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周末·梅水

■ 编者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连三岁小孩都能熟背的诗歌,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珍惜粮食呢?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我们对粮食安全还是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节约从点滴做起: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做到“光盘”,真的吃不完,也要打包。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本版特组织《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专版,敬请读者垂注。

五十斤大米改变了命运

◇张秋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琅琅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对没有接受过“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都要好好珍惜”的理论教育的孩子,断不会理解爱惜粮食的深远意义。

孩提时的某个晚餐时分,我端着盛有食物的瓷碗,在家门口边吃边玩。隔壁的小伙伴听到动静,也捧着碗跑过来凑热闹。她一句来玩“跳飞机”,与我不谋而合。我们将吃剩的饭菜随手一泼,碗筷搁在墙头就玩开了。这举动正好被父亲看到,他来不及制止,我们已完成了一系列动作。

“这孩子,怎么可以糟蹋粮食?太任性了。”

父亲从厨房里拿出一把喂猪的木勺,操起屋檐下的竹扫帚,将地上的食物拢成堆,蹲下身体用双手掬起。除了汤汁无法收拾,每一片菜叶每一粒饭都没有遗漏。

“等下会有鸡鸭过来吃的,别理它”。我觉得父亲多此一举。

父亲说:“这个时辰鸡鸭都入笼了。粮食是养命的,从稻谷到桌上的米饭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间的艰辛只有耕田的人才能体会,确实不容易,一粒都不能浪费了。”

当时,我觉得父亲小题大做,长大后才知道,他珍爱粮食与前途、命运甚至生死密切相关。

父亲20世纪50年代是乡镇机关干部,长年累月在各地奔波,无法照顾家庭。那是物质匮乏的时期,处处闹饥荒。留守在家的老少几个整天靠喝稀粥和吃野菜续命。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个个面黄肌瘦,爷爷和母亲还患上水肿病,情况很危急。

父亲委托外出当泥水匠的同族叔公捎几块烙饼给家中老小充饥,还幻想着亲人们分享香甜酥脆的烙饼时,一脸幸福的情景。可父亲后来获悉,那几块烙饼并没有送到家里,被那位同样缺少食物的叔公占为己有了。

父亲当时很气愤,心里五味杂陈。他最终还是宽恕了在饥不择食的年代为保命将道德置之度外的行为。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父亲通过个人关系,买了五十斤大米挑回家。个别人为这事给父亲扣上“以权谋私”的帽子。生性倔强的父亲没有据理力争,愤然辞职,第二天就卷起铺盖回老家。

由于父亲一时冲动,毁掉了自己的前程,某种意义上说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多年之后翻阅尘封的记忆,我问父亲:“假如您当初懂得隐忍,性格的棱角没那么锋利,我们兄妹几个的人生道路会顺畅得多。如果时光可倒流,你会重新选择吗?”

当年与父亲一起打拼的人,有的当了县委领导,稍差的也在县行政机关担任一官半职。他们的儿女80年代初就办了农转非,安排了不错的工作,可谓一路坦途。

父亲平静地说:“当时农村的生存环境恶劣,作为顶梁柱我不回来撑着,一家老小都会饿死。倘若你妈没了,怎能还有你?说白了,就是命里注定人一辈子怎样的归宿,绕也绕不开。”

父亲说得轻描淡写,如讲述与自己无关的事。我知道,那淡定从容的背后,有无法言说的不得已。我相信,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他仍会坚持当初的选择。对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男人而言,生死攸关的时刻,前程、荣耀微不足道,唯有生命和亲情最重要。

旧社会出生的父亲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深切体会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酸楚,尝尽农民看天吃饭的滋味,所以纵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那朴实本真的秉性,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传承。

粒粒粮食滴滴汗

◇陋岩

滚烫的太阳在天空悬挂着,戴着草帽的农民在田里弯腰劳作着,一滴一滴的汗珠渗透衣衫,额头上的一汗珠子颗颗落到脸上,再“飞流直下三千尺”落到土地里……

在农村居住过和熟悉农村的人,都见过这样的镜头。

气力、种子、肥料、管理等等成本,农民都支出了,却不一定能有正比例回报。风调雨顺还好,可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倘若遇上大旱或者大涝或者冰雹等等灾害,颗粒无收的年景,则会让农民兄弟欲哭无泪。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确实是写实之笔。现在虽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作业环境有所改善,科学化种田有所推广,但是种地依然是一种强体力劳动,一粒粮食一滴汗,的确不是夸张之词。

然而,农民的辛苦许多人感受不到,认为粮食就是从超市买回来的商品,不知道其来之不易。“我的东西我做主”,珍贵的粮食,许多人弃若敝屣。儿子上学的时候,学校食堂里放着六七个大台瓮,除了早餐浪费较少,午餐和晚餐基本都会“喂饱”那几个大台瓮。一个台瓮算上100斤粮食,一天的浪费量就是六七百斤,一年的浪费量就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全国有多少高等院校?浪费量定然是一个天文数字啊!我家附近的几家大企业,餐食浪费现象更是触目惊心。许多工人只是象征性地扒拉几口饭菜,六七成的饭菜就那样浪费了。还有大街小巷的餐饮点,一桌子饭菜浪费一半以上的现象,丝毫不罕见。

有的人认为将剩菜剩饭打包,脸面上有点过不去,有点不好意思。“面子”成了大家浪费粮食的借口,殊不知这种情况保住了“面子”,却丢了“里子”,暴殄天物呀!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节约粮食,怎样节约呢?我觉得应该从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以及大街小巷的饭店抓起,一方面倡导大家吃多少买多少,节约粮食。另一方面要强化厨师在厨艺方面的提高,让大家吃得香、吃得光。同时还要从制度上入手,对浪费者给予一定的刚性管理,对节约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步形成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大家要自觉从自身做起,人人争当节约粮食的标兵。

粒粒粮食滴滴汗,粮食赛过金珠子。有人可能会问,陋岩,你说了这么多,自己浪费过粮食没有?实事求是讲,我有过浪费粮食的行为,尤其是在外边吃饭的时候,“面子”经常打败“里子”。但是,我今天郑重宣布,今后,我要和大家一起节约粮食,一是吃多少、点多少,二是“吃不了,兜着走”。

餐桌上的师道尊严

◇肖如松

即将步入米寿之年的张老师是位土生土长的梅州人,退休后长时间跟随子女在外地生活。

从他那强壮的体魄,抖擞的精神,伟岸的身躯,再加上那整齐的穿戴,谁也想象不到他的实际年龄。

老师思乡心切,故土难离,常常思念家乡。前些日子携夫人回来梅城小住几天。此时,他回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一批同学,通过几回周折找到了笔者的电话,寒暄一番后要我约上几位同学小聚一下,叙叙过往。于是星期六这一天约上了五六位同学在小饭馆里与张老师共进午餐。

久别重逢,大家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事,师生之间无拘无束,漫无天际的海阔天空,几十年的往事仿佛就展现在眼前。其间推杯换盏,多个来回后,不觉晌午已过,突然老师的电话铃响了,听他私语几句,将电话挂断,可以推测是师母催促他该回家去了。此刻同学们自觉地起身准备向老师道别。见此情景老师立马发话,别着急,请大家坐下,我有话要说,临别前我送各位一首诗。他好像有备而来似的,大家都洗耳恭听,满腹经纶的老师张嘴便吟诵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还认真解读了该诗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这首切中时弊的组诗作品,深深激发了同学们的惜食意识,大家心领神会。

他接着说:“大家要认真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当今国家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要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建议餐桌上剩下的菜饭全部打包,每人一份,我也不例外。”

走出饭馆时,同学们每人都拎着一个饭盒一一与老师握别。

珍惜粮食和蔬菜

◇胡正彬

我生于一九六七年,我的整个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肚皮,都是干瘪的。

小时候,一天三顿饭,早晚喝稀饭,中午吃干饭,到了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一天喝三顿稀饭了,很多家庭,一天三顿稀饭也保证不了,只能喝两顿稀饭,晚饭就免了,早早睡觉。我们那个村子,还算好的,要过饭的人很少,每到农闲时候,村子里一天要来好几波要饭的,自己吃饭都困难,哪有余粮给要饭的,来一个,只能给几粒米。

吃饭都困难,更不用说吃肉了,每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过年,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每逢重大节日,家长去街上割两斤肉,割肉的时候,一定要盯着屠夫的手,指着肥肉多的地方下刀,尽量不要瘦肉。肥肉拿回家,先要熬出一部分油出来,然后,用砂罐子炖了,每人象征性地吃几块肉,喝几口汤,就算过节了。现代养生学要求,每人每天必须吃一个鸡蛋,我们小时候,一年才能吃一次鸡蛋:过生日那天,天不亮,母亲偷偷地煮一两个鸡蛋,塞进被窝里,嘱咐你赶紧吃了,别让其他兄弟姐妹看见。不是母亲残忍,确实是太困难了,不来客人,谁也没资格吃鸡蛋,鸡蛋都积攒着,卖给收购站,换零花钱。

最怕突然来客,家里什么都没有,只能干搓手,搓手也不行,客人要打发,赶紧出去借,这家借几个鸡蛋,那家借一瓢面,好几家凑在一起,才能弄出几个菜来。客人一走,长长地舒一口气,不是不好客,真是没办法。

自己的老母鸡,养到不能下蛋了,也舍不得杀了吃,还要拿街上换点钱,发瘟死了的鸡,政府是不让吃的,要深埋,谁舍得深埋,都是偷偷地煮了吃,那可是货真价实的肉啊!

等到我上初中,改革开放了,联产承包了,家家粮食就够吃了,不懂事的孩子们,开始浪费粮食了,哪怕一粒米掉到桌子上,大人也会要求你捡起来吃掉,饭碗必须舔干净,我们老家还有一句俗话:吃饭不舔碗,连狗都不如。谁要是挑食,大人们就会说:饿得轻,叫你过一次五九年,狗屎你都吃。一九五九年,大跃进搞浮夸,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只要提起五九年,都心有余悸。

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含着金汤匙生下来的,从小肉蛋奶,吃出了很多小胖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没见到粮食的生产过程,你跟他说“粒粒皆辛苦”,他们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翻老皇历。

中国人好客,爱面子,来了客人,不管是在家招待还是下饭店,一定要弄一大桌子菜,盘子摞盘子,还嫌不够,还怕客人说自己小气,对客人重视和欢迎程度,主要体现在菜肴的丰盛度上,非得吃不完,才算热情,要是吃个盘碗精光,客人会说你小气。哪怕是借钱,也要把面子撑起来。

我也是个爱面子的人,明知道这样不对,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不敢例外,不过,我有个优点,吃不完的菜,我都要打包,自己的钱,打包理直气壮。

偶尔,我也参加公务招待,花公家的钱,有人很大方,有的一桌菜吃不了一半。看到剩菜,我就很心疼,回想起当年一年吃一回鸡蛋的日子,我就觉得自己是在造孽,想打包,又不敢,有领导有客人,领导不发话,你要是打包了,丢的不光是自己的面子,更是单位的面子,所以,只能含泪忍痛地离开。因此,我一般不愿意参加公务招待,好在我职务卑微,很少轮上我,眼不见心不烦。

朱子家训里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全世界还有很多吃不饱肚子的人,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浪费粮食,就是犯罪。

忽然想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珍惜粮食和蔬菜。

我要修正一下:珍惜粮食和蔬菜,不能从明天起,而是从今天起。

粮食的光芒

◇王晓阳

立秋过后

风驱逐着蝉鸣荷香

发出了共赴金秋的军令

高粱酡红着脸

玉米憨笑着露出黄牙

稻谷散发着孕妇的芳香

父亲从热浪中走来

检阅着棋盘的金黄

他俯下身去

虔诚得如一个教徒

挥舞镰刀割倒季节的结晶

任凭衣衫饱食汗水

这些饱满的粮食

锋芒高过大山

却从来不去炫耀

九九八一难的惊心动魄

在赶往餐桌的朝圣道路上

磨平棱角 风轻云淡

点燃了一碗不灭的人间烟火

父亲说

一粒粮食就是生活的一缕阳光

节约粮食就是珍惜 感恩和教养

他的话语沾满了泥土的芬芳

劳动的汗水

和对粮食喂养的敬仰

打开了一粒粮食与一代农人的诗和远方

编辑:宋一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