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母亲,从倾听开始
◆ 徐成文
母亲年逾八十,平时住在敬老院,只有寒暑假才到我家与我们同住。
母亲一到我家,坐下小憩一会儿,便到厨房寻得扫帚,把我家的小房子打扫一番,而我们却自顾自地刷微信、看电视,全然无视她的存在了。
母亲干完了她的事,便挨着我坐下,自言自语起来:“天天下暴雨,我怕老家的房子要垮了……”这句话她至少说了几十遍,我耳朵听得起茧了,便不予理睬,继续看自己的书报。
一天后,看一篇《倾听是一种孝顺》的文章,才感觉自己对母亲的做法实在可憎。为儿女的,应该静下来倾听老人的一言一句,哪怕是些陈谷子烂芝麻。
“妈,听爸爸说,您年轻时很能干,给我说说?”我放下手头上的一切,主动拉母亲坐在沙发上,静听她的故事。母亲说她年轻时是当地的巧媳妇。每逢下雨天或者春节,我家的院子里总是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女人。因为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很多女人到我家来向她讨教。母亲是个极有耐心的人,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人讲解……
母亲一口气说了很多话,我叫她喝口水再说,她连连摆手,我知道她话意正浓是刹不住的。她苍老的脸上,皱纹绽开,如同盛开的花朵。“唉,现在老了不中用了。我的手也没有那时灵巧了。”母亲唉声叹气,我接过嘴:“妈,您现在依然能干啊,看您扫的地,比我们扫得还干净!”母亲的情绪又高涨起来:“要说哪个当妈不论功劳那是假的。我养育你们四个姊妹真是费了不少心血。大热天,中午从田地里劳作回来,没歇气就给你们做饭。一个暑假,硬是没有睡个午觉。”我知道母亲一辈子很辛苦,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教师,常常不在家,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靠她一人扛着。
有时母亲把我当成“垃圾桶”,总在我面前抱怨敬老院的室友。母亲总说室友这不是那不是,说她不会开电视,不会用手机,每天很早就睡觉,有时天没有亮就爬起来乱走,像个神经病;还说她的儿女不孝顺,十天半月也没有人来看她一眼……等母亲抱怨完,我发话了:“妈,您到敬老院时间长,您要帮助她。这样一对比,您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您看我们经常去看望您,时不时给您打电话。”母亲鸡啄米似地点着头,幸福的花朵在她脸上洋溢开来。
其实,不管母亲称功道劳还是抱怨,都是她情绪的一种宣泄,为儿女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
孝顺母亲,从倾听开始。
因为有他们,所以我叫“母亲”
◆ 管洪芬
2020年的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间居然又到母亲节了。忍不住故意问两个孩子:这个母亲节你们有什么表示?19岁的女儿撇嘴,不屑,回我三字“想得美”;而7岁的儿子则抱着我,亲我,说:你说要多少钱,我都给你。
我情不自禁地笑,果然不愧为我的“想得美”女儿和“财百万”儿子。忘了女儿是从几年前开始进入的叛逆期,反正从叛逆期开始,我对她说的每一句话,她都没有“虚心”听过,譬如,我说要“好好学习”,她会笑着“嗤”我;我说“出门要小心”,她则直接朝我翻白眼,大有一副“我都这么大了,你还要叮嘱这种幼稚的话”的轻蔑……可实际呢,她的学习态度我还是很满意的,我让她做的家务她不折不扣完成,出门在外时会常向我报个“方位”说个“平安”,因为个性大大咧咧,又不擅长撒娇卖萌,所以即便是要向我示个好,她都想着先找个理由。
清晰地记得,就是去年母亲节,女儿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回来,打开门,手上居然拿着一枝花。见我讶异,她解释:“哎呀,今天不是母亲节吗?学校门口都是卖花的,我好多同学都买,我倒是不想买,可也不能就我一个人不买啊,所以没办法,我也买了一枝。”她递过来,可能又怕我轻慢,又道:“别人买的都是五元一朵的,我这十五呢,特意给你买的好的。”我忍着笑,很郑重地回她:“嗯,知道知道,是你不得已买的,但真的是最好的,闪闪亮亮好漂亮,我会好好珍藏的。”说着我赶紧找了个花瓶养起来,目光留意处,是女儿在暖暖地笑。
但凡这时候,是少不了儿子的捣乱的,姐姐给妈妈送了花,他便想着也得给妈妈送些什么,但他还小,送什么呢?一着急,就不由分说地开始抱着我亲,亲得我是直喊痒,直想躲。大概是从那时开始吧,儿子变得对钱热衷起来,平日里和我们一起逛超市买东西,看到零钱什么的,他会请求我送给他,然后他把它们全塞进了他强烈要求买的储钱罐里。罐里的钱一天天增多,他也一天天“财大气粗”起来,时常会对我说:“妈妈你要吃什么,我买给你。”
我笑,哪有做母亲的让七岁的儿子给自己买好吃的?可他不管,他偏要。于是平日里我会稍稍地由他,“顺下他的意”。儿子欣喜于这一切,也享受于这一切。而现在即便我不断地灌输他“理财”的观念,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要拿钱给我,只要我要,他有的,他都会给。
很多人跟我说:“你有一儿一女,好幸福。”是的我幸福,可我始终认为我的幸福不仅仅是来自于儿女双全,而是我的两个孩子都让我感觉那么温暖,而这种温暖还不局限于节日,它更存在于我们平凡的每一天。叛逆是暂时的,顽劣也会是暂时的,因为有他们,所以我叫“母亲”,我愿陪着他们慢慢长大,教他们,爱他们,无愧于“母亲节”,无愧于做母亲的每一天。
母爱究竟有多长
◆ 张军霞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儿,她说起夏天时带母亲去海边旅游时的趣事,我不由称赞她有孝心。朋友感慨了一句说:“我的孝心回报不了母亲对我的爱心,人们都喜欢说母爱有多深,我却想知道母爱到底有多长……”
原来,她小时候患小儿麻痹,行走不便,母亲一天三次背她去学校。上学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上厕所还是很困难,为了减少麻烦,她平时尽量少喝水,导致因为上火引起满嘴溃疡。母亲心疼女儿,让她大胆喝水,她在家里算着时间,每次下课铃响了,母亲都会跑到教室去接女儿上厕所,虽然说家就在学校旁边,但母亲这样不厌其烦往返学校和家之间,一天不知要有多少趟,小学6年,她们母女就是这样过来的。那时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一边照顾她,一边在家里做些零活。在她上中学之前,母亲终于攒够钱,前后三次带她去医院,坚持做完了腿部的矫正手术,让她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
最后,朋友跟我感叹:“我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数学尤其拔尖儿,但我永远也算不清,母亲为我究竟走过了多么长的路……”
在央视的《朗读者》栏目,我曾听过钢琴家吴纯的故事。他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母亲为了让他学钢琴,一天做五六份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有一次,他要去香港参加钢琴比赛,需要5000块钱的费用,母亲把家里所有的钱凑在一起也不够,只好找别人借了两千。他离家前向母亲保证:“我一定会拿奖回来,到时候可以用奖金还债!”没想到,由于他比赛时太紧张,发挥失常,没有拿到奖,也不敢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从老师那里得知,儿子这次比赛没有发挥好。她放下电话,决定去机场接儿子。从家里打的去机场,车费120块,她觉得太贵,就先坐了一段公交车,然后绕过围栏,直接走高速公路旁边的辅路,刚下过雪的路面十分泥泞,她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足走了5个小时才赶到机场。吴纯看到母亲时非常惊讶。她拼命向他挥手,叫他的名字,说妈妈来接你了……对于比赛失利的吴纯来说,母亲走那么远的路来接他的意义非比寻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爱,才支撑着他一路成长,成为国内唯一一位有三个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计算题,有人说如果把母亲对孩子的爱比喻为一天1公里,一年365天,假如母亲能够活到85岁,那么她给孩子的爱的长度就是20805公里。这个里程相当于绕行半个地球。 反过来再看孩子对母亲的爱,以从父母处获得的爱等量计算,因为求学、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再加上各种社交、应酬或者离家远,陪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些爱被一次次开平方根,最后得出的数值是1.03960公里。
也就是说,母亲对孩子爱的长度可以绕着地球走那么远,孩子对母亲爱的长度,只剩下让人心疼不已的一公里。这只是一个假想中的测算,它当然不够精确,出这道题的人,无非是为了提醒人们,子女对母亲的爱与母亲全身心对子女的付出,根本就不是等量的。所以,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不要以忙为借口,从而缺席了对母亲的陪伴和照顾,你能陪她的时光,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好好珍惜,不要浪费。
妈妈的菜园
◆ 丘艳荣
一阵小雨宣告五月的到来。妈妈的菜园亦如这个生机勃勃的初夏,满园青青,长势旺盛。一畦苦脉绿油油,一垄芹菜脆生生,亭亭玉立的是青椒和茄子,枝条细长的是西红柿,匍匐在地的是番薯叶。豆角秧子顺着竹枝往上爬,开出一朵朵白里带紫的蝴蝶小花;黄瓜藤也卯足了劲攀上架,“吧啦吧啦”地开出朵朵五瓣的黄色小花,几天功夫,绿绿的小黄瓜就顶着花带着针长了出来。妈妈说:“这黄瓜长得快,头天看还是细细条不到两个指头粗,第二天一早就像手腕那么粗了。”
妈妈侍弄菜园,就像侍弄一个孩子那般上心。她种菜极少用农药,菜上长了虫子,能用手去捉她就用手捉。像青虫、毛毛虫、蜗牛,还有一种长得像蜈蚣一样的瓦虫,她都是带上手套,把虫子一只只从菜叶上揪下来。有时候夏天的夜里,她也打着手电筒去菜园捉虫子。
她的菜园一年四季都蓬蓬勃勃的,一茬一茬生生不息。常常是这垄菜刚刚拔完,她马上就翻土,然后撒上菜籽或者是种上菜秧子,浇水、施肥、除草。“人勤地不懒”,新整的菜畦冒出星星点点的绿,很快连成线,连成片,然后就仿佛是谁打翻了绿色的油彩似的,绿淌得满地都是。
妈妈种菜,也卖菜。她的菜园曾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当要卖菜的时候,她总要很早很早起来,摸着黑,她就到园子里拔菜,摘菜。到天色微亮时,她就开始在菜园边的鱼塘埂上择菜、洗菜和扎菜了。妈妈把所有的黄叶子老叶子都择掉,扔到鱼塘喂鱼,然后把择得齐齐整整的菜在水里过一遍,再一把一把地用稻草扎好。妈妈扎的菜,齐齐整整,水灵灵的,很是惹人喜爱。叠菜也是有讲究的:分量重的放底层,叶菜放上面,特别水嫩的放最上一层,以免压伤。菜一层一层放好在粪箕里,太阳就出来了。妈妈常常顾不上扒一口饭就挑着一担菜上街了,走街串巷,忍饥挨饿也要把菜卖完。
妈妈的肩膀挑起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挑起了孩子的学业。妈妈的菜园,一头连着餐桌,一头连着希望。后来,我们出来工作了,家里已不再依赖妈妈种菜的经济所得了,妈妈还是坚持种菜卖菜。她说:“人生来就要劳动,只要还能动就要做。”直到后来爸爸病重,妈妈才没去卖菜,一心照顾爸爸,抽空照顾菜园。
爸爸去世之后,我们姐妹仨怕她一个人孤单,都劝她跟我们同住。妈说:“我还要在家给你们种菜呢!”拗不过她,我们姐妹仨便轮流回去看她,我每晚带着孩子回去陪她吃一顿饭。听她聊聊菜的长势,拉拉家常,晚饭后,顺便带大包小包的菜回家。
餐桌上,顿顿都有妈妈园子里摘下的时鲜蔬菜。一把小葱,一把青蒜,一碟黄瓜,一盘豌豆……每一样菜里都包含着妈妈辛勤的汗水,每一样菜里都藏着妈妈绵长的爱。
老妈的“微时代”
◆ 冯丹俏
话说“姐妹花”群是成立了,妈妈也稳稳当当地坐着群主之位,可群里一直静悄悄的,只有群主一人忙得不可开交——
群主大人每天坚持在微信群里发话,话题由最初的“大家好,都吃饭了吗”到“周末去哪玩了,传些照片来看看”,再到最热门的“疫情疫情,何时结束”……真是日日有主题啊,源于工作、生活忙等原因,我们较少回话参与讨论。只见她连续发送“在不在啊?你们怎么不回我”,还一个劲地@这个@那个,搞得我们姐妹几个有时也会神经过敏,只怕一旦没回复,源源不断的信息就会接踵而至,或是担心被批评说不尊长……
唉!我们都说是微时代惹了祸,可老妈却兴致勃勃地说:“想不到一个小手机,能耐如此之大,咱一把年纪也赶了趟年轻人的时髦。”
瞧瞧,前几年沸沸扬扬的双十一、双十二网购节,很多年轻人表示“想剁手”,但老妈却跃跃欲试,一直向我提出想要学习“网购”。为了不让家中再增一位网购狂人,我十分坚定地拒绝了,于是现在每次门外快递员喊“快递——”时,她都会一直嘟囔个没完。
老妈微信朋友圈虽然人不多,但是关注了不少微信公众号,总喜欢转发养生和心灵鸡汤的文章。老妈玩微信还为了关心孩子,她老“盯着”我们姐妹几人朋友圈的动静,某人一出现,不出意外,第一个留言的肯定是老妈。她最期待在朋友圈里看见我们姐妹上传照片,最期待周末到来与我们视频聊天,看着聊着,觉得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就在自己身边,心里暖暖的。
老妈恋上“微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微信党”,还经常在朋友圈里发表评论、点赞、唠叨大家几句;对朋友给自己的评论,都要挨个回复,每条都妙语连珠(记得有一条还被推荐为“最佳评论”,她至今还引以为傲)——那些话语,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即将80岁的老人所发。老妈也常含着泪花嘀咕:“你爸真是的,走得早,不然,今天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晒晒我们的小幸福……”
瞧我这位与时俱进、乐观好学,身上充满正能量的老妈,我们姐妹几人不得不为她点一百个赞啊!
来源:梅州日报
编辑:李子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