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主要发展指标提前实现“十三五”目标,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前实现三个“全覆盖”,中医药改革获评“2019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动力,持续探索山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俗的成绩,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日,全省中医药大会在广州召开,梅州市作为全省提交先进经验材料的5个地级市之一作了大会书面交流。以此为新起点,我市将继续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讲好“现代话”
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立足“世界长寿之乡”优势,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制造、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我市用好现代科技“金钥匙”,让中医中药讲好“现代话”的重要举措。
2019年1月,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着力推进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的战略决策,并编制出台了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招商手册等,促进中医药全产业链条发展。
一图了解梅州中医药事业发展(市卫健局供图)
走进优质青蒿育种及示范种植基地,连片绿油油的青蒿田长势喜人,一株株青蒿苗整齐挺立在沙土上。2005年,广东新南方集团旗下青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丰顺县成立,并设立南药资源研究所,培育、种植、研究青蒿和岭南特色中药材。
位于丰顺县埔寨镇的优质青蒿育种及示范种植基地。
“青蒿素含量在八月左右达到峰值,经改良培育,现在单株青蒿素含量由0.5%增加到了2.97%。”南药资源研究所种植负责人罗宗伟介绍说。近几年,该公司还大力开展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方面的扩大应用研究,不断加强青蒿素牙膏、沐浴露等日化用品开发,产学研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0.2万亩,产量14.8万吨,产值11.5亿元,共计发展规范化种植基地42个、专业合作社132家。种植基础上,一个又一个如青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般的中医药企业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打造“世界长寿之乡”的特色健康产业。
发力“抗新冠”
独特优势助疫情防控
历史上,中医药曾为抗击疫病作出重要贡献;今天,中医药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优势作用。自1月17日市卫健局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开始,中医药便贯穿我市抗击疫情的全过程。
印发《梅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控工作方案(试行)》、成立梅州市中医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专家组、组建中医医疗预备队……早在疫情发生初期,我市就从组织上、指引上确定了中医药全面参与抗疫的突出地位。
在患者救治方面,17名确诊病例全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目前均已治愈出院,包括3名重型患者。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与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联合组成中医药专家团队,为确诊和疑似病例把脉问诊、会诊讨论,再结合西医用药和患者病情辨证施治,采用不同方剂,随症加减使用。
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市中医医院针对隔离留观人员的自身情况安排中药药膳,还推广“孙氏九味清瘟益气饮”中药冲剂,为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和企业员工等提供服务、保驾护航。
5月25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向全球展示邓老清冠饮。这个产自丰顺县的产品,是首个通过美国广告审查的中国中药抗击新冠肺炎产品,也是梅州中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势体现。
三个“全覆盖”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通过强主体、抓扩面、重补充,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市县两级中医院全覆盖、县级中医院“二甲”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
梅江区江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社区居民正在接受中药熏蒸治疗。
在机制建设上,我市也有新突破。首创综合医院院内“国医馆”建设模式,探索创新民营国医馆联建模式,全面推行基层中医馆“星级”管理模式……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发挥“国粹”作用。
上午9时许,梅县区丙村镇中心卫生院“五星级”中医馆中药房桌上的处方已有近20份,艾灸室、理疗室、牵引室、中医诊室均有患者排队等候。“这是我第三次来做理疗,之前不小心闪到腰,连床都下不了,现在可以散步了。而且医院离家走路仅需8分钟,医保报销后一次只要30多元,方便实惠疗效好。”说着,患者古荣为中医馆竖起了大拇指。
“自2015年创建以来,我们便扩充设备、引进人才、制定激励机制、宣传中医文化,全面推动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丙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黄大可告诉记者,“去年,医院中医门诊和理疗人次超2万,中医药服务占比超50%。中医药在大放光彩的同时,还带动了医院其他业务明显增长。”
下来,我市规划三年内在50%以上村卫生站建立中医阁,并使之中医药服务率达100%,让人民群众在乡、镇、县、市都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本报记者:刘巧 林玉莹
摄影记者:林翔
通讯员:吴锐文 李立威
编辑:丘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