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隔海难隔情!今日,他们同赏团圆月,共话梅台乡情~

10月1日是国庆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双节“相逢”,全球华人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团圆喜庆的节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在梅台胞,并连线采访了远在台湾的梅州乡亲,共话团圆,畅叙梅台乡情。

难舍浓浓乡情 情系家乡建设

中秋节前夕,梅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徐道政和协会的会员们一同到蕉岭参观旅游,走访了广东(蕉岭)乡建馆和罗福星故居、丘成桐故居等地,感受梅州的发展和变化,当日,他还和亲朋好友团聚在梅州家中,吃团圆饭、赏月、话家常,以这样的方式庆祝中秋节。 “从2008年来梅办企业至今,我已在梅州度过了十余个中秋节了。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团圆都是中秋不变的主题。”徐道政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中国人,不仅在中秋节,每逢重阳、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他都会和亲人朋友相聚,共度传统佳节,传承节日文化。

徐道政是祖籍蕉岭文福镇的台湾客家人,现任梅州琇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梅州市量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虽然我生长在台湾,但我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一直渴望能够回祖籍地看看、寻找祖辈足迹。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我马上就提交了申请,回到家乡看看,并专程到蕉岭徐氏宗祠参观拜访。”徐道政说。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借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徐道政来到广东投资创业。2008年,为支持家乡建设,他在畲江工业园投资建厂,多年来累计投资超一亿元。

“来梅州这些年,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发展变化之迅速,我觉得很欣慰,同时也更坚定信心办好企业,帮助更多乡亲就业创业,助力家乡发展。”徐道政说。

来梅创业十载 见证家乡巨变

今年是梅州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德隆第一次在大陆度过中秋、国庆“双节”,他准备邀上三五好友,结伴前往江西游玩,看看祖国大好河山。

黄德隆是祖籍厦门的台湾同胞,在机缘巧合下,他与梅州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在深圳商海沉浮多年的黄德隆踏足五华县,那时的五华县城高楼寥寥无几,交通还稍显闭塞,但黄德隆没有因此离去,而是通过五华的土地优惠政策及人才政策看到了在这里办企业的发展希望。2010年开始,他慢慢将企业加工厂往五华转移。2016年,他将深圳企业全部搬回梅州五华,并将企业管理、技术人才带回梅州,开始扎根五华发展。“多年来,当地政府对台商很关心,经常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送上好政策,让我们发展企业的信心不断增强。”黄德隆感激地说。

十载岁月,黄德隆成了梅州发展的见证人之一。如今,每当他走在五华的街头,只见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感慨万千。“十年间,梅州的发展的步伐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我相信,未来梅州的发展会越来越好。”黄德隆说。

遥寄美好祝福 企盼美满团圆

“本来今年中秋,我计划带上家人一起来梅州过节,看望在梅州的亲友,亲身感受家乡发展变化,但因为疫情的影响,最终还是决定和家人留在台湾过节。隔山隔海难隔情,现在大家都有微信,我可以通过微信给在大陆的亲朋好友送上中秋祝福,传达思念。”祖籍蕉岭的台湾青年黄晨龙告诉记者,虽然来梅过中秋的心愿未能实现,但中秋之夜,两岸同胞赏的是同一轮明月,吃的都是月饼等中秋传统美食,相隔虽远,但心的距离并不遥远。

在黄晨龙看来,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作为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保有‘慎终追远’的情怀,都是一家人。我有很多亲朋好友生活在梅州,我也曾来过梅州,觉得梅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黄晨龙说,近些年大陆各方面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有机会一定要到梅州参观交流。

采访中,他还通过本报向广大客家乡亲送上中秋祝福:“中秋月正圆,祝梅州的乡亲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财源广进,阖家幸福!”

云端传递相思 共庆中秋佳节

1日下午,家住台湾新北市的李燕拨通了丈夫刘彦显的视频电话。荧幕上,她与儿子相继向丈夫打招呼,餐桌前,既有台湾人喜欢的烤肉,更有客家人中秋节必备的月饼、柚子。“中秋节虽然不能和你们一起过,但我在这里也不孤单,中秋前夕我和黄德隆副会长及公司员工一起烤肉、唱歌,向员工们介绍台湾中秋吃烤肉的新兴习俗,大家都特别开心……”电话里,刘彦显拉起家常。受新冠疫肺炎情影响,结婚十年来,夫妇俩首次分隔两地过中秋。

中秋前夕,刘彦显(右七)和黄德隆副会长(右八)及公司员工一起烤肉、唱歌。

李燕是生长在五华的客家女孩,丈夫刘彦显则是台湾客家人。2007年,刘彦显应聘进入由梅州台商协会荣誉会长黄明智创办的广东井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来到五华发展,并在这里与妻子李燕相识相爱。“五年前,因为孩子赴台读书,我就跟了过去。这里有不少迁居台湾的客家人,尽管时隔数辈,仍坚持说着客家话,让我倍感亲切,也反映了梅台自古以来的紧密联系。”李燕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待在台湾多,但很挂念家乡,每隔几个月就会回家看看。

台商刘彦显(左二)与向公司员工祝福。

作为工作生活在梅州的台湾青年,刘彦显表示,近年来,大陆整体都在进步,变化很大,比如这一次疫情应对工作,大陆就做得很出色,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来梅州学习交流,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本报记者:丘佳溢 刘润涛 傅思林

摄影记者:钟小丰

编辑:丘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