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蓝坊镇:奋力在“百千万工程”赛道上比学赶超 奋勇争先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一网三联”乡村治理模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当前,蕉岭县蓝坊镇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和总抓手,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围绕“强镇兴村惠民”目标,立足镇村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蓝坊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实际,持续壮大镇域经济实力,提升镇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把镇域经济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在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中实现镇域发展新突破。


撂荒地上土生金 特色产业劲头足


蓝坊镇高场村是一个小村落,据高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庆灯介绍,村子户籍人口不超过200人,常住人口也在百人以内,“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不少土地都撂荒了。”

近年,受粮食生产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条件差等因素影响,蓝坊镇一些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撂荒现象,大片良田被闲置。

高场村盘活闲置土地种植白芨。(徐志宝 摄)

2022年7月,蓝坊镇为有效改变土地撂荒状况,盘活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由村到户再到地块的工作台账,全面摸清撂荒地“家底”,并依据“一地一策”统筹制定撂荒地复耕利用方案。同时,积极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耕地保护及惠农政策,大力推动土地流转,重点发展集体代耕、大户代耕等多种复耕模式,因地制宜引进特色农作物,切实增强群众耕种撂荒地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让撂荒地变“希望田”。

正因如此,如今的高场村,恢复了勃勃生机。刚栽下不久的白芨吸足了雨露,欣欣然舒展开身姿,紫色的花朵盛开在风中,轻轻摇曳,分外好看。“别看这么一小块,金贵着呢。”张庆灯介绍说,白芨是一种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珍贵中药材,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村民正在精心挑选好苗子,准备种植。(徐志宝 摄)

“我们高场村边坡地多,地理、气候、水质等环境,适宜药材生长。在镇党委以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我们引进了广东芨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玉米套种白芨模式发展白芨种植。有了产业进驻,就能带动就业促进村民增收。”张庆灯说。“在这里种白芨,一天收入120元,既能顾家,也能挣钱!” 正在一旁干活的村民钟迎春接过话茬说,自从引进白芨产业后,她也变身为“工薪”一族。

“因为看中‘长寿乡’的生态资源优势,我们一期在高场村共集约了200亩土地。这批种植的苗子今年就能开花,4年便能进入丰产期,其中一亩地大约能产出鲜品2500公斤,干品400公斤,按现在的市场价估算,每亩产值近10万元。”广东芨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钟晓滨介绍。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需特色。“今年我们在高场、石中、石湖、高思等地解决了500多亩撂荒土地复耕问题,主要种植玉米、仙草、白芨、蔬菜等作物,推动100多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为蓝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蓝坊镇副镇长曾劲锋说,接下来,蓝坊镇将持续巩固撂荒地复耕复种成效,继续探索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引导农户向效益高的企业、项目进行土地流转,激活农业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乡村按下美颜键 共绘宜居新图景


走进蓝坊镇圩镇,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畅通的沥青柏油大道,排列整齐的临街商铺,外立面极具特色的民居。改造加宽的桥梁、风格独具的休闲栈道、新建的人行廊道、配套的美化绿化亮化……一幅“峰桥溪韵”的画卷呼之欲出。小公园、小广场等增加了群众休闲娱乐好去处,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蓝坊圩镇街道换新颜。(徐志宝 摄)

“生活环境美了,幸福感提升了”是生活在蓝坊镇群众的共同感受。近年来,蓝坊镇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通过“微改造”“微提升”,以点带面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群众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美丽圩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聚焦两个方面——外表和硬件。”蓝坊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外表指的是镇域风貌提升,硬件指的是镇域基础设施。

以实现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为具体目标,蓝坊镇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在外表建设方面,蓝坊镇因地制宜扮靓入口公园、长寿公园,打造绿美观景带,提升入镇“第一印象”;在硬件提升方面,蓝坊镇加速推进溪峰河蓝坊段水环境整治项目,完善提升镇级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圩镇客厅,持续强化圩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环境美、设施齐、群众乐”的美丽圩镇。

“建设美丽圩镇,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关键因素,也是振兴镇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一步。”该镇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蓝坊镇将瞄准人口回流、人口流入以及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需要,兴产业、美环境、强保障、优治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久久为功。

以建设美丽圩镇为契机,蓝坊镇由点及面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禀赋,按照“一村一策”,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

石湖村利用古树资源,通过微改造把青檀古树园打造成群众休闲好去处。(汪敬淼  摄)

位于石湖村高磜自然村的青檀古树园,20多棵青檀古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周围流水潺潺。踏着蜿蜒步道徐徐前行,高磜瀑布映入眼帘。以青檀古树景观为核心,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蓝坊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微整治”“微提升”建设寿乡客栈和深林民宿,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大氧吧。同时,充分利用长寿乡精品路线服务起点的有利位置,构建具备环境整洁、服务功能完善、经济繁荣、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活动中心。“石湖村充分利用自身青檀古树资源,通过政府主导、理事会牵头、群众共同努力,把青檀古树园变成大家休闲的好地方。”石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江庆喜说,“我们通过古树群‘微开发’,溪峰河‘微提升’,联动‘峰桥溪韵’、铺就‘十里梅廊’、打造深林民宿等,全力构建集乡村休闲、康体养生、红色文化于一体的乡村风景带,擦亮‘世界长寿乡’美丽名片。”


党建引领聚合力 奏响乡村幸福曲


走进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总支部—自然片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五级网格化管理脉络在墙上格外显眼。

“我们以党建引领为主线,融合综治网格,以辖区内两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为基础疏通五级架构,通过发放党员联心卡、张贴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公示牌,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能力。”峰口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品顺介绍。

近年来,峰口村创新打造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三代表”联动机制,全力推动干部联村组、党员联家户、积分联奖惩,形成“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乡村治理模式,将党组织覆盖到网格、党建资源整合到网格,集中解决环境整治、矛盾化解、森林防火、医保缴交等“关键小事”。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峰口村党总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推广实施“一网三联”模式,将村党组织体系和政法综治网格融合成“一张网”,推动干部联村组、党员联家户、积分联奖惩,结合“六事”治理模式,把“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运用在工作中、体现在实效上,将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与乡风文明、综治信访维稳等方面有机结合,打造村域治理共同体,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乡村治理工作新格局,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效能治理。

议事会上联政府、下接群众,是党群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该村的议事厅里人气集聚,寿乡老屋笑声朗朗。“这里主要是以村党总支部为主体,汇聚村委会、各界乡贤、社会组织、‘五老’群体以及‘三代表’等各方合力,组建了村民议事会,构建联动治理机制。我们的基层治理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村民小组长林秋明满心欢喜地说。林品顺介绍说:“我们打通了治理壁垒,让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干,实现基层治理网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聚焦产业振兴,峰口村全力打造200多亩的果品种植基地。(徐志宝 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峰口村积极谋划“党建+产业”工程,促进与企业深度合作,解决土地集约问题,为企业扎根厚植沃土。蓝坊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黄颂说:“聚焦产业振兴,我们全力打造了占地200亩的果品种植基地,发展种植黄金百香果、火龙果等果品,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产值约为120万元。此外,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采取‘村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蓝坊镇抓住招商引资的有利契机,峰口村与广东大粤茗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聚力打造300亩茶叶种植基地。通过村企共建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23年突破50万元,实现增幅50%以上。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良好氛围下,峰口村的安全饮水问题顺利解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房风貌焕然一新,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壮丽蓝图正徐徐展开。

梅州日报记者:杨乔颖

特约记者: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

编辑:李舒宇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