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10月11日推出特别报道专版。
10月8日至9日晚,大型广东汉剧《王昭君》在梅城亮胜客家艺术中心首次公开展演,约两小时十五分的精彩演出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在观众的掌声和一片叫好声中,《王昭君》圆满成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观众记忆深刻的大多是演员台上“一分钟”的精彩呈现,而主创团队为排演一出好戏所付出的辛劳点滴,却深深地隐藏在幕布之后。带着好奇与敬意之心,记者在展演期间探访《王昭君》的主创团队,记录下台前幕后的难忘故事。
传承中创新
出新出彩出精品
大型广东汉剧《王昭君》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也是广东汉剧四十年前上演剧目的又一次升华。“四十年前(1979-1980年间),广东汉剧院慰问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部队时,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也是慰问团团长,他在慰问演出时观看了广东汉剧,并接见了主创人员。他对剧院创排《王昭君》这部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唱响民族团结大和谐主旋律的剧目。”国家一级编剧、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徐青表示,四十年后,剧院重新创排这部戏,既有传统历史的追溯,又有服务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因此,剧院聘请了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对作品进行全面提升,全力打造这一舞台精品。
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国家级传承人、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梁素珍作为四十年前王昭君的扮演者,也非常关注此次《王昭君》的再次升华和推荐。“传承与发展是第一要务,广东汉剧几代人都在演绎王昭君这个鲜亮的角色,这是光彩照人、永不过时的。”梁素珍说。
“新三代”挑重担
有笑有泪有坚守
作为梁素珍的“关门弟子”以及2015年广东汉剧幼苗班的佼佼者,管乐莹挑起了这部大戏主演的重担。“这是我首次参与这部传统剧目的创排,张树勇导演独特的排练模式给予了我们演员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也让我对昭君精神和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拿到剧本到舞台呈现,在三个阶段的排练过程中,心情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充满期待,慢慢转变为受导演启发后、能完成导演想要的舞台呈现的紧张和开心,有种挑战自我的刺激。”管乐莹说,这次舞台的顺利呈现离不开台前幕后的通力合作。师父和导演的教导、领导的厚望、同事们的肯定以及自己对传统艺术的追求,汇聚成一股她探索的力量,作为广东汉剧“新三代”的代表,她不会退却、也不能退却。
而在剧中饰演呼韩邪的演员万瑜也深有体会。“作为男一号,唱腔多,戏份重,责任也大,如果表现的不好会弄砸整台戏,刚拿到剧本我心里是没底的,也没太大把握能拿下。但我的师父不论在排练场还是私底下都会鼓励我、教导我,并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经验,让我更有信心演绎好这个角色。”万瑜说。
“受疫情影响,这部剧今年一月份开始筹备,四月份分组准备,8月初全体人员就开始加班加点排练,台前幕后将近有110人都在为这台戏的完美呈现而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张广武表示,在整体的创排过程中,面临着改剧本、启用年轻人、作曲等多方面的压力,但是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全体人员在演绎王昭君,但王昭君的精神也在鼓励着我们,整个剧组就像是一颗‘菜’,共同成长、共同呈现、共同发展。”
音乐舞美服装
可听可看可欣赏
音乐声腔是剧种的“根基”。“此次《王昭君》使用了广东汉乐最具代表性的羽调式音乐,并适度吸收了蒙古长调的旋律,还运用了客家民间音乐经常使用的打击乐器‘客家铜钟’,声腔非常丰富,行当特点鲜明。”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广东汉剧作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钟礼俊说,为了使该剧的声腔在舞台上更优美、更动听,更有肢体感,在完成音乐声腔设计后,还进行了难度系数更高、更复杂的编配设计,前后共花费了约一个半月的时间。
舞美是舞台上的“第三个演员”。“这部剧的舞美设计筹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从整个舞美的视觉形象和视觉系统的建立上,剧中将汉代宫廷与匈奴草原间的巨大差异进行了区分。在刻画人物上,利用不同场景色彩的变化,呈现出王昭君适应了不同境遇、不同风土人情的状态。”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文彤告诉记者。
服装设计为人物注入灵魂。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副研究馆员张锐说:“王昭君的版本有很多,所以服装设计的新意非常重要。这部剧中的服装设计遵循了可舞性、装饰性、程式性的戏曲服饰特点,特别是在纹样的处理上,更具古色古香的韵味、更加灵动。同时,这部剧的服装有宫廷戏衣的影子,结合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经历,我把研究所关注的一些东西让它以服装的方式重新展现在舞台。”
本报记者:赖运香
摄影记者:林翔
编辑:李子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