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市知名老画家梁国基深谙此理,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苦练基本功又博采众长,以他山之石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技法,醉墨琳琅,独树一帜,既有磅礴的气魄又抒写胸中之逸气。梁国基先生年逾七十,艺无止境,仍没停止学习的脚步,其艺术生涯的点滴故事及孜孜不倦的学艺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与时俱进 博采众长
1946年,梁国基出生于梅县松口镇郊区大塘村一个文化家庭。父亲时任一小官职,母亲也是文化人,知书达理。受家里熏陶,家中兄弟姐妹都爱读书爱学习。梁国基对画画的浓厚兴趣源于母亲的鼓励。那时他7岁,当时姐姐在房间做作业,母亲让他别影响姐姐学习,自己玩。于是他顺手拿起书桌上一张纸,在上面随意涂鸦。母亲看了他的“作品”后,连声夸奖“画得不错”,这话像是一颗种子种进了梁国基的心里,他备受鼓舞,开始爱上了画画。
上了小学后,新民小学的老师见梁国基颇有绘画天赋,常常让他参与学校宣传栏和墙报的板报设计。初中在松口中学,因其画作优秀而受到美术老师廖孟志的关爱。在廖孟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绘画技艺有所长进。17岁那年,学校推荐他前往汕头参加广美附中的招考,他脱颖而出,成为松口中学为数不多的被招收的两名学生之一。
遗憾的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他因家庭出身的问题而被取消资格。这对热爱美术的梁国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好几天后,他才缓过来,努力安慰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发挥自己的绘画能力而发光发热。于是,他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更加发愤图强,认真打磨每幅画作。慢慢地,周围的人都愿意用粮票、油票跟他交换画作,或是花钱购买。他的绘画技艺得到社会的认可,这让他开始萌发以绘画谋生的意向。
梁国基作品《客家风韵》。
1964年,梁国基从松口中学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但他有一技之长,生产队允许他外出搞副业,只需交一笔副业款。男儿志在四方,梁国基背上简单的行囊,开始到异地他乡谋生,他到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为人家画像及为家具定制漆画,从而获取可观的劳务费。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他白天工作,夜里就自学。他想办法找到一些艺术院校绘画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本,如饥似渴地挑灯夜读。
梁国基作品《客家情》。
1966年,当时兴起绘画毛主席肖像,他被邀请作画。也是这个时候,他自学起油画来。他常年绘画人像,对人物面部的结构和明暗处理都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融会贯通,很快就上手了。大街小巷墙上那些出自他之手的100多幅伟人画像栩栩如生,表情丰富,让他名气大涨。在那生活困难、粮食不足的年代,他因为有一门手艺而备受人们尊重,不愁吃住,还有工钱。不过,打游击战一样的生活,总归不稳定,太过奔波。1980年,国家改革开放后,身上具有客家人敢拼敢想精神的梁国基怀揣梦想,奔往大城市,寻求一席之地。
梁国基作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82年,受朋友的举荐,梁国基顺利受聘于广州市教育工艺公司,起初他为公司加工世界名作的古典油画,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提拔到工艺美术研究所,负责油画工作室的事务。
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梁国基仍没有停止学习的进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他抓住一切进步的机会。1989年,他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班的函授学习。在这三年,梁国基学习了笔墨传统的技法、历代和近代各画家流派、人物结构解剖知识活动规律、南北派的各种画法等。有时他还去美术社团听课,曾获得著名画家黎雄才、刘济荣教授的指点。回顾过去,梁国基很是感激那些老师当年那么认真批改他的作业,而老师们对他这个勤奋好学的客家青年也有着深刻的印象。
梁国基作品《西藏风情》。
三年的学习,为梁国基后来学习中国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函授毕业后,梁国基仍不断地汲取绘画营养,博采众长。他潜心研究著名画家史国良、黄胄、刘文西、白雪石等大师的作品,史国良的浓墨重彩、黄胄极其写实的表情动态、刘文西的细节及服装等技巧处理,都让梁国基深深着迷,为之喝彩。他不断临摹,又取长补短,融入自己的创作中。经过多年的苦练,梁国基的作品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彩。
梁国基作品《雄风泉韵》。
广东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书画创作研究员陈锦华评价道,“不说他为人品德厚道,热情友善,就说他书画功底,他是我十分敬重的画家之一。”陈锦华向记者透露,不论人物山水花鸟画,梁国基都得心应手,其画用色用墨有自己独特风格。现在许多画家大都擅长一至两个画种,或是国画,或油画,其中又重于人物或是山水和花鸟。像梁老师这样各方面都有精致的技法,还是很少有的。“他如此高超的画艺,我想是得益于他近60年的从艺生涯,更显其对艺术持之以恒不断求新不断求精的追求。”陈锦华感慨道。
创办学校 薪火相传
在梁国基的艺术生涯中,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创办梅州艺苑学校。
20世纪90年代,那时初中毕业学生能够读高中的占比约为25%,很多初中毕业生就选择读民办中专学校。梁国基回忆:“一些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而被隔断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没有受专门训练,终究难成大器。为此,我就萌生了创办绘画艺术学校的夙愿。”1993年,梁国基创办了梅州艺苑学校。本着让热爱美术的学生得到系统教育及为梅州美术教育做实事的初衷,该校以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为办学宗旨。
多年来,该校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学生,他们后来成为美术高校的教授、中小学教师、设计师等,其中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大多数绘画者就是来自该校的学生。据悉,大芬油画村被国家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单位”,是全球绘画者集中的油画生产基地。
深圳大芬油画村小有名气的油画家骆伟庆是梁国基早年的第一批学生,他告诉记者,梅州艺苑为好些爱好美术的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梁老师又是那么尽心尽职地传授技艺给他们,所以从艺苑毕业出来的学生基础都比较扎实,凭着一技之长,在珠三角有较好的发展。“梁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他身上那股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骆伟庆动情说道。
就职于广州商学院的美术学教授吴福珍也是艺苑学校的受益者之一,说起梁国基,他满怀感激之情。“我后来能考上广美的本科与研究生,真要感谢那段时间在艺苑学校的学习。”吴福珍说,他较少回家乡梅州,但每每回来都要拜访恩师梁国基及其女儿梁老师。
虽后来因普通高中招生逐年增加,艺苑学校于2007年不得已转型为美术教育培训机构,但其文化担当与社会使命感仍丝毫不减。而对于梁国基的努力与付出,社会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于2000年被聘为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嘉应分院院长和梅州市老干部大学国画班教授。但对梁国基而言,这些荣誉都是身外之物,绘画才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几个子女及孙辈,受梁国基熏陶及影响,也都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从事或热爱美术事业,薪火相传,奋进不止。
本报记者:李少凤
编辑:刘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