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丨强化垃圾分类重在意识培养

■徐剑锋

本报报道,市政府近日召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题会议,要求梅江区江南街道办、梅县区新城街道办作为城区重点建设示范片区,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等工作,在6月底前达到初步成效,形成示范效应。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几年,梅州已围绕垃圾分类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但现在看来,很多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随手扔”“一齐倒”的观念仍根深蒂固。诚然,要让老百姓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关键在于意识培养,需通过声势浩大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引导,尤其从“小手拉大手”突围、从志愿者示范做起,使垃圾分类的理念和常识入心入脑入行。

垃圾分类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拆拣,更指向人们生产生活观念的革新。不过,生活习惯是长期积累而成的,除了要对不自觉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更应形成引导与奖励、管制和惩罚并重的良性治理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激励人们正确地垃圾分类。譬如,推行“垃圾换商品”,鼓励市民用积聚日常生活中的牙膏壳、塑料瓶等换取日常用品;建立“绿色账户”,积分能在微信、支付宝中兑现使用。让垃圾分类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并求得制度化的正解,就能持久地促使人们垃圾分类行为慢慢固化,进而养成绿色生活素养。

当然,垃圾分类能够产生实效,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正常推进,科学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只有环环紧扣、加强管理、务实操作,既把好前道分类“关口”,更注重后期终端处理,保证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利用、废物处置无缝衔接,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事实证明,垃圾分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是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分分钟就能做好的小事。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正面引导和政策指导,同时再加上时间对老百姓头脑里潜在抵触情绪的慢慢“消化”,那么用不了多久,垃圾分类必定能够成为现代公民“践行绿色生活”的标配。

实习编辑:李金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