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村长”引领农旅融合新实践!平远黄沙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春天,行走在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随处可见,整洁宽阔的村道蜿蜒曲折,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近年来,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正以“产业村长”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产业兴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培育特色农业、打造全产业链、引进“四上”企业,黄沙村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的难题,更让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实现双提升,成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样本。

在黄沙村委旁一片碧绿的叁陆陆电商农业产业生态园里,桑葚喜获丰收,进入采摘期。一旁的百香果园里,不少村民正在栽种百香果苗,“今年桑葚的占地20余亩,大概清明前后就能采摘了,预计产量8万斤,产值能达到10万元。”“产业村长”李展辉轻抚沉甸甸的果枝,眼含笑意望向忙碌的村民——这些曾经撂荒的土地,如今正生长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黄沙村“产业村长”李展辉。

黄沙村的蝶变,离不开“产业村长”李展辉的引领。他曾在外从事电商行业,年销售额超亿元。2018年,李展辉带着资源与经验返乡创业,成立梅州市叁陆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全村300余亩土地,引种无花果、桑葚、西瓜等特色作物,并搭建起集种植、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产业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强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订单种植收益”三重保障,黄沙村建立起紧密的联农机制,村民既可获土地租金,还能通过务工与订单农业增收。目前村内60-70岁留守老人日均用工量达10人,年均务工收入超4万元。“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既减轻子女负担,又见证家乡变美,日子特别有奔头。”正在种百香果苗的村民陈友福笑着说。

作为平远县“一村一品”梅菜产业的核心基地,叁陆陆企业采取“订单农业”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四镇农户:免费提供种子技术、保底价收购,最多时年销售量可达70万斤。村集体通过占股“产业社区”公司,每年可获得20%利润分红。

为突破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瓶颈,黄沙村创新构建“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一产端,种植四季水果,二产端,企业自建加工车间对鲜果进行精深加工;三产端则依托2024年新建的3000㎡产业社区,引入观光小火车、摸鱼乐园、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等业态。“过去单纯靠种植,每年只有2-3次收益,如今通过农旅结合实现日均创收。”李展辉透露,仅今年春节试运营期间,“产业社区”单月销售额突破60万元。

“区位、土壤、生态是我们的制胜法宝。”李展辉细数发展优势:地处赣粤交界的交通要冲,G358线线、济广高速贯穿全境;富硒土壤孕育优质农产品;镇政府同步完善“一河两岸”景观,增设观光小火车等设施,为农旅融合注入新动能。李展辉表示,随着产业社区今年正式运营,企业将重点发展电商平台,全年销售目标锁定500万元。

站在桑果飘香的产业园,李展辉望向远处的产业社区展厅:“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产出效益,让客家山村的振兴故事传得更远。”如今,这个曾经的偏远村落,正沿着三产融合的康庄大道,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文、图/梅州日报记者:叶嘉瑶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