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干货”满满的“扶贫日记”,字里行间都是百姓情结…

巍巍清凉山,梅城大氧吧。初夏早晨仍有几分寒意,我们沿着绿林呵护着的山路,来到清凉山脚下的西阳镇筀竹村。眼前一亮的“山水长卷画”,让我们叹为观止——这是心仪的美丽乡村!

山清水秀的西阳镇筀竹村。

村委会楼上走下一位帅哥,快言快语中读出他一身的精干利索。据介绍,他叫罗辉跃,广州市统计局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罗队长手中笔记本让我们好奇,打开一看,工工整整地记着每天的日记,细看记着的是天天访贫问苦的实事,字里行间满满的百姓情结。

记者在筀竹村蹲点采访。

村委会门口的宣传栏告诉我们,这里曾是省定贫困村,也是“软弱涣散”党组织村。

“扶贫日记”里,记着许许多多家长里短的“干货”。我们随机找了一个采访,罗队长便带着我们来到贫困户陈娇英家里。同行的有村支书李小龙和梅江区水务局党建指导员廖伯军。

罗辉跃(右)到贫困户家中走访,相谈甚欢。

“书记、主任,你们又来啦,快进来坐坐!”见到“大熟人”来到家里,今年67岁的陈娇英放下农活热情招呼。她的儿子年幼时患聋哑、肢体残疾,她独自一人挑家庭重担。勤劳乐观的陈娇英积极发展种养业,在去年实现脱贫。在忙碌的日子里,她养了猪和鸡鸭鹅,种有柚子、花生、番薯、青菜,成了筀竹村的“致富带头人”,生活越过越好。

罗辉跃(左)到贫困户家中,了解家禽养殖情况。

“娇英姐,这些鸡还有多久出栏呀?”来到鸡舍,罗辉跃抓起一把饲料一起喂起了鸡,两人还不忘“唠嗑”拉家常,笑得眯起了眼,像极了姐弟俩。

亲人般的温馨里,我们情不自禁地“拉”起了罗队长驻村的家常事。

2019年5月6日,罗辉跃驻村第一天就写下了第一篇日记。(江婵 摄)

时间拨回2019年5月6日,这是罗辉跃从广州来梅驻村的第一天。“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此前在部队去过环境非常艰苦的山区,驻村前我已做好‘最坏’的想象。”来到之后才发现,筀竹村的原生态环境出乎意料,这里民风淳厚,人文故事也令人很感动,热情的村民把我像家人一样看待。”罗辉跃谈起自己对筀竹村的第一印象。

多年前,筀竹村有一半人口因清凉山水库修建而迁出大山,仅剩下400多人住在村内。“受制于自然和交通条件,筀竹村发展较为落后,贫困户有20户53人,因疾病、缺劳动力和资金是主要致贫原因;再加上当时筀竹村面临‘软弱涣散’问题,加强党支部建设势在必行。”对接完工作后,罗辉跃在驻村第一天就扎进村里走访贫困户,并在深夜写下了第一篇扶贫日记。

记者在筀竹村蹲点采访。

“雁群高飞头雁领”。2019年6月,筀竹村两委进行改选,经过长时间的摸底考察,党性修养和为民办实事能力较高的李小龙同志,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强班子、带队伍、促民生等举措,村两委干部和班子成员的群众威信,在新‘头雁’的带动下逐渐树立起来,村民对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拥戴。”罗辉跃说,这也印证了“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这句话。

“扶贫队为我发放了猪苗、鸡苗、饲料、化肥,罗书记常来家里询问情况,偶尔还帮我种番薯、喂鸡哩。”说到这里,陈娇英开怀大笑,亲切地拍了拍罗辉跃的肩膀,“虽然有帮扶政策,但也要扎扎实实地做,不能有懒惰思想,忙完农活我还会看电视,关心时政新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脱贫路上一个也都不能少’,我算是体会到了。”

扶贫工作队驻在村里,也驻在群众心坎上。“2019年6月5日,星期三,阴。上午走访贫困户,吴勉隆提出两个问题希望解决:一是房屋漏水问题,二是公共厕所太远,想自己家建一个厕所……”入户得知贫困户诉求后,罗辉跃立马和镇、村商讨解决方案、现场勘查,利用梅江区“630”扶贫济困资金,对存在同样问题的6户贫困户家进行统一修缮改造,解决房屋漏水问题。“我写日记的初衷,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自我督促,希望给自己施加压力,尽快解决村民提出的诉求。”罗辉跃说。

扶贫路上,开拓务实的干部作风带给筀竹村村风村貌的蝶变。经过整治的筀竹河清澈见底,党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墙绘成为村中一景,昔日贫困户正在把老房重新装修一番,这是记者采访看到的沿途景象。在筀竹村土生土长,村内道班工人、老党员吴学飞对村容村貌的变化最有发言权:“以往沿路杂草有一米高,现在村里环境变美了,交通条件也便利许多,越来越多在外的乡亲愿意回来住了。”

“我儿子在东莞做外贸生意,我也随他在外住了十几年,筀竹村环境好、空气清新,还是村里住得舒心,这次趁春节回乡后我就不走啦。”记者见到村民杜芹芳时,她在干净整洁的村道散步,客居他乡多年,筀竹村成了老人安享晚年的归宿。

“入户检查贫困户‘干净整洁之家’环境卫生”“到西阳镇扶贫办了解贫困户房屋漏水问题解决方案”“晚上到贫困户家谈心”……驻村一年来,罗辉跃写下2万多字共360篇日记。白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整理问题,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写日记,记录扶贫工作动态、村民的民生诉求等等,字里行间没有流露太多个人情感,却可以看到他对扶贫工作的满腔热情。

2019年底,筀竹村摘掉了“贫困村”和“软弱涣散”两顶“帽子”,依靠入股分红、清凉山水库库区管理经费,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5万元。“摘帽”后,要怎么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罗辉跃的日记向记者“透露”了答案:“到梅县丙村考察红肉火龙果种植情况”“审议火龙果种植项目”。

“今年,我们将发展火龙果和树葡萄种植业,并引进文旅公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蝴蝶谷’、‘丽竹湾’、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以产业扶贫拓宽群众的脱贫奔康路,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5万元。”罗辉跃说,筀竹村的脱贫故事“未完待续”,他的“扶贫日记”也将继续书写。在绿水青山环绕的梅江区西阳镇筀竹村,脱贫攻坚成果“写”在村民朴素的脸上,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则被罗辉跃记录在长达2万多字的“扶贫日记”里。

这个处在清凉山水源头的“世外桃源”的小山村,满眼青山青翠欲滴,满村淳朴至诚可爱。我们离村远去,罗辉跃和他的村民们在不停地招手示意,眼前的筀竹主人与大山的大融合,俨然是诗画梅江的“富春山居图”。

记者手记

我们捧着罗辉跃的“扶贫日记”,久久不能平静。这一页页,是贫困村脱贫攻坚之路的翔实写照!作为梅州日报社领导带队蹲点驻村采访的第一站,我们沉下去“蹲”出了生动的素材,“驻”出了穗梅帮扶沉甸甸的成果和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赞誉。

谈及驻村初衷,罗辉跃说扶贫是“咱国家大事”;问起写日记的原由,他说这是“一种自我督促”。记者采访中,听到了贫困户发自内心的“共产党好””“习主席好”“党是我们恩人”的口碑。山村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扶贫成效最好的印证!



此前报道:首站启程!梅州日报社领导带队分赴省定贫困村蹲点采访

本报记者:黄山松 江婵

视频/图片:本报记者 林翔

特约记者:曾仕谦

编辑:刘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