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生态保护”“循序渐进”“层级”“先急后缓”的原则,扎实推进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先后修缮了古大存故居、李惠堂故居、李威光故居、县委诞生旧址、钟世镇旧居(县政府诞生旧址)、留畲人民会堂等,目前正加快修缮黄国梁故居和曾国华故居。同时将修缮工作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工作结合起来,放大名人效应,活化利用故居(旧居),延续文脉传承文明继承精神,让周边群众通过故居(旧居)活化利用获得更多红利。据初步统计,五华县名人故居(旧居)有54处。
遵循“六原则” 留住历史根脉
“做梦都没有想到会修,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68岁的曾祥岐老人看着眼前忙碌的修缮现场感慨万千,自修缮工程开工以来,他自告奋勇每天都来到现场当起了义务监理,监督着工程进度和修缮质量。原来,修缮的是他的老祖屋——始建于1853年的客家围龙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曾国华的故居。
曾国华故居修缮工程加快推进。(张炳锋 摄)
曾国华故居启动修缮工程,延续了五华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修缮部分名人故居(旧居)的好做法好经验。
“左边这个房间是曾国华叔公住的房间,右边这个房间是我小时候住的,因此我对这里很有感情。”曾祥岐是曾国华的后人,他告诉笔者,以前也动员亲朋好友捐资修缮,但修缮效果并不理想。今年,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实施名人故居修缮工程,他喜出望外,主动过来当“监工”,同时把每天的修缮进展情况通过微信传送给远在东北的曾国华儿女们,让他们及时了解即将迎来新生的故居。
据介绍,曾国华先后参加北伐战争、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8年12月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他曾两次回乡,向父老乡亲讲述红军长征故事,用革命先烈事迹鼓励大家勇于战胜困难,同心同德建设美好家乡。
“曾国华将军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按照革命遗址修缮计划,对故居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提升修缮,打造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廖焕雄说,届时故居将展示曾国华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让大家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同时对故居门前的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修筑人行栈道和环稻田便道,以故居修缮带动周边环境改善。
修缮后的县政府旧址(钟世镇旧居)展现出崭新的风貌。(潘炜玲 摄)
名人故居(旧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基于尊重历史、保护文化的基本原则,当前,五华县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生态保护”“循序渐进”“层级”“先急后缓”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推进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修缮利用工作的相关政策计划,同时按照与当地风俗基本相吻合的理念,拿出多套设计方案,优中选优、好中挑好,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生活场景或历史风貌,留住历史根脉,延续文脉传承文明继承精神。
故居“活起来” 展现新生命力
1969年,留畲村举全村之力,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约48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人民会堂。50多年来,全村村民大会、学生观看电影、群众组织戏班演练演出等大型活动都在人民会堂举行,它不仅承载了留畲村民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印记,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保护价值。近年来,人民会堂逐渐“失宠”失修,破损严重,逐渐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
人民会堂成为留畲村民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印记。(张炳锋 摄)
去年5月,五华县委决定对人民会堂重新修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还原了会堂建设当初的风格风貌。同时,根据村民群众“看电影是村里一件大事”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记忆,将人民会堂按照上世纪60年代电影院的设计风格进行布展,《定军山》《四渡赤水》《城南旧事》等经典老电影的海报和剧情介绍,悉数被刷在周边的走廊上和会堂的内墙上,一台胶片放映机一张一幕,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感。而会堂外墙全部还原了当年的建筑模样,会堂大门的正上方,一颗大红五星竖立在墙顶上,苍劲有力的大字对联刻画在长满青苔的墙体上。如今,它已成为当地群众最爱去的地方。
这是五华县名人故居(旧居)“活化利用”的一个生动典范。古大存故居也得益于活化利用,成为当地梅林镇优河村人气最旺的地方,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古大存故居经过修缮后成为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炳锋 摄)
去年9月,古大存故居进行布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被列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去年10月份布展完成,到年底仅3个月时间,就接待了两万多人次来这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3场。”梅林镇组织干事谢雨介绍说,她作为故居的解说员,见证了故居焕发新生。
据了解,在五华县54处名人故居(旧居)中,有部分是革命史迹,该县结合《五华县修建革命史迹传承红色基因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好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让革命先辈的故居(旧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它“活起来”,打造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载体。
修缮顺势而为 带来更多红利
来到梅林镇优河村古大存故居门前,新铺好的柏油路面、碧绿如海的稻田、鲜花盛开的污水处理池、整洁干净的公厕、栩栩如生的墙绘……都给笔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三五个老人正在故居门前的大树下聊着家常。“以前都是躲在家里边,门都不敢开,车一过就尘土飞扬。现在变化可大了,你自己看看。”65岁的古必崇老人自豪地“炫耀”着自己家门口的变化。原来,去年下半年以来,五华县以修缮一新的古大存故居为中心,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完成了4.7公里的村道路硬底化,同时还将故居门前的200多亩水田打造成琴江香粘种植基地,成为五华县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名人故居(旧居)修缮带来的好处。
同样通过修缮名人故(旧)居,带动周边环境大变化的,还有李威光故居。
在华城镇黄埔村李威光故居前,张大娘正在开心地吃着豆腐花,但更让她开心的是新修建的3.3公里长的状元路通到了家门口,还进行了硬底化,屋后臭烘烘的猪舍被拆除了,密密麻麻的竹林被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人行绿道和休闲小公园、小广场。这些都是李威光故居修缮带来的变化。
武状元李威光故居修缮后成为黄埔村的主要参观点,带动了全村的发展。 (张炳锋 摄)
“很多人都被李威光的事迹所吸引,特别是他当年练武的一些故事,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慕名而来。”黄埔村党支部书记李宪永说,人气旺了起来,这也是黄埔村最大的变化。当前,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故居旁边正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在他看来,李威光故居修缮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据李宪永介绍,状元路和李威光故居周边环境的提升工程,是故居修缮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重新擦亮了“状元”品牌,打响了“状元”名声。
据了解,五华县顺势而为,就名人故居(旧居)修缮开展专项调研,修缮过程中还同步推进故居(旧居)周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周边群众有序建房,加强农村建房风貌管控,并有效盘活周边的闲置民居,高规格打造民宿、酒店等服务配套,让周边群众通过故居(旧居)活化获得更多红利。
特约记者:张炳锋 潘炜玲
实习编辑:侯珍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