辛;百代功勋,皆记能工之智慧。放眼狮君,屹立坤灵之屏障;参禅卧佛,呈祥亘古之冬春。时逢盛世,运转乾坤。

观夫名村气象,毓秀钟灵。山环水绕,沃壤坦平。石龙起伏而吐气,卧佛慈悲而倾情。妖娆蓄势,起舞翻腾。喜结阳居而生发,藏风纳气而永恒。陈谢王凌之先祖,肇基创业之精英。拓荒艰苦,兴旺明清。建围龙或堂横屋,筑花胎并晒谷坪。典型客式,耀眼家城。堂皇富丽,民间宫殿而可接公卿;宗屋祖庭,世上民居而能操宴席。方圆显耀,遐迩闻名。承庆第、聚兴围、佐公屋、太原堂、历久弥新而琼芳长在;景云堂、世荣屋、河间堂、大新屋、风侵雨袭而永生繁荣。物华满垄,天宝盈民。茗香且闻名悠久,酒洌而饮誉九闳。处处地灵而藏龙卧虎,房房人杰而玉榜金翎。风行诗礼,恒久文明。书香奕世,风流士子而发硎;宦绩纵横,倜傥清官而彪炳。天枢吉照,风水峥嵘,邑人砥砺,国运长兴。

既而村逢盛世,民遇春风。旧貌修葺而频添新筑;新居升级而累建华宫。街堤柳绿,庭院花红。琼楼栉比,前拥芭蕉以后缀榕;别墅成丛,阶栽翠竹哉池映岭。阡陌亮丽,亭阁互通。媪翁于广场操舞,音乐于田野和蛩。晨歌嘹亮,夕照葱茏。

乃知巍巍赫赫之嶂肚里,思英烈足迹。景仰而缅怀,起敬而思齐。岂忘往昔暗无天日,更忆先烈驱散阴霾。党辉高照,摧枯拉朽。砸烂铁锁,奔向春台。农奴举戟而驱敌,志士掏心而消灾。革命情怀,红旗舞而青山作帐;坚强意志,赤卫攻而猎手打豺。牺牲何惧,断首何哀。殷红烈士之热血,浇绿芳村之良材。今漫春风而花木盛,建设新姿而画图开。

继而村北名山之新颜旧貌,更是令人流连而忘返。森林康养而度假,赏景观光而寻欢。浪漫花海波涛翻滚而涌色浪,玻璃栈道悬崖屹立而惊燕鸢。杜鹃红艳而笑接,寿菊黄妍而神牵。天空之镜可揽天下,阅险秋千惊动心弦。佛手擢而得青云气,合掌恭而获赐福缘。雄伟壮观,称天下之无二,神形鬼骨,显灵念乎超玄。时逢国泰,僧俗虔诚。修宏寺于其腋下,迎众生于其斋园。观其神工鬼斧,缀岫雕崖。花荫苍郁,春意盎然。俯瞰层峦之突兀,仰观陡壁之悬巅。黛峰耸而莺唱,绿涧深而泉潺。三朝历久,八景新翻。禅宗佛法哉典奥,古式添新而珩樊。

观夫吕帝庙古,东霖寺芳。武仙殿雅,白云寺昌。信众接踵,香客奔忙。至若青山子,金粟山,螺洲洞,合掌岩,生辉醉客,存韵超常。揽新姿而旧貌,或古色而古香,引人入胜,游客满场。

喜夫装点关山,精描峦峤。绝壁悬崖之天梯,巘岩列壑之彩轿。昊宇蓬莱而畅通索道,雾中方丈而喜接人眺。气象万千,游人欢笑。仙境光临,不亦乐哉!星辉月皎,谢天意之无穷。塑凤雕龙,赞神工之精巧。气象频添,人为天造!

嗟夫!春意盎然哉春长在,诗香馥郁哉诗境新。花香引我,情意留人!




父亲的精神密码

●陈胜远

父亲出生于1917年,长在平远农村贫困人家,人生坎坷。他85岁时离开了我们,如今20多年过去了,往事仍魂牵梦绕地叩打着我的记忆之门。

为了便于抚养,父亲按旧时的客家农村风俗,起了带有女性名字的乳名。村里很少人知道父亲的学名,乡里乡外的村民和我家“四六门亲”都管叫父亲陈十妹(绰号拾支狗)。不知不觉,别名渐渐地被父亲和众人认可,其往后的户口簿、居身身份证、退休证、粮食本、油本等所有证件都写别名。记得1964年我小学毕业考初中时,上级管招生的经办人电话通知石正公社上新小学,要重新审核我父亲的名字,在确认是“正宗男一枚”后,才签发“取录通知书”。在梅州城乡大地,市民取有别名、绰号的不胜枚举,但作为学名使用的寥寥无几。父亲墓碑上刻录的名字是陈儒拔,这里的名字与其所有证件都对不上。

父亲靠帮人挖煤卖炭换些油盐谷物,撑起贫家一片天。艰辛童年,他的身影穿行在家乡半岃、打石坑、枫叶岃、虎嘴岃、狮子寨的崇山峻岭,伴随着山里转、煤中泡的岁月,他学得一手挖煤的精湛技艺,熟知平远县石正镇莲花山地段煤层的分布和地质结构,什么“沙炭”“中心夹”“把山尾”等煤层结构、特点,他能说得头头是道。凭着过硬的挖煤技术,1955年还在为“私营企业”挖煤的父亲,正赶上国家工业建设的发展,1956年3月被吸收为地方国营平远县上丰煤矿的国家工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挖煤技术精湛的父亲受组织指派,到东石镇、热柘镇找煤。父亲虽没有耀眼的光华点缀,但一直从事高强度的井下采煤直到退休,把一生贡献给山区的煤炭事业。

父亲大字不识几个,可他对于儿女的学习非常重视。在我上小学之初,他就拿屋堂的章哥、耀哥来激励我好好读书。父亲虽然没有文化,穷家薄业,也会涉猎《增广贤文》《兴宁罗家通书》等书籍,有时真叫人哭笑不得。他常常遭母亲反问:“你又看不懂,为什么去买?浪费钱财!”憨厚朴实的父亲振振有词:“翻翻也是看。”就这样,书籍横卧家堂。待我们长大以后,对父亲的良苦用心和精神密码倍感珍惜,他是无声地教子读书。

父亲是我生命中一道明媚的阳光,自小就在我身上播下读书立志做人的种子,由此,我不断地点燃奋发向上的火把,找到前进的路径。




“地下恋”

●蔡巧玲

20世纪70年代末,读高二的贤随父母工作调动迁往县城。

父亲单位有栋四层的办公楼,一楼一半做职工食堂和家属房,另一半及二楼是办公室,三四楼为职工宿舍。楼后面有一排平房是家属区,阿贤的父母弟妹住那里,他则住办公楼四楼。

转学后,贤发现同学岗是四楼邻居,上学、回家便常常结伴而行。岗的妹妹住三楼,父母住一楼。贤出入经常与他们一家打照面,很快就熟络起来了。进入高三紧张阶段后,贤和岗常常会一起讨论学习,互借辅导资料。

在一个周日,贤找岗时在三楼遇他妹妹阿春,得知岗不在家,便随意问问春的学习情况。读初三的春说:成绩一般般啦,数学差,都不知能否考上高中。

叫你哥辅导呀!

他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耐心对我,问他每次都被骂。

真的?看不出你哥会骂你呢!我可以看看你的作业本吗?看能不能帮一把。

春早就听哥说,贤的数学是强项,便爽快地答应了。

贤第一次踏进春的房间。那年代大家都穷,女孩的房间除了公家统一配置的铺板床和桌椅各一张外,只多了靠墙一个木箱放在简易木架上,亦可当椅子坐。桌上除了书和学习用具,还有一盆风雨兰,两朵含苞的粉红花蕾让这个小房间平添了几分生机。贤翻阅春的作业本后,选了几道错题一一讲解,春茅塞顿开。贤说:其实你基础还不错,悟性也不差,关键是要有信心,只要努力,考上高中没问题的。以后遇到难题可以问我。

那年代,学校男女界限分明,少男少女碰面都少搭话,春真心想要贤帮忙,又担心招来闲话,没立即回答。其实话一出口,贤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起身站在窗前,俯视家属区片刻,回头发现刚才含苞的风雨兰已张开了笑脸,便灵机一动:“这样吧,以后你觉得方便让我来,就把这盆风雨兰放到窗台上,我看见了会尽快上来。”于是,贤成了春的辅导员。他们在学习中一起成长,一个考上了高中,一个考上了大学。

贤上大学了,两个年轻人分开后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贤寒暑假回来后,偶尔还会辅导一下春,但出入碰面遇有其他人时,两人连招呼都不敢打。爱的种子已悄悄在贤的心中萌芽。那年暑假,即将上大三的贤在楼梯上遇到春时,勇敢地将揣了好几天的纸条塞给她,上面写着:“我想与你交朋友,愿意吗?”几天后他收到春的回复:“愿意。”贤很高兴,那晚他正儿八经地给春写了一封长信,除了赞美春美丽善良、朴素大方,更多的是谈如何全力攻学业。最后他说:“我们都还小,你还要准备高考,为学习也为保密,读书期间我们不通信好吗?”春答应了。

贤又返校了。那年代还没家庭电话,人们的联络方式就是写信。但两个年轻人却不能通信,只能带着思念,期盼着下一个假期早点到来。

一天课间,贤的同学从传达室回来,一脸坏笑地递给贤一封信:“有女朋友啦?”贤一看那娟秀的字就知道是春写的,他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激动说:“哪有什么女朋友呀,是我妹妹写的。”春是因为学习紧张,感觉压力很大,才忍不住给贤写了信。贤认为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自己尽力了,考不上也没关系,希望她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贤在回信时再强调:“我虽然很想看到你的信,也有很多话想对你说,但教室宿舍都人多眼杂,回信时我总担心被人发现,所以你还是别寄信来好。我们应该彼此信任,一切尽在不言中!”贤不敢把信直寄给春,怕被她父母发现,决定由邻居好朋友转交。于是他又给好朋友写了一信,然后把给春的信封好装在一起寄出。

终于放寒假了。贤返家时因路上坏车回得晚,没能和春打上照面。第二天上午,邻居好友说几位同学相约去探望一位受伤的朋友,他便一起去了。午休起床后,他发现门边地下有纸条,是春塞进来的!他激动地展开信纸,耳边似响起春的声音:“贤哥:你终于回来了!上午我去阿姨那里,回来时在高田路段,远远就发现你和几位朋友正在公路上走,我多想跟上去呀!可是我不敢,我只好穿田埂避开你们,你看见我了吗?”贤真后悔自己只顾和朋友海阔天空闲扯,错失和心上人碰面的机会。于是他回了一信,到3楼塞进了春的房间,说好晚上8点半会从家属区过来,希望能碰个面。这个假期,他们就这样门缝传书,情意绵绵……

又是一年毕业季,贤被安排在N市工作;春因高考时感冒发烧未考好,落榜后参加了一个半年培训班,后在本县某工厂当了一名技术员。一对年轻人先后参加了工作,他们的恋情便从“地下”转向公开,总算可以毫无顾忌地把信寄往对方单位了,终于结束了“地下恋”的相思苦。




家乡的古井

□张生红

家乡的古井

坐落在我家屋后

昔日人来人往

热热闹闹

偶尔还能看见

蜻蜓和蝴蝶在泉边飞过


三个村庄

几百口人

共用的一口古井

一直流淌着

希望的甘泉


我儿时挑水淘米

洗衣洗菜

都在古井边上

欢快地完成

童年的笑声

一直萦绕在古井周围


世事的变迁

已不知从哪日开启

古井虽保护得很好

却已人迹罕至

好在并未消失

童年的故事

已随时光缓缓流逝

回乡之际

总会看看古井

让仅存的一丝丝童真

在体内尽情地呼唤

喘息

颂朱德军长在平远

□紫气东升

石正黉门留伟迹,

红军朱帅驻黉宫。

宣扬革命救中国,

鼓舞人民唱大风。

体恤人民访市场,

铁军纪律保良商。

亲临街道慰黎庶,

豆腐摊前祝健康。

文昌阁里演宣忙,

真理宣传正气扬。

革命仍须勤读助,

读书革命志轩昂。

朱帅红军故事多,

英雄气魄壮山河。

挥拳怒吼救黎庶,

高举赤旗歼敌剟。

传播真理颂英贤,

转战杀敌不怕难。

草地雪山风雨阻,

赤旗永立万千年。

铁军雄壮驻平阳,

纪律严明大义倡。

救国救民为社稷,

千秋万代永流芳。

注:朱帅指朱德元帅。1929年10-11月间朱德到平远县石正中学礼堂,为三四百名师生作题为“要为革命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演讲。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