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事事有安排,百姓福祉无小事
“小区改造换新颜,管线规范地下牵。污水治理空气好,安排车位路道宽。楼层供水有保证,花草树木溢芳妍。铁门加固翻新貌,百姓宜居睡得安。党的干部谋民福,环境提升众心欢。”在梅城新中苑,退休干部陈绍荣作诗一首,感谢政府在老旧小区改造给民众带来的福祉。诗句字字珠玑,将这一年政府为老旧小区居民办的一件件实事以及带来的变化都深切道出。
位于梅龙社区的新中苑路段,附近多老旧小区,但周围环境依然干净整洁。(吴腾江 摄)
居民自来水水质干净了,做饭用上了管道天然气……市民渴望解决的这些民生事项,早在政府的计划中。2019年起,梅州市委、市政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谋划了“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为群众解难题做实事,补齐城市民生短板,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事项。”在研究推动“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的会议上,市长张爱军反复强调。
梅城老旧小区内进行架空改造的管道天然气管道贯穿在楼房上方。(曾舒婷 摄)
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事项更符合实际更凸显民意,我们专门制订了“十个一批”民生事项工作方案,并会同梅江区、梅县区开展前期调研,充分听取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筛选形成了2019年梅州城区“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共十批48项具体内容,每项均明确了实施内容、完成时限、责任单位、资金来源等,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深入调研解难题,主题教育聚民心
推动“十个ー批”民生事项加快落实,同时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民服务解难题的重点内容。为此,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督导,检视问题、问计于民,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推进落实。一批困扰市民、阻碍城市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206国道长沙往梅南方向5公里的道路,安装了全新的路灯,增加了安全标志,结束沿路居民20多年有路无灯的历史,得到长沙镇市民的集体点赞。市人民医院生命通道“新峰路”顺利拉通,破解了这一历史遗留的阻碍城市发展的“拦路虎”;梅县区怡景豪园至乡树园断头路在立项后迅速征拆,新建了长约570米的市政道路,优化了城市路网“微循环”;在人流、车流密集的梅县区府前大道文体中心、合和花园前建设人行天桥,实行交通流量渠化管理,有效解决了部分地段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问题。
梅县区府前大道,两座橙白色相间的人行天桥横架在宽阔的马路上。 (吴腾江 摄)
“我们按照‘十个一批’的方案部署,反复摸查,收集民意,优先对用水问题最严重的110个社区实施了自来水供水管网改造,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好城区供水系统完善配套,切实解决好困扰市民用水困难的民生问题。”梅州市住建局城建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东厢新村、古洲路、新洲路、华侨新村,梅园新村B区等小区、道路换上了全新的管网,居民用水水压小、水质差、渗漏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当下改,长久立”“十个一批”民生项目推进,已经形成了“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完成一批”的工作机制,为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城市优化添花景,生活变好有盼头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新春即至,一夜间梅开全城,惊艳四座。梅江河畔、客家公园、潮塘古梅处处游人如织。冬看梅春看樱,夏荷秋菊四季花景,梅州人“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享受着城建项目带来的越来越好的生活体验。
客家公园梅花盛开。 (高讯 摄)
2019年,我市按照“一社区一公园(绿地)”建设标准,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绿地布点的目标,充分利用相对集中的大块土地或重要地段建设一批小微绿地、口袋公园、街心花园、广场、停车场等,不仅提升公园绿化水平,更为市民提供方便舒适的休闲游憩空间。
梅城梅水路汉帝宫停车场建成开放。(钟小丰 摄)
去年下半年,我市就充分利用梅水路汉帝宫空地建设了停车场和休闲绿地,为周边群众释放了近50个车位,大大优化了功能布局。附近上班的市民陈宇玲表示:“梅水路车位紧缺,终于等到了这个停车场,不仅方便了在梅水路附近办事的人,而且常年花繁叶茂,让人赏心悦目。”
“十个一批”城建民生项目,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做了更多维度的努力。去年,我市对新江、华南大道、强民路、文化路、榕树塘二巷钟屋等22座公厕进行了升级改造,改善如厕环境,切实解决了群众“如厕”问题;在江南街道大园、三角镇大坜等多个社区建起了社工服务站,满足居民更高更多元的服务要求;对沿江半岛实行了景观亮化改造,为206国道飞机场至进城大道、新中中路、丽都东路等道路更换了1650盏LED路灯,令百姓夜路更安全敞亮,整个城市的夜景更加绚丽多彩。
东山大桥夜景 (吴腾江 摄)
乐土耕耘,前途明媚,一步一个脚印的民生实事落地,让老百姓对城市更有信心,对未来美好的日子更有盼头。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目前市政府正着手2020年梅州城区“十个一批”城建民生实事编制工作,并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和综合研究。相信通过一年接着一年干,能积小胜为大胜,全力推动梅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范例。
本报记者:杨敏 罗诚浩
编辑:罗欢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