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10个月大的婴儿患者出院,这是目前广东省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南方日报记者 刘梓欣 蒋欣陈 通讯员 张嘉斌 摄
一名母亲患者住院时,28名医务人员当起了她儿子的“临时妈妈”。图为母亲痊愈后与儿子团聚。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摄
2月5日,广东首例被治愈的重症患者在珠海出院。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深圳一对父女患者痊愈出院,牵手回家。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广州一名治愈患者出院时深深鞠躬,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石磊 摄
2月13日,连日阴雨的广东终于放晴,阳光洒满大地。
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中大五院”),人心振奋。10个月大的婴儿钟玉和父亲、舅姥以及另外3名病友一同出院。钟玉是目前广东省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感慨于幼小的生命成功逃出疫情的魔爪,钟玉的家人几近落泪:“太激动了,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
治愈出院的喜讯遍布南粤。13日这天,深圳新增13人出院,惠州新增7人出院,湛江新增2人出院……此前,广东省卫健委公布,截至2月12日24时,全省累计出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84人,这意味着,至13日出院人员总数突破300人。
回看这些患者出院的瞬间,他们无不感恩医务人员,鞠躬致谢,拥抱合照,嘴里不断重复:“太感谢你们了!”面对媒体镜头,一名出院患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出院了,你们要相信医生、相信医院,不要恐惧,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我愿意捐出血浆”
1月23日,深圳,35岁的张城和10岁的李亮走出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我省首批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医生袁静问张城:“万一以后治疗重症患者需要你的血浆,你愿意吗?”“愿意!”张城爽快的回答让袁静开心地笑了。
治愈患者的血浆是极其珍贵的。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抗体,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效的方式之一。
之后,全省各地陆续传来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其中2月11日全省新增治愈出院人数就有60人,达到一个小高峰。
“体温正常三天,肺部的影像改变,要有比较明显的吸收好转,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再加上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连续两天……才敢放病人出院。”曾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的“老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告诉记者,广东对病人出院有着严格的标准,“绝不能仅看核酸检测”。“正因采取了更加严谨的出院标准,广东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普遍较长。”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刘冠贤说。
“回家后要坚持自我隔离,并且定期复诊。如果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和我们联系。”在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会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们。
对于患者来说,病愈出院是莫大的喜事。
从1月30日开始,广州相继有多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其中,年过八旬的郑婆婆是广州市首名重症治愈患者。“很多人恐慌这个疫情,其实不需要害怕,是可以治好的。”郑婆婆说。
“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仍然一丝不苟地开展救治工作,感谢他们!”从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院时,沈先生留下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有患者把感恩之心化作义举。“希望自己的血浆对于打败病毒有帮助。”2月2日,一个19岁的青年即将从清远市人民医院出院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签下承诺书,自愿捐出自己的血浆用于相关研究。“希望其他病友也能早点出院,回家团圆!”
根据广东省卫健委每日疫情通报,记者计算了从1月27日至2月12日连续16天里的广东新冠肺炎治愈率情况,明显发现近期治愈率快速提升。其中1月27日至2月3日,全省治愈率始终徘徊在2%左右,但从2月4日起,治愈率一天提高一个台阶,从当日的3.68%上升到2月8日的11.16%,再上升到了2月12日的22.89%,远远高于12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全国10.6%治愈率的数据。每日出院人员规模也大幅提升,从每日新增出院一两个增长到43人、甚至60人的规模。这无疑让更多患者看到希望。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认为,正是得益于战胜非典疫情的经验,广东此次战疫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有效提高了救治率。
“听到是钟南山领衔,就觉得安心”
2月5日,珠海,广东首例被治愈的重症患者曾婆婆出院。在鲜花和祝福声中,76岁的她坐在轮椅上,轻声说:“身体恢复得挺好,谢谢医生护士。”11天前,她还休克在病床上。
“这例重症患者成功救治,可以提振其他患者治愈的信心。”中大五院副院长李中和说。
曾婆婆出院后,各地陆续迎来首例重症出院患者。2月6日,佛山,一度只能绝对卧床休息的陈先生,在隔离治疗16天后情况好转;2月9日,东莞,梁洁出院时深深鞠了个躬,并主动邀请医务人员合影……
广东的病例基本为输入型,病人在院前时间较长,入院时病情程度相对复杂,使得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比例一度达到27.6%。从命悬一线,到重新焕发生机,每人的经历都不一样。
在中大五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黄瑾看来,“呼吸关”是重症患者首先要过的关,“重症患者的肺很快就变成‘白肺’,呼吸越来越困难。”
氧疗,成了最安全又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只要出现有肺炎的,所有的病人都会给他吸氧。”蔡卫平说,对于重症患者,氧疗更是最关键的治疗。
重症患者孙培便是24小时都呼吸着“高流氧”。“这个氧气和普通给氧不同,气流非常大,只要气门微微打开,氧气就会冲进气管。这时,窒息的感觉才会稍稍好一些。”他说。
陈先生治愈后才知道,虽然自己是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但却多次得到省专家的会诊。省专家和医院合力给他制定了“高流氧”、抗病毒、增强免疫等个性化治疗方案。
隔离病房里,凶险的一幕也时有发生。几天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内就出现了这一幕:一名确诊病人胸闷、喘不上气,表情痛苦。见此状,医护人员快速判断病情,并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抢救,经过一番搏斗,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广东有战胜非典疫情的经验,更有钟南山等权威专家。目前,广东成立的省防控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任命钟南山为副组长,指挥广东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并多次开展远程会诊。
1月29日,我省第一次专家远程会诊在省卫健委举行,钟南山出诊。这一消息,振奋了无数患者,有人说:“听到是钟南山领衔,就觉得安心。”
9天后,“肺炎1号方”获批用于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临床使用的消息。截至2月8日,临床应用“肺炎1号方”治疗新冠肺炎(轻症)确诊病人50例,经1周临床观察全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50%的患者咳嗽症状消失,52.4%咽痛症状消失,69.6%乏力症状消失,无一例患者转重症。
当前,新冠肺炎还没特效药。在不少医务人员看来,患者的心态、信念很重要。
曾婆婆就是如此。1月30日,曾婆婆的女儿治愈出院。医生立即把好消息告诉她,女儿的出院让她在精神上得到振作,免疫功能得以较快恢复。
“虽然天气冷,但这里很暖”
“医护人员把我们当作家人一样照顾!”“我们并不孤单!”……隔离隔不断爱,在病房里,不只是有病痛,还有笑声与感动。
作为目前广东省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2月6日凌晨,仅2个月大的圆圆从潮州转院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由于父母都是确诊病例,在当地医院隔离治疗,圆圆转院的时候没有家属陪护。于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4名医护人员轮流当起了“临时妈妈”。
测量体温、消毒、送饭喂饭、打扫卫生……除了日常工作外,隔离病房里的医务人员还主动承担起各种“杂活”,无微不至地照料病人。
对此,肇庆首例治愈出院患者黎女士备受感动。“在我病情最重时,连日常洗漱、大小便都需要护士帮助,但身穿厚重防护服的她们,从来都是有呼必应。”她说,“我体形偏胖,她们照料起来很辛苦,但从没抱怨过。”
一些病人住院期间,刚好遇到除夕、元宵节,虽然身处病房,但他们仍然度过了一个暖心的春节。
“新年好!来吃点饺子吧!”大年三十当天,粤北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们端来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都是根据我们个人喜爱的口味准备的,太贴心了!”已经出院的艾女士说,“虽然天气冷,家人不在身边,但这里很暖!心里也暖!”
张安,一个“00后”小伙,在住院的20多天里,一度不安,医务人员就劝他:“多运动,隔壁的老奶奶,确诊了,还天天打太极。”在医务人员的多次温馨劝说下,张安动起来了,病情也稳了下来。
在这些病人中,不仅有人暂别家乡,还有人远离自己的祖国。
“感谢这里的每一个人!”2月12日,巴基斯坦籍在华留学生魏星走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住院楼。他是广州市首例治愈出院的外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来粤旅行期间发病。住院期间,由于饮食习惯差异,广州市第八医院的医护人员想了不少办法,让他得以更快恢复健康。在医护人员鼓励下,魏星开始尝试吃一些中国食物,并慢慢爱上了中餐。
经过16天的治疗,魏星病愈。他对中国友人的关心和医护人员的救治连连道谢:“我爱广州,我爱中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有患者名均系化名)
南方日报记者:梁文悦 王聪 张大川 赵杨 陈理 刘珩
编辑:丘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