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梅州讯 “叶”已继“日”说的就是五华县棉洋镇的茶叶已经托起了茶农民稳稳的幸福。
“这些天来,新光村单我万福春日销售额就有20万元左右,你可以想象下全村乃至全镇的春茶销售的火爆场景。”梅州市万福春高山云雾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德营一边忙碌着接待顾客,一边热情地说着近些天春茶销售的火爆情况。
走上位于海拔600多米的万福春高山云雾茶专业合作社,晒坪上,4名来自福建的制茶手艺人正忙着晒青,刚从茶山上摘下来的春茗在春日阳光照耀下格外通透翠绿。“来这边也有5年时间了,一是可以增加收入,我们4个人一天1000元,二来可以交流制茶手艺,一举两得,双赢局面。”福建手艺人蒋跃明说。
从新光村山脚下一直往上,记者便留意到,一路上多出了路边停放的小汽车,打破了春日宁静的茶园,一垄垄茶树呈环形分布在各个山头,冒出了芽嫩叶绿的茶芯。万福春茶场边,停放着这来自全国各地车牌的小汽车。停车处,棉洋镇文广旅体办主任张锦城恰巧遇到前来学艺、购茶的“熟人”——邓老板,熟络地聊起了天。“邓老板来自惠州市博罗县,多年前偶然品尝到新光村出产的茶叶,念念不忘,多方寻找,终以2023年找到这边,今年他再次来到这边采购成品茶,学习采茶手艺。”张锦城说。
“我们的土质、气候均好,茶产业目前‘四梁八柱’可以说立起来了,现在做出的成品茶根本等不到第二天就销完了,今年产量大概成品茶有2万多斤,茶青有10多万斤,但是就是缺个统一的品牌,客家炒绿的制作标准也还没有统一起来,”谈起茶产业发展,刘德营也是感触颇深。近年来,万福春不断致力于创新茶叶制作技艺,积极外出参赛,不断丰厚自身的制作技艺。同样的翻山越岭,走进位于七畲径林场的松岗樟绿色生态茶园,一株株茶树间,工人正忙着采摘茶叶,正在采摘的廖弼英是棉洋镇绿水村的村民,每逢采茶期间,她都前来松岗樟绿色生态茶园采茶。“家里有茶场挺好的,我们按斤算的,一天能有个100多到200多,一个月就有3000多至5000多元,生活费那些就不用愁了”。
“采茶高峰期,我们每年大致都有600人左右采茶、制茶,这些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今年产量大概3万多斤”。松岗樟负责人李等祥说到。走进松岗樟党支部会议室,各类荣誉证书连墙面都摆不下了,近年来,通过严控茶叶品质、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注册“七畲径”商标用心打造品牌等,让“七畲径”的绿茶、红茶、单丛茶等逐渐声名鹊起。
“近年来茶场生产的茶叶不仅畅销北京、广州、深圳、潮汕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外国。这其中,通过自己品牌销售的茶叶更是占到了茶场茶叶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李等祥标识,这几年来,随着“广东省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等一系列荣誉接踵而来,使得“七畲径茶”的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
“我们镇的茶叶产业,借用五句话就是:接天连叶无穷碧,一杯春露透齿香,一枝一叶总关情,小家碧玉成闺秀,四海咸来不速客。”说起茶产业,棉洋镇党委委员古玉轩解释道,“接天连叶无穷碧”指目前,棉洋镇已有茶叶种植面积约2.8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45%以上,茶叶产量达300多万斤,茶叶农业总产值超3亿元;一杯春露透齿香指棉洋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热同期,土壤偏酸性、深厚肥沃,富含硒等微量元素,高山常年云雾缭绕,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一枝一叶总关情指棉洋镇注重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种植,不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茶农跟着受益;小家碧玉成闺秀指棉洋镇茶叶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共有茶叶种植加工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1个,市级4个,县级6个,家庭农场30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县级龙头企业3个,获SC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有5个,获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企业1个,荣获“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个,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认证3个;四海咸来不速客指棉洋镇茶叶品质极佳,引得各地茶企纷纷前来收购茶青,主要覆盖揭阳、汕头、潮州、湛江、阳江等本省地市,实施的棉洋-天池茶叶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24年至2027年,每年茶青收购量将有30%—50%增长。
梅州日报记者:赖锋
特约记者:曾文敏 周扬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