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国粹,不少市民遇肩背酸痛、头疼不适等都偏爱找中医医生看病。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市中医药在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方面需要继续发力。
目前,梅州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已实现三个“全覆盖”:市、县(区)两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县(区)级中医医院“二甲”及以上全覆盖,“中医馆”城乡全覆盖。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1864个,占总数的61%,其中,中医医院9间(“三甲”1间,按“三级”管理1间,“二甲”7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251人,占人员总数的19.7%。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700人,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9人。全市完成133间基层中医馆建设,村卫生站“中医阁”建设稳步推进。
梅江区西阳镇卫生院的中医科每日都能接诊到不少病患,该院副院长钟文献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受到不少基层百姓的青睐,中医服务需求不少,基层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建设中医馆,是便民、惠民之举。“目前我市正积极加强补充基层中医人才,实施中医‘名医’战略,注重基层实用中医人才培养,强化中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并且计划新建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5个,在建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和省名中医传承(师承)工作室16个。”市卫健局一工作人员说。
市人大代表江汉奇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待遇引进人才,进一步推进改善医联体的建设,争取有优秀资深医师前去各县各乡镇进行定期帮扶“传帮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江汉奇还指出,目前中医药治疗技术纳入医保项目少,报销比例较低,“中医药学在中医骨科、康复科等,在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大难治疾病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建议适当增加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纳入医保项目,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实现中医惠民。”江汉奇说,梅州自然生态良好,野生南药资源丰富,近年来,众多中医药企业选择落户梅州,发展中医药事业既符合梅州市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又有利于梅州山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推动梅州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本报记者:王丽莉
编辑:张晓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