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时尚,我是少年我先行!”在梅江区江南街道社工站内,孩子们响亮的口号声在活动室响起,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课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只见环保小组的成员们积极动手,把废旧纸箱、卡纸等统统变废为宝,变成一个个崭新的分类垃圾桶。
这是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一道缩影。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未成年人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用“民政温度”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发挥社区作用,建立 “三结合”教育网络
“阿姨,您好!您了解垃圾分类吗?我这里有宣传册……”近日,梅江区江南街道社工站组织环保小组的成员们一起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讲,为社区内的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争当小小宣讲人。
“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后,参与社区走访宣传活动,用自身行动影响更多群众。”江南街道社工站社工吴丹妮介绍道,通过成立社区儿童环保小组,加强儿童互相合作,加深孩子们对实行垃圾分类的认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传递环保理念和知识。
为了塑造未成年人美好心灵,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民政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引导各社工站链接社区内外的志愿者,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并依托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广东社工“双百计划”服务,以面询、授课、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梅江区三角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志愿者为未成年人开展沙盘游戏心理治疗。
梅江区三角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心理咨询师为儿童开展心理治疗。
同时,民政部门抓好社区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至目前,全市现有城乡社区2239个,已建立家长学校2113个,其中梅江区、梅县区的城区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开通“护童热线”,为困境儿童排忧解难
在今年,我市民政部门在8个县(市、区)开通了困境儿童服务热线“护童之声”,24小时接听求助电话,切实保障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年初,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困境儿童服务热线“护童之声”接到了来电求助。
“谢谢你们收留我们母子,谢谢,谢谢!”一行特殊的母子三人来到了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他们刚来到的时候,母亲身上带着伤,两个儿子都沉默寡言,非常排斥别人的接触。”据中心工作人员陈涛介绍,该名母亲因不堪忍受丈夫常年的家暴,带着两个儿子寻求帮助,中心对其实施临时救助保护服务,让母子三人入住到了中心这个临时的“家”。
原生家庭的长期争吵,让兄弟二人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成长心理障碍。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找回健康快乐的童年就成了该中心社工们的首要任务。通过与两名儿童面对面交流、开展游戏等方式进行情绪疏导,兄弟二人逐步变得活跃开朗起来,安稳地度过了这个特殊的时期。
目前,母子三人已搬离救助保护中心。中心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其三人找到安全住所,并帮其母亲找到稳定的网商工作,即能工作又能兼顾照看小孩,解决了当下母子三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自“护童之声”开通以来,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共为5名求助未成年人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在开展困境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关爱行动上,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开展调查、走访,共排查困境儿童3161人,全部落实监护、社会救助、一对一帮扶,及时解决了生活、监护不力等问题。
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授课。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共32439人、孤弃儿童80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021人。市民政部门通过提高补助标准,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分别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确保这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正常生活和接受教育。
接下来,我市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关爱保护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格局。
本报记者:黄钰然
通讯员:李福君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黄振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